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曰:善说者若巧士,因人之力以自为力,因其来而与来,因其往而与往,不设形象,与生与长,而言之与响,与盛与衰,以之所归。力虽多,材虽劲,以制其命。顺风而呼,声不加疾也;际高而望,目不加明也。所因便也。

惠盎见宋康王,康王蹀足謦咳,疾言曰:“寡人之所说者,勇有力也,不说为仁义者。客将何以教寡人?”惠盎对曰:“臣有道於此;使人虽勇,刺之不入;虽有力,击之弗中。大王独无意邪?”王曰:“善!此寡人所欲闻也。”惠盎曰:“夫刺之不入,击之不中,此犹辱也。臣有道於此:使人虽有勇,弗敢刺,虽有力,不敢击。大王独无意邪?”王曰:“善!此寡人之所欲知也。”惠盎曰:“夫不敢刺,不敢击,非无其志也。臣有道於此:使人本无其志也。大王独无意邪?”王曰: “善!此寡人之所愿也。”惠盎曰:“夫无其志也,未有爱利之心也。臣有道於此: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欢然皆欲爱利之。此其贤於勇有力也,居四累之上。大王独无意邪?”王曰:“此寡人之所欲得。”惠盎对曰:“孔、墨是也。孔丘、墨翟,无地为君,无官为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延颈举踵,而愿安利之。今大王,万乘之主也,诚有其志,则四境之内皆得其利矣,其贤於孔、墨也远矣。”宋王无以应。惠盎趋而出,宋王谓左右曰:“辨矣!客之以说服寡人也。”宋王,俗主也,而心犹可服,因矣。因则贫贱可以胜富贵矣,小弱可以制强大矣。

田赞衣补衣而见荆王,荆王曰:“先生之衣,何其恶也!”田赞对曰:“衣又有恶於此者也。”荆王曰:“可得而闻乎?”对曰:“甲恶於此。”王曰:“何谓也?” 对曰:“冬日则寒,夏日则暑,衣无恶乎甲者。赞也贫,故衣恶也。今大王,万乘之主也,富贵无敌,而好衣民以甲,臣弗得也。意者为其义邪?甲之事,兵之事也,刈人之颈,刳人之腹,隳人之城郭,刑人之父子也。其名又甚不荣。意者为其实邪?苟虑害人,人亦必虑害之;苟虑危人,人亦必虑危之。其实人则甚不安。之二者,臣为大王无取焉。”荆王无以应。说虽未大行,田赞可谓能立其方矣。若夫偃息之义,则未之识也。

管子得於鲁,鲁束缚而槛之,使役人载而送之齐,皆讴歌而引。管子恐鲁之止而杀己也,欲速至齐,因谓役人曰:“我为汝唱,汝为我和。”其所唱适宜走,役人不倦,而取道甚速。管子可谓能因矣。役人得其所欲,己亦得其所欲,以此术也。是用万乘之国,其霸犹少,桓公则难与往也。

白话文翻译

第五种说法:善于游说的人就像巧匠,借助他人的力量来成就自己的力量,顺着他人的来势而应对来势,顺着他人的去势而应对去势,不预设固定模式,如同万物生长般自然,言论与回应如同回声相应,顺应事物的兴衰规律,最终引导到自己的目标。即使力量强大、才能卓越,也要懂得掌握关键。就像顺风呼喊,声音并未更加急促;登高眺望,视力并未更加清晰,只是借助了有利的条件。

惠盎拜见宋康王,康王跺着脚咳嗽,厉声说:“我所喜欢的是勇猛有力的人,不喜欢讲仁义的人。客人有什么来教导我?” 惠盎回答:“我有这样的方法:使人虽勇猛,刺也刺不进;虽有力,击也击不中。大王难道无意听听吗?” 康王说:“好!这是我想听到的。” 惠盎说:“刺不进、击不中,这仍算是羞辱。我有这样的方法:使人虽勇猛却不敢刺,虽有力却不敢击。大王难道无意听听吗?” 康王说:“好!这是我想知道的。” 惠盎说:“不敢刺、不敢击,并非没有那样的想法。我有这样的方法:使人根本没有那样的想法。大王难道无意听听吗?” 康王说:“好!这是我所希望的。” 惠盎说:“没有那样的想法,是因为没有爱利他人之心。我有这样的方法:使天下男女没有不欣然都想爱利您的。这比勇猛有力更可贵,居于上面四种(指刺不入、击不中、不敢刺、不敢击)之上。大王难道无意这样吗?” 康王说:“这是我想得到的。” 惠盎回答:“孔子、墨子就是这样的人。孔丘、墨翟,没有土地做君主,没有官职做长官,天下男女没有不伸长脖子、踮起脚跟,希望他们平安顺利的。如今大王是万乘之主,若真有此志,那么四境之内都能得其利益,这比孔墨贤明得多了。” 宋王无话可答。惠盎快步退出,宋王对左右说:“善辩啊!客人用说服让我心服了。” 宋王是平庸的君主,心仍可被说服,正是因为借助了他的心理。借助外物,贫贱可以战胜富贵,弱小可以制服强大。

