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味
分类:览·孝行览 浏览量:
二曰:求之其本,经旬必得;求之其末,劳而无功。功名之立,由事之本也,得贤之化也。非贤,其孰知乎事化?故曰其本在得贤。
有侁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献之其君。其君令烰人养之,察其所以然。曰:“其母居伊水之上,孕,梦有神告之曰:‘臼出水而东走,毋顾!’明日,视臼出水,告其邻,东走十里而顾,其邑尽为水,身因化为空桑。故命之曰伊尹。”此伊尹生空桑之故也。长而贤。汤闻伊尹,使人请之有侁氏,有侁氏不可。伊尹亦欲归汤,汤於是请取妇为婚。有侁氏喜,以伊尹媵女。故贤主之求有道之士,无不以也;有道之士求贤主,无不行也。相得然後乐,不谋而亲,不约而信,相为殚智竭力,犯危行苦,志欢乐之。此功名所以大成也。固不独,士有孤而自恃,人主有奋而好独者,则名号必废熄,社稷必危殆。故黄帝立四面,尧、舜得伯阳、续耳然後成。
凡贤人之德,有以知之也。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非独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礼以接之,贤奚由尽忠?犹御之不善,骥不自千里也。
汤得伊尹,祓之於庙,爝以爟火,衅以牺<豕叚>。明日,设朝而见之。说汤以至味,汤曰:“可对而为乎?”对曰: “君之国小,不足以具之,为天子然後可具。夫三群之虫,水居者腥,肉犭瞿者臊,草食者膻。臭恶犹美,皆有所以。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後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澹而不薄。肥而不候,肉之美者,猩猩之唇,獾獾之炙,隽觾之翠,述荡之腕,旄象之约,流沙之西,丹山之南,有凤之丸,沃民所食。鱼之美者,洞庭之尃,东海之鲕,醴水之鱼,名曰朱鳖,六足、有珠、百碧。雚水之鱼,名曰鳐,其状若鲤而有翼,常从西海夜飞游於东海。菜之美者,昆仑之苹,寿木之华,指姑之东。中容之国,有赤木玄木之叶焉,馀瞀之南,南极之崖,有菜,其名曰嘉树,其色若碧,阳华之芸,云梦之芹,具区之菁,浸渊之草,名曰土英。和之美者,阳朴之姜,招摇之桂,越骆之菌,鳖鲔之醢,大夏之盐,宰揭之露,其色如玉,长泽之卵。饭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阳山之穄,南海之秬。水之美者,三危之露,昆仑之井,沮江之丘,名曰摇水,曰山之水,高泉之山,其上有涌泉焉,冀州之原。果之美者,沙棠之实,常山之北,投渊之上,有百果焉,群帝所食,箕山之东,青鸟之所,有甘栌焉,江浦之橘,云梦之柚,汉上石耳。所以致之,马之美者,青龙之匹,遗风之乘。非先为天子,不可得而具。天子不可强为,必先知道。道者止彼在己,己成而天子成,天子成则至味具。故审近所以知远也,成己所以成人也。圣王之道要矣,岂越越多业哉!”
白话文翻译
第二种说法:寻求事物的根本,十天内必定有所得;寻求事物的末节,劳苦却无功效。功名的建立,源于事物的根本,得益于贤人的教化。若没有贤人,谁能知晓事物的教化之道?所以说根本在于得到贤人。
有侁氏的女子采桑时,在空心桑树下发现一个婴儿,献给了君主。君主让厨师抚养他,并调查缘由。原来婴儿的母亲住在伊水上游,怀孕时梦见神灵告知:“石臼出水就向东跑,不要回头!” 第二天她见石臼出水,便告知邻居向东跑了十里后回头,发现家乡已被洪水淹没,自己则化为空心桑树。所以给婴儿取名为伊尹,这就是伊尹生于空桑的缘故。他长大后贤能出众,商汤听闻后派人向有侁氏请求贤才,有侁氏不允。伊尹本也想归附汤,于是汤请求娶有侁氏之女为妻,有侁氏大喜,让伊尹作为陪嫁奴隶前往。因此,贤明君主寻求有道之士,无所不用其极;有道之士寻求贤明君主,无不尽心竭力。双方相得便会喜乐,不谋而合、不约而信,彼此殚精竭虑,甘冒危难、不辞辛劳,内心却充满愉悦,这便是功名大成的原因。若君主专断、士人孤高自负,其名号必将灭绝,国家也必危殆。所以黄帝广纳四方贤才,尧、舜得到伯阳、续耳的辅佐后才成就大业。
大凡贤人的品德,是可以通过事实验证的。伯牙弹琴,钟子期聆听:当伯牙心志在泰山时,钟子期说 “琴弹得真好!像泰山一样巍峨”;片刻后心志在流水,钟子期又说 “琴弹得真好!像流水一样浩荡”。钟子期死后,伯牙破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无值得为之弹奏的人。不仅弹琴如此,对待贤人也是如此:即便有贤人,若不以礼相待,贤才怎能尽忠?就像驾驭不好,千里马也不会自行驰骋千里。
