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曰:孟冬之月,日在尾,昏危中,旦七星中。其日壬癸,其帝颛顼,其神玄冥,其虫介,其音羽,律中应钟。其数六,其味咸,其臭朽,其祀行,祭先肾。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虹藏不见。天子居玄堂左个,乘玄辂,驾铁骊,载玄旂,衣黑衣,服玄玉,食黍与彘,其器宏以弇。

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斋。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乃赏死事,恤孤寡。

是月也,命太卜祷祠龟策,占兆审卦吉凶。于是察阿上乱法者则罪之,无有揜蔽。

是月也,天子始裘,命有司曰:“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天地不通,闭而成冬。”命百官谨盖藏。命司徒循行积聚,无有不敛;坿城郭,戒门闾,修楗闭,慎关籥,固封玺,备边境,完要塞,谨关梁,塞蹊径,饬丧纪,辨衣裳,审棺椁之厚薄,营丘垄之小大、高卑、薄厚之度,贵贱之等级。

是月也,工师效功,陈祭器,按度程,无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必功致为上。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

是月也,大饮蒸,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门闾,飨先祖五祀,劳农夫以休息之。天子乃命将率讲武,肄射御、角力。

是月也,乃命水虞渔师收水泉池泽之赋,无或敢侵削众庶兆民,以为天子取怨于下,其有若此者,行罪无赦。

孟冬行春令,则冻闭不密,地气发泄,民多流亡;行夏令,则国多暴风,方冬不寒,蛰虫复出;行秋令,则雪霜不时,小兵时起,土地侵削。

白话文翻译

第一种说法:孟冬十月,太阳运行到尾宿的位置,黄昏时危星位于南天正中,黎明时七星位于南天正中。孟冬十月对应天干中的壬癸,主宰之帝是颛顼,神祇是玄冥,对应的动物是介虫(带甲壳的生物),对应的乐音是羽音,音律与应钟律管相合。对应的数字是六,味道为咸味,气味为朽味,祭祀对象是行神(道路之神),祭祀时以肾为首要祭品。此时水开始结冰,土地开始冻结,野鸡潜入水中化为大蛤蜊,虹霓隐藏不再出现。天子居住在玄堂左个(北堂东偏室),乘坐玄辂车,驾驭黑色的马,车上插着黑色旗帜,身穿黑色服饰,佩戴黑色玉佩,膳食以黍米和猪肉为主,使用的器物宏大且口部收敛。

这个月迎来立冬节气。立冬前三天,太史拜见天子说:“某日立冬,盛德属于水。” 天子于是斋戒。立冬当天,天子亲自率领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迎接冬天。返回后,赏赐为国家死难的人,抚恤孤儿寡妇。

这个月,命令太卜用龟甲蓍草祈祷祭祀,观察龟甲裂纹和卦象以审定吉凶。此时要考察阿谀上司、扰乱法度的人,将其治罪,不得包庇。

这个月,天子开始穿裘衣,命令有关部门说:“天气上升,地气下降,天地之气不通,闭塞而形成冬天。” 命令百官谨慎做好储藏工作。命令司徒巡视积聚的物资,确保全部收敛;修补城郭,警戒门闾,修理门闩,谨慎管理锁钥,加固封玺,防备边境,完善要塞,谨慎把守关梁,堵塞小路;整饬丧礼规矩,辨别丧服等级,审定棺椁的厚薄,规划坟墓的大小、高低、薄厚的尺度及贵贱的等级。

这个月,工师进献器物成果,陈列祭器,核查规格程序,不得制作过度奇巧的器物来动摇君主之心,务必以工艺精致为上。器物要刻上工匠姓名,以考察其诚信;工匠有不恰当之处,必行其罪,以追究实情。

