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贤
分类:览·慎大览 浏览量:
三曰:有道之士,固骄人主;人主之不肖者,亦骄有道之士。日以相骄,奚时相得?若儒墨之议与齐荆之服矣。
贤主则不然。士虽骄之,而己愈礼之,士安得不归之?士所归,天下从之帝。帝也者,天下之适也;王也者,天下之往也。得道之人,贵为天子而不骄倨,富有天下而不骋夸,卑为布衣而不瘁摄,贫无衣食而不忧慑。恳乎其诚自有也,觉乎其不疑有以也,桀乎其必不渝移也,循乎其与阴阳化也,匆匆乎其心之坚固也,空空乎其不为巧故也,迷乎其志气之远也,昏乎其深而不测也,确乎其节之不庳也,就就乎其不肯自是,鹄乎其羞用智虑也,假乎其轻俗诽誉也。以天为法,以德为行,以道为宗。与物变化而无所终穷,精充天地而不竭,神覆宇宙而无望。莫知其始,莫知其终,莫知其门,莫知其端,莫知其源。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此之谓至贵。士有若此者,五帝弗得而友,三王弗得而师,去其帝王之色,则近可得之矣。
尧不以帝见善绻,北面而问焉。尧,天子也;善绻,布衣也。何故礼之若此其甚也?善绻,得道之士也。得道之人,不可骄也。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此之谓至公。非至公其孰能礼贤?
周公旦,文王之子也,武王之弟也,成王之叔父也。所朝於穷巷之中,瓮牖之下者七十人。文王造之而未遂,武王遂之而未成,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故曰成王不唯以身下士邪?
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骜禄爵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 遂见之,不可止。世多举桓公之内行,内行虽不修,霸亦可矣。诚行之此论,而内行修,王犹少。
子产相郑,往见壶丘子林,与其弟子坐必以年,是倚其相於门也。夫相万乘之国而能遗之,谋志论行而以心与人相索,其唯子产乎!故相郑十八年,刑三人,杀二人。桃李之垂於行者,莫之援也;锥刀之遗於道者,莫之举也。
魏文侯见段干木,立倦而不敢息。反见翟黄,踞於堂而与之言。翟黄不说,文侯曰:“段干木官之则不肯,禄之则不受;今女欲官则相位,欲禄则上卿。既受吾实,又责吾礼,无乃难乎!”故贤主之畜人也,不肯受实者其礼之。礼士莫高乎节欲,欲节则令行矣。文侯可谓好礼士矣。好礼士,故南胜荆於连堤,东胜齐於长城,虏齐侯,献诸天子,天子赏文侯以上闻。
白话文翻译
第三种说法:有道的士人,本来就会傲视君主;不贤明的君主,也会傲视有道的士人。天天这样相互傲视,何时才能相得呢?这就像儒家、墨家的议论与齐、楚两国的服饰一样(互相不合)。
贤明的君主则不是这样。士人虽然傲视自己,而自己却更加以礼相待,士人怎么会不归附呢?士人所归附的君主,天下人也会跟随他成为帝王。所谓 “帝”,是天下人都来适应他;所谓 “王”,是天下人都来归往他。得道的人,贵为天子却不骄横傲慢,富有天下却不炫耀夸示,卑为布衣却不憔悴屈辱,贫穷无衣食却不忧愁恐惧。他的真诚恳切是自然具有的,他的明觉不疑是有原因的,他的坚定不屈是不可改变的,他的循随变化是与阴阳一同演化的,他的内心坚固不可动摇,他的质朴无华是不玩弄巧诈的,他的志气高远不可企及,他的深邃莫测如同幽远,他的节操高尚不卑下,他的谨慎谦逊是不肯自以为是,他的羞于运用智虑如同鸿鹄高飞,他的轻视世俗诽誉是超然物外的。他以天为法则,以德为品行,以道为根本。与万物变化而没有穷尽,精气充满天地而不枯竭,精神覆盖宇宙而无边际。没有人知道它的开始,没有人知道它的终结,没有人知道它的门径,没有人知道它的端绪,没有人知道它的根源。它大到没有外部,小到没有内部。这就是最可贵的。士人有这样的,五帝不能和他交朋友,三王不能以他为老师,去掉帝王的架子,就近乎可以得到他们了。
尧不以上帝的身份接见善绻,而是面朝北向他请教。尧是天子,善绻是布衣。为什么如此尊重地以礼相待呢?因为善绻是得道的士人。得道的人,是不可傲视的。尧认为自己的德行才智都不如善绻,所以面朝北向他请教。这就叫做最公正。不是最公正的君主,谁能如此礼贤下士呢?
