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
分类:览·先识览 浏览量:
二曰:天下虽有有道之士,国犹少。千里而有一士,比肩也;累世而有一圣人,继踵也。士与圣人之所自来,若此其难也,而治必待之,治奚由至?虽幸而有,未必知也,不知则与无贤同。此治世之所以短,而乱世之所以长也。故王者不四,霸者不六,亡国相望,囚主相及。得士则无此之患。此周之所封四百馀,服国八百馀,今无存者矣。虽存,皆尝亡矣。贤主知其若此也,故日慎一日,以终其世。譬之若登山,登山者,处已高矣,左右视,尚巍巍焉山在其上。贤者之所与处,有似於此。身已贤矣,行已高矣,左右视,尚尽贤於己。故周公旦曰: “不如吾者,吾不与处,累我者也;与我齐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惟贤者必与贤於己者处。贤者之可得与处也,礼之也。
主贤世治,则贤者在上;主不肖世乱,则贤者在下。今周室既灭,天子既废,乱莫大於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刬,不得休息。而佞进。今之世当之矣。故欲求有道之士,则於江海之上,山谷之中,僻远幽闲之所,若此则幸於得之矣。太公钓於滋泉,遭纣之世也,故文王得之。文王,千乘也;纣,天子也。天子失之,而千乘得之,知之与不知也。诸众齐民,不待知而使,不待礼而令。若夫有道之士,必礼必知,然後其智能可尽也。
晏子之晋,见反裘负刍息於涂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曷为而至此?”对曰:“齐人累之,名为越石父。”晏子曰:“ 嘻!”遽解左骖以赎之,载而与归。至舍,弗辞而入。越石父怒,请绝。晏子使人应之曰:“婴未尝得交也,今免子於患,吾於子犹未邪?”越石父曰:“吾闻君子屈乎不己知者,而伸乎己知者。吾是以请绝也。”晏子乃出见之,曰:“向也见客之容而已,今也见客之志。婴闻察实者不留声,观行者不讥辞,婴可以辞而无弃乎?”越石父曰:“夫子礼之,敢不敬从。”晏子遂以为客。俗人有功则德,德则骄。今晏子功免人於厄矣,而反屈下之,其去俗亦远矣。此令功之道也。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之於郑子阳者,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阳令官遗之粟数十秉。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而拊心曰:“闻为有道者妻子,皆得逸乐。今妻子有饥色矣,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又弗受也。岂非命也哉?”子列子笑而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也,至已而罪我也,有罪且以人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难,杀子阳。受人之养而不死其难,则不义;死其难,则死无道也。死无道,逆也。子列子除不义、去逆也,岂不远哉?且方有饥寒之患矣,而犹不苟取,先见其化也。先见其化而已动,远乎性命之情也。
白话文翻译
第二种情况是:天下虽然有有道之士,但一个国家还是很少。千里之内才有一个有道之士,那他们就像肩挨着肩一样密集了;几代人才出一个圣人,那他们就像脚挨着脚一样多了。有道之士和圣人的出现如此艰难,而治理国家却一定要依靠他们,那么治理国家怎么能达到理想状态呢?即使侥幸有这样的人,君主也不一定了解他们,不了解他们就如同没有贤人一样。这就是治世短暂而乱世长久的原因。所以称王天下的君主不常有,称霸诸侯的君主也不多见,亡国之君一个接着一个,被囚禁的君主也接连不断。得到贤人就不会有这样的祸患。周朝当初分封了四百多个诸侯国,臣服的诸侯国有八百多个,现在却没有一个存在了。即使还存在,也都曾经灭亡过。贤明的君主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一天比一天谨慎,直到去世。这就好比登山,登山的人已经处于很高的位置了,但左右看看,还有更高的山在上面。贤者所交往的人,也与此类似。自己已经很贤能了,品行也很高尚了,但左右看看,还有比自己更贤能的人。所以周公旦说:“不如我的人,我不和他交往,因为他只会拖累我;和我差不多的人,我也不和他交往,因为他对我没有益处。”只有贤人一定会和比自己贤能的人交往。要想和贤人交往,就要对他们以礼相待。
君主贤明,世道太平,那么贤人就在上位;君主不贤明,世道混乱,那么贤人就在下位。如今周王室已经灭亡,天子已经被废黜,没有比没有天子更大的混乱了。没有天子,强大的就会战胜弱小的,人多的就会欺凌人少的,用武力相互征伐,永无休止。而且奸佞之人会得到进用。现在的世道就是这样。所以想要寻求有道之士,就要到江海之上、山谷之中、偏远幽静的地方去,这样或许有幸能找到他们。姜太公在滋泉钓鱼,遭遇的是商纣王的乱世,所以周文王得到了他。周文王只是拥有千辆兵车的诸侯,而商纣王是天子。天子失去了他,而诸侯却得到了他,这就是了解与不了解的区别。对于众多的平民百姓,不必了解他们就能役使他们,不必以礼相待就能命令他们。至于有道之士,一定要以礼相待,一定要了解他们,然后他们的智慧和才能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晏子到晋国去,看见一个反穿皮衣背着柴草在路上休息的人。晏子认为他是君子,就派人去问他:“为什么落到这个地步?”那人回答说:“我是齐国人,被人囚禁,名叫越石父。”晏子说:“唉!”立刻解下左边驾车的马,用来赎回越石父,载着他一同回去。到了住处,晏子没有告辞就进去了。越石父很生气,请求与晏子绝交。晏子派人回应他说:“我还不曾和你结交,现在使你从患难中解脱出来,我对你难道还不算好吗?”越石父说:“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面前会受委屈,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会得到伸展。我因此请求和你绝交。”晏子于是出来见他,说:“刚才我只是看到你的外表,现在我看到了你的志向。我听说考察实际的人不留意名声,观察行为的人不讥讽言辞,我可以言辞不当而不被抛弃吗?”越石父说:“先生以礼相待,我怎敢不恭敬地听从呢?”晏子于是把他当作上宾。世俗之人有了功劳就自以为有恩德,有了恩德就会骄傲。现在晏子有功劳解救人于危难之中,却反而屈尊对待他,他远离世俗也太远了。这就是使功劳得到彰显的正确做法。