商汤得到伊尹后,在宗庙为他举行祓除仪式,用爟火熏烤、以牺牲血祭。次日设朝接见,伊尹以 “至味” 之说劝谏汤。汤问:“可以说来听听吗?” 伊尹答:“您的国家太小,无法备齐食材,成为天子后才可具备。三类动物中,水生的有腥味,肉食的有臊味,草食的有膻味,即便臭恶之物也能变得美味,都有其道理。调味的根本始于水,需调和五味(甜酸苦辣咸)、三材(水、火、木),经九次沸腾变化,以火控制时机:时快时慢,去腥、臊、膻味,务必用合适的方法,不失其理。调和时必用甘酸苦辛咸,先后与分量的配比极为微妙,皆有来源。鼎中的变化精妙细微,无法用言语表达、心智理解,如同射箭驾车的技巧、阴阳的变化、四时的规律。如此烹饪出的食物久存不腐、熟而不烂,甜而不腻、酸而不烈、咸而不齁、辣而不冲、淡而不寡、肥而不腻。美味的肉类有猩猩之唇、獾獾之炙、隽觾之翠、述荡之腕、旄象之髓,还有流沙以西、丹山以南的凤卵,是沃民国的食物。鲜美的鱼类有洞庭的鲋鱼、东海的鲕鱼,醴水的朱鳖(六足、产珠),雚水的鳐鱼(似鲤有翼,夜飞东海)。蔬菜之美如昆仑的苹草、寿木的花、指姑东部的赤木玄木叶,还有南极山崖的嘉树(色碧)、阳华的芸菜、云梦的水芹、具区的菁菜、浸渊的土英。调和之料有阳朴的姜、招摇的桂、越骆的菌、鳖鲔的酱、大夏的盐、宰揭的玉露、长泽的鸟蛋。粮食之美是玄山之禾、不周之粟、阳山之穄、南海之秬。水源之美为三危的露水、昆仑的井水、沮江的摇水、曰山与高泉山的涌泉、冀州的水源。水果之美有沙棠之实、常山北的百果、箕山东的甘栌、江浦的橘、云梦的柚、汉上的石耳。至于运输食材的良马,有青龙、遗风等名驹。这些唯有成为天子才能备齐,而天子不能强求,必须先通晓大道。道在于自身修持,自身成就则天子之位可成,天子成则至味可得。所以审察近事可推知远事,成就自身可成就他人。圣王之道的关键,岂在于多做琐事?”
注释
有侁(shēn)氏:上古部落名,亦作 “有莘氏”,在今山东曹县一带,伊尹原为该部落奴隶。
烰(fú)人:厨师,“烰” 同 “庖”,指厨房。
媵(yìng)女:陪嫁的奴隶,古代嫁女时以奴隶或亲属随嫁,称 “媵”。
黄帝立四面:传说黄帝设四方官员治理天下,象征广纳贤才。
伯阳、续耳:尧、舜时期的贤人,具体事迹不详,一说伯阳为舜臣,续耳为尧臣。
祓(fú)之於庙:在宗庙举行除灾去邪的仪式,为古代重要礼仪。
爝(jué)以爟(guàn)火:用爟火(祭祀之火)熏烤,“爝” 指火炬,“爟” 指祭祀用火。
衅以牺 <豕叚>:用牺牲的血祭,“衅” 指血祭,“牺 <豕叚 >” 指纯色的祭祀牲畜。
三群之虫:三类动物,指水生、肉食、草食动物,“虫” 在古代泛指动物。
齐(jì)甚微:配比非常微妙,“齐” 通 “剂”,指分量比例。
甘而不哝(nóng):甜而不腻,“哝” 指甜度过高。
肥而不候(yù):肥而不腻,“候” 同 “腴”,此处指油腻。
延伸阅读
《吕氏春秋・本味》
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本味》,该篇以伊尹论 “至味” 为核心,将烹饪之道与治国理政结合,阐述 “得贤为本” 的政治哲学,可对照原文理解战国时期 “以味喻政” 的独特思维。
《史记・殷本纪》
记载伊尹 “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 的史实,与文中 “说汤以至味” 的情节相互印证,展现历史叙事与寓言的融合。
《老子・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的论断,与文中烹饪之道喻治国的逻辑相通,体现道家对治理智慧的隐喻表达。
《周礼・天官冢宰》
记载 “庖人”“膳夫” 等官职的职责,将饮食与政治制度关联,可与文中 “养贤”“至味” 的治国思想形成制度层面的对照。
相关阅读
《庄子・庖丁解牛》
以解牛技艺喻养生与治国,与文中 “鼎中之变,精妙微纤” 的方法论形成互补,展现先秦诸子 “以技喻道” 的思维共性。
《东京梦华录・饮食果子》
宋代孟元老对汴京饮食的记载,如 “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可与文中 “至味需天子乃具” 的物质想象对照,展现饮食文化的历史演变。
《袁枚・随园食单》
清代美食家提出 “物性不良,虽易牙烹之,亦无味也”,继承文中 “五味三材,各有其理” 的烹饪哲学,体现饮食思想的延续。
《费孝通・乡土中国》
现代学者提出 “差序格局” 概念,与文中 “论人必先以所亲” 的伦理逻辑相呼应,阐释中国传统社会的人际结构。
《伊尹与商汤王》(历史通俗读物)
对伊尹从奴隶到贤相的生平考证,结合甲骨文与文献记载,还原文中 “媵女归汤” 的历史背景,助理解先秦奴隶制度与人才选拔的特殊性。
发表评论(人工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