田赞穿着补丁衣服拜见楚王,楚王说:“先生的衣服为何如此破旧?” 田赞回答:“衣服还有比这更破旧的。” 楚王说:“可以说来听听吗?” 回答:“铠甲比这更破旧。” 楚王说:“怎么说?” 回答:“冬天穿铠甲寒冷,夏天穿铠甲暑热,衣服没有比铠甲更差的了。我田赞贫穷,所以衣服破旧。如今大王是万乘之主,富贵无敌,却喜欢让百姓穿铠甲(指发动战争),我不理解。想来是为了道义吗?铠甲之事是战争之事,割人脖颈,剖人肚腹,毁坏城郭,使父子受刑,这名声很不荣耀。想来是为了实利吗?若想着害人,人也必定想着害他;若想着危人,人也必定想着危他,其实人们会很不安。这两方面,我认为大王不应采取。” 楚王无话可答。田赞的劝说虽未完全实行,但他可谓能确立自己的主张了。至于停息战事的真正意义,他还未理解。

管仲在鲁国被擒,鲁国捆绑他放入囚车,派役人装载送往齐国,役人都唱着歌拉车。管仲担心鲁国反悔杀他,想尽快到齐国,于是对役人说:“我为你们唱歌,你们为我和唱。” 他所唱的歌节奏适合快走,役人不疲倦,赶路很快。管仲可谓能借助外物了。役人得到了他们想唱的乐趣,自己也得到了想快行的目的,就是用了这种方法。用这种方法治理万乘之国,称霸还嫌不够,齐桓公就难以与他相比了。

注释

不设形象:不预设固定的形式或模式,“形象” 指外在的模式。

而言之与响:言论与回应如同回声相应,“响” 指回声。

蹀(dié)足謦(qǐng)咳:跺脚咳嗽,形容宋康王的傲慢态度,“蹀足” 即跺脚,“謦咳” 指咳嗽。

四累之上:指超越前面四种境界(刺不入、击不中、不敢刺、不敢击),“累” 指层次。

田赞: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生平不详。

刳(kū)人之腹:剖开人的腹部,“刳” 指剖开。

槛(jiàn)之:用囚车关押他,“槛” 此处作动词,指用囚车囚禁。

讴歌而引:唱着歌拉车,“讴歌” 指歌唱,“引” 指引车、拉车。

延伸阅读

《吕氏春秋・顺说》

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顺说》,以 “善于借助外力,顺应人心游说” 为核心,通过惠盎说宋康王、管仲借歌赶路等案例,阐述 “因势利导” 的游说智慧,可对照原文理解战国时期的说服艺术。

《鬼谷子・反应》

提出 “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 的游说原则,与文中 “因其来而与来,因其往而与往” 的策略相呼应,展现纵横家的游说方法论。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论述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与文中惠盎以 “仁义” 超越 “勇力” 的思想形成儒家中的不同路径,体现对 “力量” 的不同理解。

《韩非子・说林上》

收录 “管仲束缊请火” 等借力案例,与文中 “管子因役人之歌” 的智慧相通,体现法家对 “因势利导” 的实践认知。

相关阅读

《史记・管晏列传》

记载管仲从鲁国被囚至齐国的经历,与文中 “鲁束缚而槛之” 的细节相互印证,展现管仲在困境中的应变能力。

《资治通鉴・周纪二》

司马光评价 “贤主之举事,因祸为福,转败为功”,与文中 “因则贫贱胜富贵” 的观点相通,强调 “借助形势” 的重要性。

《影响力》(罗伯特・西奥迪尼)

对 “互惠原理”“喜好原理” 的分析,与文中惠盎 “层层递进说服宋王” 的策略形成跨学科对照,体现人类心理共性在说服中的应用。

《庄子・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的寓言中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的顺势而为,与文中 “顺风而呼,所因便也” 的哲学观相通,展现道家对 “借势” 的认知。

《吕氏春秋通诠・顺说》

考据学家对 “惠盎说宋康王” 史实的考证,指出宋康王即宋王偃,其暴虐见于《史记・宋微子世家》,而惠盎的游说体现了战国时期 “士以理服人” 的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