列子生活贫困,面容有饥饿之色。有个客人把这件事告诉了郑国的子阳,说:“列御寇大概是有道之士,住在您的国家却生活贫困,您恐怕是不喜欢贤士吧?”郑子阳就派官吏送给列子几十斗粮食。列子出来接见使者,拜了两拜后推辞不接受。使者走了,列子进去,他的妻子埋怨地拍着胸口说:“我听说做有道之士的妻子儿女,都能过上安逸快乐的生活。现在我们妻子儿女都有饥饿之色了,君主路过却送给先生粮食,先生又不接受。这难道不是命运吗?”列子笑着对她说:“君主不是自己了解我,而是因为别人的话才送给我粮食,等到他怪罪我时,也会因为别人的话。这就是我不接受的原因。”后来百姓果然发难,杀死了子阳。接受别人的供养却不能在别人危难时为他而死,就是不义;为别人而死,却是为无道之人而死,就是叛逆。列子既避免了不义,又去除了叛逆,难道不是很高明吗?而且当时正有饥寒的忧患,却仍然不随便接受别人的东西,这是因为他预先看到了事情的变化。预先看到事情的变化并据此行动,就符合了性命的真情。
注释
比肩:肩挨着肩,形容人多。
继踵:脚挨着脚,形容人多。
累世:几代。
四百馀:四百多个。
八百馀:八百多个。
太公:即姜太公,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也称吕尚。
滋泉:地名,姜太公钓鱼之处。
纣:商纣王,商朝末代君主,名受,又称帝辛,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千乘: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当时是中等国家。
晏子:名婴,字仲,谥平,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反裘负刍:反穿皮衣背着柴草。
累:囚禁。
越石父:人名,齐国贤人。
遽:立刻。
骖:古代驾车时位于两旁的马。
子列子:即列御寇,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
郑子阳:郑国国相。
秉:古代容量单位,一秉合十六斛。
望:埋怨。
拊心:拍着胸口。
无乃:恐怕,表示委婉的语气。
作难:发难,起事。
逆:叛逆。
性命之情:性命的真情,即自然的本性。
延伸阅读
《晏子春秋》:记载了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历史典籍,用史料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书中记载了很多晏婴劝告君主勤政,不要贪图享乐,以及爱护百姓、任用贤能和虚心纳谏的事例,成为后世人学习的榜样。本文中晏子赎越石父的故事就出自此书,通过这个故事可以深入了解晏子的为人和思想。
《列子》:又名《冲虚真经》,相传战国列御寇所著,后被尊为《冲虚至德真经》。其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等八篇,每一篇均有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列子生活贫困却坚守原则的故事就体现了道家的思想,阅读《列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道家的哲学观念和生活态度。
姜太公钓鱼:这是一个著名的历史典故,讲述了姜太公在渭水之滨直钩钓鱼,等待明主的故事。后来他遇到了周文王,辅佐文王、武王灭商建周,成为一代名相。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贤士等待明主、施展抱负的心态,也体现了人才与君主相互成就的关系。
相关阅读
古代贤士与君主的关系:在古代,贤士与君主的关系是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方面。贤士往往希望遇到明主,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君主也需要贤士的辅佐来治理国家。历史上有很多贤士与君主相互成就的佳话,如管仲与齐桓公、诸葛亮与刘备等。通过了解这些故事,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政治文化中贤士与君主的关系。
道家的处世哲学: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强调个人的自由和独立。列子生活贫困却不随便接受别人的东西,体现了道家坚守原则、不随波逐流的处世哲学。阅读道家的经典著作,如《道德经》《庄子》等,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道家的思想体系和处世哲学。
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在古代,人才的选拔对于国家的治理至关重要。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选拔制度,如察举制、征辟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了解这些选拔制度的发展和演变,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政治文化中人才的重要性和选拔机制。同时,也可以思考这些制度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发表评论(人工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