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通
分类:纪·季秋纪 浏览量:
五曰:人或谓兔丝无根。兔丝非无根也,其根不属地,伏苓是也。慈石召铁,或引之也。树相近而靡,或[插图]之也。圣人南面而立,以爱利民为心,号令未出,而天下皆延颈举踵矣,则精通乎民也。夫贼害于人,人亦然。
今夫攻者,砥厉五兵,侈衣美食,发且有日矣,所被攻者不乐,非或闻之也,神先告也。身在乎秦,所亲爱在于齐,死而志气不安,精或往来也。
德也者,万民之宰也。月也者,群阴之本也。月望则蚌蛤实,群阴盈;月晦则蚌蛤虚,群阴亏。夫月形乎天,而群阴化乎渊;圣人行德乎己,而四荒咸饬乎仁。
养由基射,兕中石,矢乃饮羽,诚乎兕也。伯乐学相马,所见无非马者,诚乎马也。宋之庖丁好解牛[四],所见无非死牛者,三年而不见生牛,用刀十九年,刃若新[插图]研,顺其理,诚乎牛也。
钟子期夜闻击磬者而悲,使人召而问之曰:“子何击磬之悲也?”答曰:“臣之父不幸而杀人,不得生;臣之母得生,而为公家为酒;臣之身得生,而为公家击磬。臣不睹臣之母三年矣。昔为舍氏睹臣之母,量所以赎之则无有,而身固公家之财也,是故悲也。”钟子期叹嗟曰:“悲夫!悲夫!心非臂也,臂非椎、非石也。悲存乎心而木石应之。”故君子诚乎此而谕乎彼,感乎己而发乎人,岂必强说乎哉?
周有申喜者,亡其母,闻乞人歌于门下而悲之,动于颜色,谓门者内乞人之歌者,自觉而问焉,曰:“何故而乞?”与之语,盖其母也。故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若草莽之有华实也,若树木之有根心也。虽异处而相通,隐志相及,痛疾相救,忧思相感,生则相欢,死则相哀,此之谓骨肉之亲。神出于忠而应乎心,两精相得,岂待言哉?
白话文翻译
第五种说法:有人说菟丝没有根。其实菟丝并非没有根,只是它的根不附着于土地,它的根就是茯苓。磁石能吸引铁,是因为有东西在牵引它们。树木彼此靠近就会相互摩擦,是因为有东西在推动它们。圣人面南而立治理天下,把爱护百姓、便利民生作为心愿,号令尚未发出,天下百姓就都伸长脖子、踮起脚跟盼望了,这是因为圣人的精诚与百姓相通。而那些伤害百姓的人,百姓对他们的反应也是如此。
如今进攻他国的人,磨砺五种兵器,穿华美的衣服、吃精美的食物,距离发兵之日已不远,被进攻的一方感到忧虑,并非有人告知,而是精神先已感知。一个人身处秦国,所亲爱的人在齐国,他死后灵魂也不得安宁,因为精气会在两地间往来。
德,是万民的主宰。月亮,是众阴的根本。月圆时蚌蛤的肉就充实,因为众阴之气充盈;月亏时蚌蛤的肉就空虚,因为众阴之气亏缺。月亮的形态出现在天上,众阴之物就在深渊中相应变化;圣人在自身践行德政,四方荒远之地就都会整饬于仁爱。
养由基射箭,误中石兕,箭羽竟全部没入石中,这是因为他把石头当作真兕,精诚专注于兕。伯乐学习相马,眼中所见没有不是马的东西,这是因为他精诚专注于马。宋国的庖丁喜欢解牛,眼中所见没有不是可以分解的牛,三年后眼中看不到活牛,用刀十九年,刀刃仍像刚磨过一样锋利,这是因为他顺应牛的肌理,精诚专注于牛。
钟子期夜晚听到有人击磬而感到悲伤,派人把击磬者叫来问道:“你为何击磬如此悲伤?” 那人回答说:“我父亲不幸杀了人,被处死;母亲得以活命,却要为公家酿酒;我得以活命,却要为公家击磬。我已有三年没见到母亲了。过去在舍氏家看到母亲,盘算着如何赎她却无能为力,因为我自身本就是公家的财产,所以悲伤。” 钟子期叹息道:“可悲啊!心不是手臂,手臂不是槌子、不是石头,但悲伤存于心中,槌子和石头都能回应。” 所以君子在这方面心怀真诚,就能在那方面有所显现,自己有所感悟,就能打动他人,何必非要强行劝说呢?
