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曰:孟夏之月,日在毕,昏翼中,旦婺女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虫羽,其音徵,律中仲吕,其数七,其性礼,其事视,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蝼蝈鸣,丘蚓出,王菩生,苦菜秀。天子居明堂左个,乘朱辂,驾赤骝,载赤旗,衣赤衣,服赤玉,食菽与鸡,其器高以觕。

是月也,以立夏。先立夏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夏,盛德在火。”天子乃斋。立夏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於南郊。还,乃行赏,封侯、庆赐,无不欣说。乃命乐师习合礼乐。命太尉赞杰俊,遂贤良,举长大;行爵出禄。必当其位。

是月也,继长增高,无有坏隳。无起土功,无发大众,无伐大树。

是月也,天子始絺。命野虞出行田原,劳农劝民,无或失时;命司徒循行县鄙,命农勉作,无伏于都。

是月也,驱兽无害五谷,无大田猎,农乃升麦。天子乃以彘尝麦,先荐寝庙。

是月也,聚蓄百药,糜草死,麦秋至。断薄刑,决小罪,出轻系。蚕事既毕,后妃献茧,乃收茧税,以桑为均,贵贱少长如一,以给郊庙之祭服。

是月也,天子饮酎,用礼乐。

行之是令,而甘雨至三旬。孟夏行秋令,则苦雨数来,五谷不滋,四鄙入保;行冬令,则草木早枯,後乃大水,败其城郭;行春令,则虫蝗为败,暴风来格,秀草不实。

白话文翻译

第一种说法:孟夏四月,太阳运行到毕宿的位置,黄昏时翼星位于南天正中,黎明时婺女(须女)星位于南天正中。孟夏四月对应天干中的丙丁,主宰之帝是炎帝,神祇是祝融,对应的动物是羽虫(鸟类),对应的乐音是徵音,音律与仲吕律管相合,对应的数字是七,性质为礼,对应的事务是视(视觉、审视),味道为苦味,气味为焦味,祭祀对象是灶神,祭祀时以肺为首要祭品。此时蝼蝈鸣叫,蚯蚓钻出地面,王菩草生长,苦菜开花。天子居住在明堂的左侧房间,乘坐朱红色的车驾,驾驭赤红的骏马,车上插着赤色旗帜,身穿赤色服饰,佩戴赤色玉佩,膳食以豆类和鸡肉为主,使用的器物高而粗大。

这个月有立夏节气。立夏前三天,太史禀告天子说:“某日立夏,盛德在于火。” 天子于是斋戒。立夏当日,天子亲自率领三公、九卿、大夫,到南郊迎接夏气。返回后,就进行赏赐,分封诸侯、嘉奖赏赐,人人欢欣喜悦。命令乐师练习合演礼乐。命令太尉举荐俊杰,进用贤良,提拔才德出众之人;授予爵位、赐予俸禄,务必使其与职位相称。

这个月,万物持续生长增高,不可有毁坏行为。不兴土木工程,不征调大批民众,不砍伐大树。

这个月,天子开始穿细葛布衣裳。命令管理山林的野虞巡视田野,慰劳农民、劝勉农事,不得耽误农时;命令司徒巡视县邑乡野,督促农民努力耕作,不得躲在城邑中。

这个月,驱赶野兽,使其不危害五谷,不举行大规模田猎,农民开始收获麦子。天子用猪祭祀品尝新麦,先将新麦供奉到宗庙。

这个月,采集储存各种药材,糜草枯萎,麦类成熟。决断轻刑案件,判决小的罪行,释放轻罪囚犯。蚕事结束后,后妃献上蚕茧,征收茧税,以桑树数量为依据,无论贵贱长幼一律平等,用以供给宗庙祭祀的礼服。

这个月,天子举行饮酎(重酿之酒)仪式,并用礼乐伴奏。

施行这些政令,及时雨就会整月降落。如果孟夏施行应秋季的政令,就会阴雨连绵,五谷不生长,四方边境百姓躲入城堡;施行应冬季的政令,草木过早枯萎,随后发大水,冲毁城郭;施行应春季的政令,就会有虫蝗灾害,暴风袭来,草木开花而不结果实。

注释

孟夏:夏季第一个月(农历四月),“孟” 表示每季的第一个月。

毕、翼、婺女:均为星宿名。毕宿属西方白虎七宿,翼宿属南方朱雀七宿,婺女(须女)属北方玄武七宿,古人通过星宿位置确定季节。

炎帝、祝融:炎帝是上古五帝之一,属火德;祝融是火神,相传为炎帝后裔,二者对应夏季火运。

律中仲吕:仲吕是十二律之一,对应孟夏,象征阳气极盛,万物壮大。

蝼蝈:蝼蛄,一说为蛙类,夏季鸣于田间。

朱辂(lù)、赤骝(liú):朱辂指朱红色的大车,赤骝指赤色骏马,均与夏季火德(赤色)相应。

絺(chī):细葛布,夏季服饰,体现顺应时节的穿着礼仪。

野虞、司徒:野虞掌管山林草木,司徒掌管土地和民众教化,均为古代官职。

酎(zhòu):经多次酿制的醇酒,孟夏饮酎与祭祀、祈丰有关。

麦秋:麦类成熟的时节,农历四月麦熟,因百谷以秋为成熟,故称 “麦秋”。

延伸阅读

《礼记・月令》

儒家经典中对孟夏之月的详细记载,与本文内容基本一致,可对照原文理解古代月令制度中 “迎夏郊祀”“劝农耕作” 等礼仪的象征意义,以及对自然节律的遵循。

《吕氏春秋・孟夏纪》

杂家著作中对孟夏政令的阐述,强调 “无起土功,无伐大树” 的生态保护理念,并收录 “命太尉赞杰俊” 的选官制度,可对比不同学派对 “时禁” 与 “人事” 的协调思路。

《诗经・豳风・七月》

描述周代农时的诗篇,如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可结合文中 “王菩生,苦菜秀” 的物候记录,体会古代农业社会对季节变化的细致观察。

《周礼・春官・大宗伯》

记载 “夏日至,祭地于泽中方丘” 的夏至祭祀礼仪,与文中 “迎夏于南郊” 相呼应,可了解周代祭礼中 “方位 — 季节 — 神祇” 的对应关系。

相关阅读

《淮南子・时则训》

对孟夏 “盛德在火” 的阐释,结合道家 “天人合一” 思想,如 “孟夏之月,招摇(北斗七星之一)指巳,盛德在火”,可深化对古代阴阳五行与季节关联的理解。

《齐民要术・收麦》

北魏贾思勰的农学著作,详细记录麦类收割与储存方法,如 “夏至后,芒种节,急收麦”,可与文中 “农乃升麦” 的农事活动对照,展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东京梦华录・四月八日》

宋代孟元老记载汴京孟夏习俗,如 “四月八日佛生日,十大禅院各有浴佛斋会”,虽为宗教活动,但可对比古代孟夏 “天子饮酎” 等礼仪的世俗化演变。

《农政全书・农事・占候》

明代徐光启收录 “四月初一雨,麦头尽生虫” 等农谚,可与文中 “行春令,则虫蝗为败” 的灾异警示相参照,理解古代农事对气象预测的依赖。

《礼记・祭义》

详细规定宗庙祭祀的供品与流程,如 “春祭曰礿,夏祭曰禘”,可与文中 “以彘尝麦,先荐寝庙” 的荐新礼仪相联系,体会古代 “事死如事生” 的孝道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