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冬
分类:纪·仲冬纪 浏览量:
一曰:仲冬之月,日在斗,昏东壁中,旦轸中。其日壬癸,其帝颛顼,其神玄冥,其虫介,其音羽,律中黄钟。其数六,其味咸,其臭朽,其祀行,祭先肾。冰益壮,地始坼,鹖鴠不鸣,虎始交。天子居玄堂太庙,乘玄辂,驾铁骊,载玄旂,衣黑衣,服玄玉,食黍与彘,其器宏以弇。
命有司曰:“土事无作,无发盖藏,无起大众,以固而闭。”发盖藏,起大众,地气且泄,是谓发天地之房。诸蛰则死,民多疾疫,又随以丧。命之曰“畅月”。
是月也,命阉尹申宫令,审门闾,谨房室,必重闭。省妇事,毋得淫,虽有贵戚近习,无有不禁。乃命大酋,秫稻必齐,麹糵必时,湛饎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兼用六物,大酋监之,无有差忒。天子乃命有司祈祀四海、大川、名原、渊泽、井泉。
是月也,农有不收藏积聚者,牛马畜兽有放佚者,取之不诘。山林薮泽,有能取疏食田猎禽兽者,野虞教导之。其有侵夺者,罪之不赦。
是月也,日短至,阴阳争,诸生荡。君子斋戒,处必弇,身欲宁,去声色,禁嗜欲,安形性,事欲静,以待阴阳之所定。芸始生,荔挺出,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日短至,则伐林木,取竹箭。
是月也,可以罢官之无事者,去器之无用者,涂阙庭门闾,筑囹圄,此所以助天地之闭藏也。
仲冬行夏令,则其国乃旱,氛雾冥冥,雷乃发声;行秋令,则天时雨汁,瓜瓠不成,国有大兵;行春令,则虫螟为败,水泉减竭[二],民多疾疠。
白话文翻译
第一种说法:仲冬十一月,太阳运行到斗宿的位置,黄昏时东壁星位于南天正中,黎明时轸星位于南天正中。仲冬十一月对应天干中的壬癸,主宰之帝是颛顼,神祇是玄冥,对应的动物是介虫(带甲壳的生物),对应的乐音是羽音,音律与黄钟律管相合。对应的数字是六,味道为咸味,气味为朽味,祭祀对象是行神(道路之神),祭祀时以肾为首要祭品。此时冰层更加坚厚,土地开始冻裂,鹖鴠鸟停止鸣叫,老虎开始交配。天子居住在玄堂太庙(北堂正室),乘坐玄辂车,驾驭黑色的马,车上插着黑色旗帜,身穿黑色服饰,佩戴黑色玉佩,膳食以黍米和猪肉为主,使用的器物宏大且口部收敛。
天子命令有关部门说:“土木工程不要动工,不要打开储藏的仓库,不要发动大规模劳役,以巩固闭藏的状态。” 如果打开储藏的仓库,发动大规模劳役,地气就会泄露,这叫做 “打开天地的房室”。此时蛰伏的动物会死亡,百姓多患疾病瘟疫,继而会有丧事。这个月被称为 “畅月”(万物闭藏畅达之月)。
这个月,命令阉尹重申宫禁律令,检查门闾,谨慎处理房室之事,一定要严密关闭。减省妇女的事务,不得过度劳作,即使是贵戚近臣,也没有不禁止的。于是命令大酋(掌管酿酒的官员):高粱和稻谷必须齐全,酒曲制作必须按时,浸泡蒸煮必须洁净,泉水必须甘香,陶器必须精良,火候必须得当,这六项都要兼顾,由大酋监督,不得有差错。天子命令有关部门祭祀四海、大川、名原、渊泽、井泉。
这个月,农民有不收藏积聚粮食的,牛马牲畜有散放走失的,他人获取这些物品可以不加责问。山林薮泽中,有能采集野菜、田猎禽兽的,由野虞(掌管山林的官员)教导他们。如有侵夺他人劳动成果的,治罪不赦。
这个月,冬至日到了,阴阳二气相互争斗,万物初生动荡。君子要斋戒,居住处必须深邃,身体要安宁,远离声色,禁止嗜欲,安定形神性情,行事要平静,以等待阴阳二气的稳定。此时芸草开始生长,荔草抽出新芽,蚯蚓屈曲盘结,麋鹿角开始脱落,泉水开始涌动。冬至日到了,可以砍伐林木,采收竹箭。
