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曰:天地有始,天微以成,地塞以形,天地合和,生之大经也。以寒暑日月昼夜知之,以殊形殊能异宜说之。夫物合而成,离而生。知合知成,知离知生,则天地平矣。平也者,皆当察其情,处其形。

天有九野,地有九州,土有九山,山有九塞,泽有九薮,风有八等,水有六川。

何谓九野?中央曰钧天,其星角、亢、氐;东方曰苍天,其星房、心、尾;东北曰变天,其星箕、斗、牵牛;北方曰玄天,其星婺女、虚、危、营室;西北曰幽天,其星东壁、奎、娄;西方曰颢天,其星胃,昴,毕;西南曰朱天,其星觜巂、参、东井;南方曰炎天,其星舆鬼、柳、七星;东南曰阳天,其星张、翼、轸。

何谓九州?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河、济之闲为兖州,卫也;东方为青州,齐也;泗上为徐州,鲁也;东南为扬州,越也;南方为荆州,楚也;西方为雍州,秦也;北方为幽州,燕也。

何谓九山?会稽、太山、王屋、首山、太华、岐山、太行、羊肠、孟门。

何谓九塞?大汾、冥厄、荆阮、方城、殽、井陉、令疵、句注、居庸。

何谓九薮?吴之具区,楚之云梦,秦之阳华,晋之大陆,梁之圃田,宋之孟诸,齐之海隅,赵之钜鹿,燕之大昭。

何谓八风?东北曰炎风,东方曰滔风,东南曰熏风,南方曰巨风,西南曰凄风,西方曰飂风,西北曰厉风,北方曰寒风。

何谓六川?河水、赤水、辽水、黑水、江水、淮水。

凡四海之内,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水道八千里,受水者亦八千里。通谷六,名川六百,陆注三千,小水万数。

凡四极之内,东西五亿有九万七千里,南北亦五亿有九万七千里。

极星与天俱游,而天枢不移。冬至日行远道,周行四极,命曰玄明。夏至日行近道,乃参于上。当枢之下无昼夜。白民之南,建木之下,日中无影,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

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谓大同。众耳目鼻口也,众五谷寒暑也,此之谓众异。则万物备也。天斟万物,圣人览焉,以观其类。解在乎天地之所以形,雷电之所以生,阴阳材物之精,人民禽兽之所安平。

白话文翻译

第一种说法:天地有初始,天以微弱之气成就,地以闭塞之态成形,天地阴阳合和,是万物生成的根本法则。这可以通过寒暑、日月、昼夜的变化来认知,也可以通过万物殊异的形态、能力和适宜的环境来阐释。万物相合而成就,相离而衍生。知晓相合与成就、相离与衍生的规律,就能通晓天地运行的法则。所谓 “平”,是指考察万物的实情,处置它们的形态。

天有九野,地有九州,土有九山,山有九塞,泽有九薮,风有八等,水有六川。

什么是九野?中央叫钧天,对应的星宿是角、亢、氐;东方叫苍天,对应房、心、尾;东北叫变天,对应箕、斗、牵牛;北方叫玄天,对应婺女、虚、危、营室;西北叫幽天,对应东壁、奎、娄;西方叫颢天,对应胃、昴、毕;西南叫朱天,对应觜巂、参、东井;南方叫炎天,对应舆鬼、柳、七星;东南叫阳天,对应张、翼、轸。

什么是九州?黄河与汉水之间是豫州,对应周;两河(黄河与汾河)之间是冀州,对应晋;黄河与济水之间是兖州,对应卫;东方是青州,对应齐;泗上地区是徐州,对应鲁;东南是扬州,对应越;南方是荆州,对应楚;西方是雍州,对应秦;北方是幽州,对应燕。