周地有个叫申喜的人,丢失了母亲,听到有乞丐在门下唱歌而感到悲伤,神情动容,让守门人请唱歌的乞丐进来,亲自询问道:“为何乞讨?” 与她交谈,才知那竟是他的母亲。所以父母与子女之间,子女与父母之间,本是一个整体却分为两处,同有精气而呼吸各异。就像草莽有花和果实,树木有根和心。即使身处异地也能相通,隐藏的心意相互连接,痛苦疾病相互救助,忧思相互感应,活着时相互欢乐,死去时相互哀痛,这就叫骨肉之亲。精神出于忠诚而与心相应,两心精诚相通,哪里需要言语呢?
注释
兔丝:即菟丝,寄生植物,古人认为其根与茯苓共生,“不属地” 指不扎根于土地。
慈石:即磁石,“慈” 通 “磁”,古人认为磁石吸铁如慈母抱子。
靡:通 “摩”,摩擦,指树木相邻生长会相互摩擦。
[插图](tuī):推动,指自然力促使树木相摩。
五兵:五种兵器,通常指戈、矛、戟、殳、弓,此处泛指武器。
月望:农历每月十五,月亮圆满;月晦指每月最后一天,月亮隐没。
养由基:春秋楚国人,善射,“百步穿杨” 典故主人公,文中 “射兕中石” 化用李广射虎典故。
饮羽:箭羽没入物体,形容射箭力量极大。
庖丁:名为 “丁” 的厨师,《庄子・养生主》中解牛的典故即出自此人。
[插图](zhuó):砍、削,“新 [插图]” 指刚磨砺过。
申喜:周人,事迹仅见于此,体现骨肉亲情的精神感应。
延伸阅读
《吕氏春秋・精通》
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精通》,该篇以 “精气相通” 为核心,通过自然现象、人事案例阐述 “诚至则金石为开” 的哲学思想,可对照原文理解战国时期对精神感应的认知。
《庄子・养生主》
记载庖丁解牛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强调顺应自然规律,与文中 “顺其理,诚乎牛” 的理念相通,展现道家 “技进于道” 的思想。
《淮南子・说山训》
提出 “慈石能引铁,及其于铜则不行”,从物理现象引申至 “物各有耦” 的哲学观,可与文中 “慈石召铁” 的感应论相互补充。
《论衡・感虚》
王充批判 “养由基射石饮羽” 的虚妄,主张 “夫物之相引,同类则然”,以唯物论质疑精神感应说,形成思想交锋。
相关阅读
《诗经・小雅・蓼莪》
抒发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的孝思,与文中申喜寻母的故事共同体现儒家 “骨肉至亲” 的伦理观。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记载扁鹊 “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其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暗合文中 “精乎民” 的感应思维,展现古代医学与哲学的关联。
《贞观政要・仁恻》
唐太宗谓 “君民本同一体”,下令 “诸州侍老,赐物有差”,实践了文中 “圣人爱民,精感于内” 的政治伦理。
《聊斋志异・瑞云》
蒲松龄写贺生 “不以妍媸易念”,感动瑞云使其恢复美貌,体现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的民间信仰,可视为文中精神感应思想的文学演绎。
《朱子语类・理气》
朱熹解释 “月望蚌蛤实” 为 “阴阳之气相感”,将自然现象纳入理学 “理一分殊” 的体系,发展了文中 “群阴化乎渊” 的宇宙观。
发表评论(人工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