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曰:穴深寻,则人之臂必不能极矣。是何也?不至故也。智亦有所不至。

公兴师以袭郑,蹇叔谏曰:“不可。臣闻之,袭国邑,以车不过百里,以人不过三十里,皆以其气之趫与力之盛至,是以犯敌能灭,去之能速。今行数千里,又绝诸侯之地以袭国,臣不知其可也。君其重图之。”缪公不听也。蹇叔送师於门外而哭曰:“师乎!见其出而不见其入也。”蹇叔有子曰申与视,与师偕行。蹇叔谓其子曰:“晋若遏师必於淆。女死,不於南方之岸,必於北方之岸,为吾尸女之易。”缪公闻之,使人让蹇叔曰:“寡人兴师,未知何如。今哭而送之,是哭吾师也。”蹇叔对曰:“臣不敢哭师也。臣老矣,有子二人,皆与师行。比其反也,非彼死,则臣必死矣,是故哭。”

师行过周,王孙满要门而窥之,曰: “呜呼!是师必有疵。若无疵,吾不复言道矣。夫秦非他,周室之建国也。过天子之城,宜橐甲束兵,左右皆下,以为天子礼。今袀服回建,左不轼,而右之超乘者五百乘,力则多矣,然而寡礼,安得无疵?”师过周而东。

郑贾人弦高、奚施将西市於周,道遇秦师,曰:“嘻!师所从来者远矣。此必袭郑。”遽使奚施归告,乃矫郑伯之命以劳之,曰:“寡君固闻大国之将至久矣。大国不至,寡君与士卒窃为大国忧,日无所与焉,惟恐士卒罢弊与糗粮匮乏。何其久也!使人臣犒劳以璧,膳以十二牛。”秦三帅对曰:“寡君之无使也,使其三臣丙也、术也、视也於东边候晋之道,过,是以迷惑,陷入大国之地。”不敢固辞,再拜稽首受之。三帅乃惧而谋曰:“我行数千里,数绝诸侯之地以袭人,未至而人已先知之矣,此其备必已盛矣。”还师去之。

当是时也,晋文公适薨,未葬。先轸言於襄公曰:“秦师不可不击也,臣请击之。”襄公曰:“先君薨,尸在堂,见秦师利而因击之,无乃非为人子之道欤!”先轸曰:“不吊吾丧,不忧吾哀,是死吾君而弱其孤也。若是而击,可大强。臣请击之。”襄公不得已而许之。先轸遏秦师於淆而击之,大败之,获其三帅以归。

缪公闻之,素服庙临,以说於众曰: “天不为秦国,使寡人不用蹇叔之谏,以至於此患。”此缪公非欲败於殽也,智不至也。智不至则不信。言之不信,师之不反也从此生。故不至之为害大矣。

白话文翻译

其四说:洞穴深达八尺,人的手臂就一定不能够到洞底。为什么呢?因为距离达不到。智慧也有达不到的地方。

秦穆公发兵袭击郑国,蹇叔劝谏说:“不行。我听说,袭击城邑时,用兵车不超过百里,用步兵不超过三十里,都是凭借士兵的锐气和力量强盛时抵达,因此进攻敌人能消灭他们,撤离时能迅速离开。如今行军数千里,又穿越其他诸侯的领地去袭击他国,我看不出这怎么可行。君主您一定要慎重考虑啊。” 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到城门外送军队时哭着说:“军队啊!我看着你们出征,却见不到你们回来了。” 蹇叔有儿子叫申和视,跟随军队一起出征。蹇叔对儿子们说:“晋国如果阻击我军,必定在淆山。你们战死的话,不是在南山坡,就是在北山坡,这样我收殓你们的尸体也更容易。” 秦穆公听说后,派人责备蹇叔说:“我发兵出征,胜负尚未可知。如今你哭着送军队,这是在诅咒我的军队啊。” 蹇叔回答说:“我不敢诅咒军队。我老了,有两个儿子都随军出征。等他们回来时,不是他们战死,就是我老死了,因此才哭泣。”

秦军路过周朝都城时,王孙满在城门处窥视军队,说:“唉!这支军队必定会失败。如果没有灾祸,我就不再谈论道理了。秦国并非其他国家,是周王室所封的诸侯国。经过天子的都城,应该将铠甲装入袋中、捆束兵器,左右将士都下车,以此表示对天子的礼仪。如今他们穿着军服,旗帜随意树立,左边的将士不凭轼致敬,右边战车上跳跃上下的士兵有五百辆之多,军力虽然强盛,但缺乏礼仪,怎么会没有灾祸呢?” 秦军过了周都向东进发。