这个月,可以罢免无事可做的官员,去除无用的器物,涂抹阙庭门闾,修筑监狱,这些都是为了辅助天地的闭藏之气。
如果仲冬施行应夏季的政令,国家就会干旱,氛雾弥漫,雷声响起;施行应秋季的政令,就会天降寒雨,瓜瓠不能成熟,国家发生大战;施行应春季的政令,就会有虫螟灾害,泉水枯竭,百姓多患疾病。
注释
仲冬:冬季第二个月(农历十一月),“仲” 表示每季的第二个月。
斗、东壁、轸:均为星宿名。斗宿属北方玄武七宿,东壁属北方玄武七宿,轸宿属南方朱雀七宿。
律中黄钟:黄钟为十二律之首,对应仲冬(冬至),此时阳气始生,律管音声象征 “黄钟(万物萌动)”。
鹖鴠(hé dàn):寒号鸟,一说为雉类,冬季寒冷时停止鸣叫。
玄堂太庙:玄堂为明堂北向厅堂,“太庙” 指北堂正室,是冬季天子居住的正室。
土事无作:土事指土木工程,冬季属水,五行中土克水,故禁止动土。
畅月:“畅” 意为充畅、闭藏,指万物在此月闭藏至极致,为来年生发蓄力。
阉尹:掌管宫禁的宦官首领,“阉” 指宦官,“尹” 为长官。
大酋:周代掌管酿酒的官员,“酋” 本指酒官,后泛指长官。
秫(shú)稻必齐:秫为黏高粱,稻为稻谷,酿酒原料需齐全。
麹糵(qū niè)必时:麹糵指酒曲,制作需按时令,如农历七月制曲。
湛饎(chén xī)必洁:湛指浸泡,饎指蒸煮,酿酒过程需洁净。
火齐必得:火齐指火候,“齐” 通 “剂”,火候必须恰到好处。
日短至:冬至日,白昼最短,古人认为此时 “阴阳争,诸生荡”,需静养顺应天时。
延伸阅读
《礼记・月令》
儒家经典中对仲冬之月的详细记载,与本文内容基本一致,可对照原文理解古代月令制度中 “固而闭”“助天地闭藏” 等礼仪与冬季阴阳哲学的关联。
《吕氏春秋・仲冬纪》
杂家著作中对仲冬政令的阐述,强调 “无发盖藏,无起大众” 的闭藏原则,并收录酿酒、祭祀等民俗,可对比不同学派对冬季政治伦理的诠释。
《诗经・豳风・七月》
描述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的冬月景象,与文中 “冰益壮,地始坼” 的物候记录相呼应,展现古代农耕文明的季节认知。
《周礼・春官・大司乐》
记载 “冬至日,于地上之圜丘奏之” 的祭天礼仪,与文中 “日短至,君子斋戒” 的冬至习俗相互印证,理解古代 “冬至阳生” 的宇宙观。
相关阅读
《淮南子・时则训》
对仲冬 “阴阳争,诸生荡” 的阐释,结合道家 “冬藏精气,静以待时” 思想,可深化对古代五行与季节对应关系的理解。
《齐民要术・杂说》
北魏贾思勰记录 “十一月,阴至极,可伐木为炭” 的农谚,可与文中 “日短至则伐林木” 的实践对照,展现理论与生产的结合。
《东京梦华录・冬至》
宋代孟元老记载汴京冬至 “百官朝贺,民间更相庆贺” 的民俗,虽为后世演变,可对比古代 “君子斋戒,安形性” 的礼仪传统。
《农政全书・农事・占候》
明代徐光启收录 “冬至无霜,碓头无糠” 等农谚,可与文中 “行夏令则国乃旱” 的灾异警示相参照,理解古代农事对气象规律的依赖。
《礼记・祭义》
详细规定 “冬至日,祭天于南郊” 的祭祀意义,可与文中 “祈祀四海大川” 的仲冬祭礼相联系,体会古代 “顺时奉祭” 的宗教伦理。
发表评论(人工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