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曰:东方之墨者谢子,将西见秦惠王。惠王问秦之墨者唐姑果。唐姑果恐王之亲谢子贤於己也,对曰:“谢子,东方之辩士也。其为人甚险,将奋於说,以取少主也。”王因藏怒以待之。谢子至,说王,王弗听。谢子不说,遂辞而行。凡听言以求善也,所言苟善,虽奋於取少主,何损?所言不善,虽不奋於取少主,何益?不以善为之悫,而徒以取少主为之悖,惠王失所以为听矣。用志若是,见客虽劳,耳目虽弊,犹不得所谓也。此史定所以得行其邪也,此史定所以得饰鬼以人、罪杀不辜,群臣扰乱,国几大危也。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今惠王之老也,形与智皆衰邪?

荆威王学书於沈尹华,昭厘恶之。威王好制,有中谢佐制者,为昭厘谓威王曰:“国人皆曰:王乃沈尹华之弟子也。”王不说,因疏沈尹华。中谢,细人也,一言而令威王不闻先王之术,文学之士不得进,令昭厘得行其私。故细人之言,不可不察也。且数怒人主,以为奸人除路,奸路以除,而恶壅却,岂不难哉?夫激矢则远,激水则旱,激主则悖,悖则无君子矣。夫不可激者,其唯先有度。

邻父有与人邻者,有枯梧树,其邻之父言梧树之不善也,邻人遽伐之。邻父因请而以为薪。其人不说曰:“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 此有所宥也。夫请以为薪与弗请,此不可以疑枯梧树之善与不善也。

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吏搏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殊不见人,徒见金耳。”此真大有所宥也。

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宥之为败亦大矣。亡国之主,其皆甚有所宥邪?故凡人必别宥然後知,别宥则能全其天矣。

白话文翻译

其七说:东方的墨家学者谢子,准备西行拜见秦惠王。惠王向秦国的墨家学者唐姑果询问谢子的情况。唐姑果担心惠王亲近谢子,认为谢子比自己贤能,便回答说:“谢子是东方的辩士,他为人非常阴险,将会极力游说,来取悦您这位君主。” 惠王因此心怀愤怒地等待谢子。谢子到后,游说惠王,惠王不听。谢子不高兴,于是告辞离去。大凡听取言论是为了寻求善策,如果所言确实善好,即使他极力取悦君主,又有什么损害呢?如果所言不善,即使他不极力取悦君主,又有什么益处呢?不因为言论善好而认为对方诚实,却只因为他取悦君主就认为他悖逆,惠王丧失了听取言论的正确方法。像这样用心,接见宾客即使劳累,耳目即使疲惫,仍然得不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这就是史定得以施行邪术,得以用常人伪装鬼神、诛杀无辜,致使群臣混乱,国家几乎陷入危境的原因。人年老时,身体日益衰老而智慧日益旺盛,如今惠王年老,难道身体和智慧都衰退了吗?

楚威王向沈尹华学习文献典籍,昭厘对此感到厌恶。威王喜好制定法令,有个负责辅佐制定法令的中谢官,替昭厘对威王说:“国人都说大王是沈尹华的弟子。” 威王不高兴,于是疏远了沈尹华。中谢官是卑微的小人,一句话就让威王听不到先王的治国之术,使文学之士无法进用,让昭厘得以施行个人私欲。所以小人的话不可不仔细考察。况且多次激怒君主,以此为奸邪之人扫除道路,奸邪之路一旦扫除,再想堵塞邪恶就难了啊!箭受激则射得远,水受激则喷得高,君主受激则会悖乱,悖乱就会失去君子辅助。那些不被激怒的君主,大概是因为事先心中有法度吧。

有位老人与邻居相处,邻居家有棵枯梧桐树,这位老人说梧桐树不好,邻居立刻把树砍掉了。老人于是请求把枯梧桐当柴薪,邻居不高兴地说:“邻居如此阴险,怎么能和他做邻居呢?” 这是有所蒙蔽啊。请求把树当柴薪和不请求,这不能用来怀疑梧桐树好不好。

齐国有个想得到金子的人,清晨穿戴整齐,前往卖金子的地方,看见有人拿着金子,就一把夺了过来。官吏抓住并捆绑他,问道:“人都在这儿,你就抢别人的金子,为什么?” 他回答官吏说:“我根本没看见人,只看见金子罢了。” 这真是被欲望严重蒙蔽了。

人一旦有所蒙蔽,就会把白天当成黑夜,把白色当成黑色,把尧当成桀。蒙蔽造成的危害太大了。亡国的君主,大概都被严重蒙蔽了吧?所以凡是人一定要破除蒙蔽才能明理,破除蒙蔽才能保全自然本性。

注释

谢子:墨家学者,生平不详。

少主:指秦惠王,“少” 为对君主的尊称,非指年少。

悫(què):诚实。

史定:秦国大夫,曾借鬼神之事惑乱君主,具体事迹不详。

荆威王:即楚威王,“荆” 为楚的别称。

沈尹华:楚国学者,擅长文献典籍(文学)。

中谢:官名,君主近侍,负责传达命令。

细人:小人,指地位低微或品行卑劣的人。

旱:通 “悍”,猛烈,此处指水喷溅得高。

有所宥:“宥” 通 “囿”,指思想被蒙蔽、局限。

延伸阅读

《吕氏春秋・去宥》: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去宥》,“宥” 即 “囿”,意为破除认知局限。该篇通过秦惠王拒谢子、楚威王疏沈尹华等案例,阐述 “别宥” 对治国理政的重要性,与《庄子・天下》中 “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 的相对主义思想形成互补。

墨家学派的游说策略:谢子作为东方墨者,其游说被唐姑果以 “险” 字诋毁,反映战国时期学派竞争的激烈性。墨家主张 “尚贤”“兼爱”,游说常以实用主义为核心,可对比《墨子・公输》中墨子止楚攻宋的游说智慧,理解墨家 “辩士” 的特质。

君主认知偏差的危害:秦惠王因唐姑果的谗言拒听善言,楚威王因中谢官的挑拨疏远贤者,体现 “偏听则暗” 的治国教训。这与《荀子・君道》中 “兼听齐明而百事不留” 的主张相通,可延伸分析古代谏臣制度对纠正君主认知的作用。

相关阅读

《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 “郑袖劓美人”“卫嗣君重胥靡” 等故事,与本文中 “细人乱政” 的主题呼应,展现法家对君主防微杜渐的警示。

《列子・说符》:收录 “齐人攫金” 的完整寓言,与 “邻父伐梧” 同属 “有所宥” 的典型案例,可结合《列子》“贵虚” 思想,理解认知蒙蔽与欲望的关系。

《史记・商君列传》:秦惠王作为商鞅变法的继承者,其晚年是否真如文中所写 “形智皆衰”,可对比《史记》中他任用张仪、破合纵的政治作为,分析文献记载与历史事实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