郑国商人弦高、奚施正要向西去周都做买卖,途中遇见秦军,说:“唉!这支军队从远方来,必定是要袭击郑国。” 弦高急忙派奚施回郑国报告,又假托郑伯的命令去慰劳秦军,说:“我们国君早已听说大国军队将要到来,等了很久。大国军队没来,我们国君和士兵私下为大国担忧,每天无所事事,只怕士兵疲惫、干粮匮乏。怎么来得这么晚呢!派我用玉璧来犒劳,用十二头牛来设宴。” 秦军三位将领回答说:“我们国君没有合适的使者,派我们三人(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到东边侦察晋国的道路,误闯到这里,因此迷失方向,进入了贵国境内。” 他们不敢坚决推辞,拜了两拜,行稽首礼后接受了犒劳。三位将领于是惊恐地商议:“我们行军数千里,多次穿越诸侯领地去袭击他国,还没到就被人先知道了,这样郑国的防备一定已经很严密了。” 于是率军返回。

当时,晋文公刚去世,还未下葬。先轸对晋襄公说:“秦军不可不攻打,请让我去进攻他们。” 晋襄公说:“先君刚去世,灵柩还在堂上,看到秦军有利可图就进攻,这恐怕不符合为人子的道义吧!” 先轸说:“秦国不慰问我国的丧事,不忧虑我国的哀痛,这是轻视我国先君、欺辱您这个新君。像这样的情况进攻他们,可以大大强盛晋国。请允许我进攻。” 晋襄公不得已答应了。先轸在淆山阻击秦军并发起进攻,大败秦军,俘获了三位将领回国。

秦穆公听说后,穿着素服到宗庙里哭祭,向众人谢罪说:“上天不保佑秦国,让我没有听从蹇叔的劝谏,才落到如此灾祸。” 这并不是秦穆公想在淆山战败,而是智慧达不到啊。智慧达不到就不会相信忠言。不听信忠言,军队无法返回的后果就由此产生。所以说,智慧达不到的危害太大了。

注释

深寻:深八尺。古代 “寻” 为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

趫(qiáo):勇猛,这里指锐气。

绝:穿越,越过。

重图之:慎重考虑此事。“图” 意为谋划、考虑。

让:责备。

袀(jūn)服:军服。

回建:指旗帜随意树立。“建” 意为树立。

左不轼:左边的将士不凭轼致敬。“轼” 是车厢前的横木,凭轼是古代的一种礼仪。

右之超乘者:右边战车上跳跃上下的士兵。“超乘” 指跳跃上车,形容轻佻无礼。

西市於周:向西到周都做买卖。“市” 作动词,意为交易。

矫:假托,伪造。

糗(qiǔ)粮:干粮。

再拜稽首:行两次拜礼,再行稽首礼(额头触地),是古代最高的礼节。

素服庙临:穿着素服在宗庙里哭祭。“素服” 指丧服,“庙临” 指在祖庙哭祭。

延伸阅读

《吕氏春秋・悔过》: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悔过》,该篇以秦穆公不听蹇叔劝谏导致淆之战失败的故事,阐述了 “智不至则不信” 的道理,强调了听取忠言、审时度势的重要性。《吕氏春秋》作为杂家经典,常以历史事件为载体,融合诸子思想,探讨治国理政与为人处世的智慧。

春秋时期的战争礼仪:文中提到秦军过周都时 “寡礼”,反映了春秋时期 “礼崩乐坏” 的社会背景。当时战争仍受周礼约束,如 “不加丧,不因凶”(不趁敌国丧事或灾荒进攻),但随着诸侯争霸加剧,礼仪逐渐被军事利益取代。可延伸了解 “泓水之战” 中宋襄公坚守礼仪而失败的案例,对比春秋战争伦理的演变。

蹇叔的智慧与远见:蹇叔作为秦国元老,曾辅佐秦穆公成就霸业。他通过地理、军事、礼仪等多方面分析,预见秦军必败,其智谋体现了古代谋士 “未卜先知” 的战略眼光。类似人物如春秋时期的范蠡、战国时期的苏秦,均以深远洞察影响历史进程,可进一步了解先秦谋士的群体特征。

相关阅读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详细记载了秦穆公伐郑、淆之战的全过程,包括蹇叔哭师、弦高犒师、晋军伏击等情节,与本文互为补充,是研究该历史事件的核心史料。

《史记・秦本纪》:简述秦穆公在淆之战后的反思与自责,以及他如何 “素服庙临”、重用孟明视等后续举措,展现了君主面对失败的态度与秦国的复兴之路。

《智囊・兵智部》:明代冯梦龙在《智囊》中收录了弦高犒师的智慧案例,将其列为 “应变” 典范,可从中体会古代商人在国家危机中的角色与谋略,延伸理解 “智囊” 思想对后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