知接
分类:览·先识览 浏览量:
三曰:人之目,以照见之也,以瞑则与不见,同。其所以为照、所以为瞑异。瞑士未尝照,故未尝见。瞑者目无由接也,无由接而言见,谎。智亦然。其所以接智、所以接不智同,其所能接、所不能接异。智者,其所能接远也;愚者,其所能接近也。所能接近而告之以远,奚由相得?无由相得,说者虽工,不能喻矣。戎人见暴布者而问之曰:“何以为之莽莽也?”指麻而示之。怒曰:“孰之壤壤也,可以为之莽莽也!”故亡国非无智士也,非无贤者也,其主无由接故也。无由接之患,自以为智,智必不接。今不接而自以为智,悖。若此则国无以存矣,主无以安矣。智无以接,而自知弗智,则不闻亡国,不闻危君。
管仲有疾,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疾病矣,将何以教寡人?”管仲曰:“齐鄙人有谚曰: ‘居者无载,行者无埋。’今臣将有远行,胡可以问?桓公曰:“愿仲父之无让也。”管仲对曰:“愿君之远易牙、竖刀、常之巫、卫公子启方。公曰:“易牙烹其子犹尚可疑邪?”管仲对曰:“人之情,非不爱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将何?” 有於君公又曰:“竖刀自宫以近寡人,犹尚可疑邪?”管仲对曰:“人之情,非不爱其其身之忍,又将何有於君?”公又曰:“常之巫审於死生,能去苛病,犹尚可疑邪?”管仲对曰:“死生,命也。苛病,失也。君不任其命、守其本。而敢归巫,彼将以此无不为也。”公又曰:“卫公子启方事寡人十五年矣,其父死而不哭,犹尚可疑邪?”管仲对曰:“人之情,非不爱其父也,其父之忍,又将何有於君?”公曰:“诺。管仲死,尽逐之。食不甘,宫不治,苛病起,朝不肃。居三年公曰:“仲父不亦过乎!孰谓仲父尽之乎!”於是皆复召而反。明年,公有病,常之巫从中出曰:“公将以某日薨。”易牙、竖刀、常之巫相与作乱,塞宫门,筑高墙,不通人,矫以公令。有一妇人逾垣入,至公所。公曰:“我欲食。” 妇人曰:“吾无所得。”公又曰:“我欲饮。”妇人曰:“吾无所得。”公曰: “何故?”对曰:“常之巫从中出曰:‘公将以某日薨。’易牙、竖刀、常之巫相与作乱,塞高墙,不通人 ,故无所得。卫公子启方以书社四十下卫。”公慨焉叹,涕出曰:“嗟乎!圣人之所见,岂不远哉!若死者有知,我将何面目以见仲父衣乎?”蒙袂而绝乎寿宫。虫流出於户,上盖以杨门之扇,三月不葬。此不卒听管仲之言桓公非轻难而恶管子也,无由接见也。无由接,固却其忠言,而爱其所尊贵也。
白话文翻译
其三说:人的眼睛,靠它来看见东西,要是闭上眼睛就和看不见一样。但睁眼能看见和闭眼看不见的原因是不同的。盲人从未张眼看到过,所以从未见过东西。失明的人眼睛无法与外界接触,无法接触却谈论看见,这是谎言。智慧也是如此。人们接触智慧与不接触智慧的途径是相同的,但能接触到的和不能接触到的却不同。聪明的人,能接触到的范围深远;愚蠢的人,能接触到的范围浅近。对于只能接触浅近事物的人,却告诉他们深远的道理,怎么能相互理解呢?无法相互理解,劝说的人即使口才再好,也不能让对方明白。有个戎人看到漂染布匹的人,问道:“为什么把布染得这么盛大繁多呢?” 染布人指着麻让他看。戎人愤怒地说:“哪里有这长得杂乱的麻,可以用来做成盛大繁多的布呢!” 所以亡国不是没有智慧的士人,也不是没有贤能的人,而是他们的君主没有途径接触到这些人。没有途径接触的祸患在于,君主自以为聪明,就必然无法接触到真正的智慧。如今君主不接触贤智之人却自以为聪明,这是悖谬的。像这样,国家就无法生存,君主也无法安稳了。如果智慧无法接触到,而君主自己知道自己不聪明,那么就不会有亡国的情况,也不会有危险的君主了。
管仲生病了,齐桓公去探望他,说:“仲父您的病很严重了,有什么要教导我的吗?” 管仲说:“齐国的乡下人有句谚语说:‘居住的人不运载东西,出行的人不掩埋东西。’如今我将要远行,怎么能询问我呢?” 齐桓公说:“希望仲父不要推辞。” 管仲回答说:“希望君主远离易牙、竖刀、常之巫、卫公子启方。” 齐桓公说:“易牙把自己的儿子煮了给我吃,这样的人难道还值得怀疑吗?” 管仲回答说:“人之常情,没有不爱自己儿子的,他对自己的儿子都能狠心,又怎么会对君主有什么爱呢?” 齐桓公又说:“竖刀阉割自己来接近我,这样的人难道还值得怀疑吗?” 管仲回答说:“人之常情,没有不爱自己身体的,他对自己的身体都能狠心,又怎么会对君主有什么爱呢?” 齐桓公又说:“常之巫能明察死生,能去除疑难病症,这样的人难道还值得怀疑吗?” 管仲回答说:“死生是命中注定的,疑难病症是人体失衡所致。