这个月,举行大饮蒸祭,天子向天地众神祈求来年丰收。杀牲隆重祭祀公社及门闾,祭祀先祖和五祀,慰劳农夫让他们休息。天子命令将帅讲习武事,练习射箭、驾车,较量体力。

这个月,命令水虞、渔师征收水泉池泽的赋税,不得侵夺百姓,以免让天子被百姓怨恨,有这样的人,治罪不赦。

如果孟冬施行应春季的政令,就会冻结不严密,地气发泄,百姓多流亡;施行应夏季的政令,国家多暴风,正当冬天却不寒冷,蛰虫重新出现;施行应秋季的政令,雪霜不按时令,小战乱时常发生,土地被侵削。

注释

孟冬:冬季第一个月(农历十月),“孟” 表示每季的第一个月。

尾、危、七星:均为星宿名。尾宿属东方苍龙七宿,危宿属北方玄武七宿,七星属南方朱雀七宿。

律中应钟:应钟为十二律之一,对应孟冬,此时万物闭藏,律管音声象征 “应钟(应和收藏)”。

雉入大水为蜃:古人认为野鸡深秋潜入水中化为大蛤蜊,是冬季物候的想象性解释。

玄堂左个:玄堂为明堂北向厅堂,“左个” 指东偏室,天子按季节变换居住方位,体现 “顺时布政”。

玄辂(lù):黑色的大车,“辂” 为天子所乘车。

铁骊:黑色的马,“铁” 形容马色如铁,“骊” 指黑马。

太卜:掌管占卜的官员,殷周时负责龟甲蓍草占卜。

阿上乱法:阿谀上司、扰乱法度,“阿” 读ē,意为迎合。

楗闭:楗为门闩,闭为门环,泛指门锁装置。

关籥(yuè):关为门闩,籥为钥匙,“关籥” 指锁钥。

工师效功:工师为掌管百工的官员,“效功” 指进献工匠制作的器物。

物勒工名:在器物上刻工匠姓名,以便考核质量,是古代手工业管理制度。

大饮蒸:冬季祭祀名,“蒸” 通 “烝”,指冬祭,兼有宴饮慰劳农夫之意。

天宗:指日月星辰、寒暑四时等自然神灵,为天子祈年的祭祀对象。

延伸阅读

《礼记・月令》

儒家经典中对孟冬之月的详细记载,与本文内容基本一致,可对照原文理解古代月令制度中 “迎冬赏死事”“谨盖藏” 等礼仪与冬季闭藏之气的关联。

《吕氏春秋・孟冬纪》

杂家著作中对孟冬政令的阐述,强调 “赏死事,恤孤寡” 的仁政措施,并收录 “工师效功,物勒工名” 的手工业管理制,可对比不同学派对冬季政治伦理的诠释。

《诗经・豳风・七月》

描述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十月纳禾稼” 的冬初景象,与文中 “水始冰,地始冻” 的物候记录相呼应,展现古代农耕文明的季节认知。

《周礼・天官・冢宰》

记载 “孟冬,命有司曰:‘寒气至,命百官谨盖藏’”,与文中 “天气上腾,地气下降” 的闭藏理论相互印证,理解古代 “顺时行政” 的制度逻辑。

相关阅读

《淮南子・时则训》

对孟冬 “天地不通,闭而成冬” 的阐释,结合道家 “冬藏精气” 思想,可深化对古代五行与季节对应关系的理解。

《齐民要术・杂说》

北魏贾思勰记录 “十月收豆,十一月收稻” 的农谚,可与文中 “命司徒循行积聚” 的仓储实践对照,展现理论与生产的结合。

《东京梦华录・立冬》

宋代孟元老记载汴京立冬 “有司进暖炉炭,民间置酒作暖炉会” 的民俗,虽为后世演变,可对比古代 “天子始裘,劳农夫” 的礼仪传统。

《农政全书・农事・占候》

明代徐光启收录 “十月无霜,碓头无糠” 等农谚,可与文中 “行秋令则雪霜不时” 的灾异警示相参照,理解古代农事对气象规律的依赖。

《礼记・祭义》

详细规定 “冬祭曰烝,荐稻与雁” 的祭祀意义,可与文中 “大饮蒸,祈来年于天宗” 的孟冬祭礼相联系,体会古代 “顺时奉祭” 的宗教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