什么是九山?会稽山、泰山、王屋山、首山、太华山、岐山、太行山、羊肠山、孟门山。

什么是九塞?大汾、冥厄、荆阮、方城、崤山、井陉、令疵、句注、居庸。

什么是九薮?吴地的具区泽,楚地的云梦泽,秦地的阳华泽,晋地的大陆泽,梁地的圃田泽,宋地的孟诸泽,齐地的海隅泽,赵地的巨鹿泽,燕地的大昭泽。

什么是八风?东北风叫炎风,东风叫滔风,东南风叫熏风,南风叫巨风,西南风叫凄风,西风叫飂风,西北风叫厉风,北风叫寒风。

什么是六川?黄河、赤水、辽水、黑水、长江、淮水。

凡四海之内,东西宽二万八千里,南北长二万六千里。水道长八千里,受水的流域也八千里。通谷有六条,名川六百条,陆地上的支流三千条,小水数以万计。

凡四极之内,东西宽五亿九万七千里,南北长也是五亿九万七千里。

北极星与天一同运转,而天枢(北斗)位置不变。冬至时太阳运行到最远的轨道,周行四极,称为玄明。夏至时太阳运行到最近的轨道,位于天的中央。天枢之下没有昼夜之分。在白民国之南、建木之下,正午没有影子,呼喊没有回声,这里是天地的中心。

天地万物,如同人的身体,这叫 “大同”。众耳目鼻口,众五谷寒暑,这叫 “众异”。如此万物便完备了。上天斟酌万物,圣人观览它们,以分辨类别。这道理体现在天地形成的原因、雷电生成的原理、阴阳材物的精要,以及人民禽兽安居的法则中。

注释

九野:古代对天空的九域划分,各域对应不同星宿,见于《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为早期宇宙观的体现。

九州:上古行政区划,说法不一,本文对应周、晋等诸侯国,反映战国时期的地理认知。

九山九塞:九山为九州名山,九塞为九大险要关塞,多为军事与地理标志,如 “居庸” 即居庸关,至今沿用。

九薮(sǒu):九大湖泊湿地,古代重要的生态与经济区域,如 “云梦” 为楚地著名泽薮。

八风:八方之风,各有名称,与季节气候关联,见于《山海经》《史记・律书》。

六川:六条大河,“赤水”“黑水” 为神话中的河流,其余为现实水系。

极星:即北极星,古人认为其为天的轴心;“天枢” 指北斗七星的第一星,象征天体枢纽。

建木:神话中的神树,位于天地中心,见于《山海经》,为古人宇宙观的象征性地标。

大同与众异:“大同” 指万物本源统一,“众异” 指现象殊异,体现古代辩证思维。

延伸阅读

《吕氏春秋・有始》

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有始》,该篇系统阐述天地结构、九州划分及自然法则,可对照原文理解战国时期的宇宙观与地理认知。

《淮南子・墬形训》

详细记载 “九州八极”“六水” 等内容,与本文 “九野九州” 形成互文,展现秦汉时期对宇宙地理的继承与发展。

《尚书・禹贡》

儒家经典中最早的九州划分文献,将天下分为冀、兖、青等九州,与本文九州名称及范围略有差异,可对比古代地理观念的演变。

《山海经・大荒经》

记载 “建木”“赤水” 等神话地理,与本文 “天地之中” 的宇宙想象相互印证,反映古人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相关阅读

《史记・天官书》

司马迁记载星象分野,将九州与星宿对应,如 “冀州,昴、毕之分”,与本文 “九野配星宿” 的天文地理观相呼应。

《水经注》(郦道元)

北魏地理名著,对 “河水”“江水” 等水系的源流、流域详加考证,可与本文 “六川” 记载对照,理解古代水文认知的进步。

《中国古代宇宙观》(江晓原)

现代学者分析 “天圆地方”“九野” 等概念的哲学基础,阐释古代宇宙模型与政治伦理的关联。

《禹贡九州地理考证》(顾颉刚)

考据学家对九州方位、范围的辨正,指出《吕氏春秋》九州与《禹贡》的异同,展现历史地理的学术脉络。

《楚辞・天问》

屈原对天地形成、山川奥秘的追问,如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 与本文 “天地有始” 的宇宙探索精神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