君主不顺应天命,守住根本,却敢把一切交给巫师,他将会因此无所不为。” 齐桓公又说:“卫公子启方侍奉我十五年了,他父亲死了都不哭泣,这样的人难道还值得怀疑吗?” 管仲回答说:“人之常情,没有不爱自己父亲的,他对自己的父亲都能狠心,又怎么会对君主有什么爱呢?” 齐桓公说:“好。” 管仲死后,齐桓公把这些人都赶走了。此后他吃饭不香甜,宫室没治理好,疑难病症也发作了,朝纲不整肃。过了三年,齐桓公说:“仲父是不是太过分了!谁说仲父的话都正确呢!” 于是又把这些人都召了回来。第二年,齐桓公生病了,常之巫从宫中出来说:“君主将在某一天去世。” 易牙、竖刀、常之巫一起作乱,堵塞宫门,筑起高墙,隔绝与人的往来,假传齐桓公的命令。有一个妇人翻墙进入宫中,到了齐桓公的住所。齐桓公说:“我想吃饭。” 妇人说:“我没有地方得到食物。” 齐桓公又说:“我想喝水。” 妇人说:“我没有地方得到水。” 齐桓公说:“为什么?” 妇人回答说:“常之巫从宫中出来说:‘君主将在某一天去世。’易牙、竖刀、常之巫一起作乱,堵塞宫门筑起高墙,隔绝与人的往来,所以没有地方能得到食物和水。卫公子启方带着四十个书社投降了卫国。” 齐桓公感慨地叹息,流着泪说:“唉!圣人的见识,难道不是很深远吗!如果死者有知,我有什么脸面去见仲父呢?” 于是用衣袖蒙住脸,死在寿宫。尸体上的虫子爬出了门外,上面只盖了杨门的门板,三个月都没有下葬。齐桓公没有最终听从管仲的话,不是他轻视灾难、厌恶管仲,而是因为没有途径接触到正确的道理。没有途径接触,就必然会拒绝忠言,而喜爱自己所尊贵的人。
注释
瞑士:盲人。
暴布:漂染布匹。“暴” 通 “曝”,这里指漂染。
莽莽:盛大繁多的样子,这里形容布匹的色彩或形态。
壤壤:杂乱的样子,这里形容麻的生长状态。
书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个书社,这里指人口和土地。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这里指齐桓公将死。
蒙袂:用衣袖蒙住脸。
寿宫:这里指齐桓公居住的宫殿。
延伸阅读
《吕氏春秋》: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壅塞》,该书是战国末期吕不韦集合门客编撰的杂家著作,以道家思想为基调,融合阴阳、儒、墨、名、法、兵、农等各家学说,内容涵盖政治、哲学、历史、军事等多个领域,具有重要的思想和史料价值。
管仲与齐桓公: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被齐桓公任命为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他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发展商业、改革军制等,使齐国实力大增。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成就霸业,但后期却因不听管仲遗言,任用奸佞,最终落得悲惨下场,这一历史故事深刻体现了用人之道和听取忠言的重要性。
古代用人智慧:文中通过管仲劝谏齐桓公远离奸佞之人的故事,反映了古代 “亲贤臣,远小人” 的用人理念。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一直是治国的关键,许多典籍都对如何识别和任用人才有详细论述,如《论语》《孟子》《资治通鉴》等,这些思想对现代管理和人才选拔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关阅读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了齐国从开国到灭亡的历史,其中详细描述了齐桓公称霸、管仲改革以及齐桓公后期的衰落等内容,可与本文相互印证。
《韩非子・说难》:主要论述了游说君主的困难和技巧,强调了解君主心理和喜好的重要性,与本文中管仲劝谏齐桓公的过程以及齐桓公最终未能听取忠言的原因有一定的关联,可从不同角度理解君臣之间的沟通和信任问题。
《左传・僖公十七年》:记载了齐桓公去世后的齐国局势,以及易牙、竖刀等人作乱的情况,为本文提供了更多的历史背景信息。
发表评论(人工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