周公旦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他所拜访的住在穷巷之中、破瓮做窗户之下的士人有七十人。文王开始这样做而没有完成,武王继续这样做而没有成功,周公旦辅佐年幼的成王完成了它。所以说成王不只是亲自礼贤下士吗?
齐桓公拜见小臣稷,一天去了三次都没有见到。随从的人说:“万乘之主拜见布衣之士,一天去了三次都没见到,也可以停止了。” 桓公说:“不是这样。士人轻视俸禄爵位,本来就会轻视他的君主;如果君主轻视霸王之业,也就会轻视士人。纵然先生轻视俸禄爵位,我怎么敢轻视霸王之业呢?” 于是坚持去见他,不停止。世上多称赞桓公的内在品行,内在品行虽然不完美,称霸也就可以了。如果确实实行这种理论,而内在品行又完美,称王还嫌不够呢。
子产做郑国的相,去见壶丘子林,和他的弟子们一起坐的时候,一定按照年龄顺序,把自己的相位放在一边。做万乘之国的相却能抛开它,探讨思想、评论行为而用心与别人互相求索,大概只有子产吧!所以他做郑国的相十八年,判刑的只有三人,杀人的只有两个。桃李树的枝条垂到路上,没有人去攀摘;锥子刀子掉在路上,没有人去拾取。
魏文侯拜见段干木,站得疲倦了也不敢休息。回来后拜见翟黄,却在堂上叉开腿坐着和他说话。翟黄不高兴,文侯说:“段干木要他做官他不肯,给他俸禄他不接受;现在你想做官就是相位,想俸禄就是上卿。既接受了我的实利,又要求我的礼遇,岂不是很难吗!” 所以贤明的君主蓄养人,不肯接受实利的就礼遇他。礼遇士人没有比节制欲望更高的了,欲望节制了,命令就会推行了。文侯可以称得上喜好礼贤下士了。喜好礼贤下士,所以向南在连堤战胜楚国,向东在长城战胜齐国,俘虏了齐侯,献给天子,天子赏赐文侯以上闻的爵位。
注释
骜:通 “傲”,傲慢。
帝也者,天下之适也;王也者,天下之往也:称帝的人,是天下人都来适应他;称王的人,是天下人都来归往他。
北面而问:古代以面向南为尊,面向北为卑。尧面向北问善绻,表示尊重。
瓮牖(wèng yǒu):用破瓮做窗户,形容贫穷。
小臣稷:齐国的贤士。
壶丘子林:郑国的贤士,子产的老师。
段干木:魏国的贤士,隐居不仕。
翟黄:魏国的大臣,曾推荐吴起、乐羊等。
延伸阅读
《吕氏春秋・下贤》
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下贤》,以 “贤主礼贤下士” 为核心,通过尧礼善绻、周公下士等案例,阐述 “得道之士可贵,贤主当以礼待之” 的思想,可对照原文理解战国时期的尚贤观念。
《孟子・万章下》
提出 “用下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贵贵尊贤,其义一也”,与文中 “贤主礼士” 的思想相呼应,体现儒家的尊贤理念。
《庄子・让王》
记载许由、子州支父等隐士拒绝王位的故事,与文中 “得道之士不慕荣利” 的形象相通,展现道家对世俗权势的超越。
《韩非子・说疑》
强调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的用人原则,与文中 “至公礼贤” 的思想形成互补,体现法家对人才选拔的看法。
相关阅读
《史记・魏世家》
详细记载魏文侯礼贤下士的事迹,与文中 “文侯见段干木” 的叙述相互印证,展现战国初期魏国的强盛与人才政策的关系。
《资治通鉴・周纪一》
司马光评价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与文中 “得道之士以德为行” 的观点相通,强调德行对人才的重要性。
《曾国藩家书・谕纪泽》
强调 “求贤才为当务之急,试看古今名臣,何以能立勋业、流芳百世?皆由广罗人才,因材器使”,与文中 “士所归,天下从之帝” 的人才观对照,体现传统智慧中人才对治国的重要性。
《君主论》(马基雅维利)
对 “君主应如何对待人才” 的分析,与文中 “贤主礼士” 的策略形成跨文明对话,体现不同文化中对领导力的理解。
《吕氏春秋通诠・下贤》
考据学家对 “尧礼善绻”“桓公见小臣稷” 的史实考证,指出其与《史记》《战国策》的关联,展现战国时期的尚贤风气与政治实践。
发表评论(人工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