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曰:凡遇,合也。时不合,必待合而後行。故比翼之鸟死乎木,比目之鱼死乎海。孔子周流海内,再干世主,如齐至卫,所见八十馀君。委质为弟子者三千人,达徒七十人。七十人者,万乘之主得一人用可为师,不为无人。以此游,仅至於鲁司寇。此天子之所以时绝也,诸侯之所以大乱也。乱则愚者之多幸也,幸则必不胜其任矣。任久不胜,则幸反为祸。其幸大者,其祸亦大,非祸独及己也。故君子不处幸,不为苟,必审诸己然後任,任然後动。凡能听说者,必达乎论议者也。世主之能识论议者寡,所遇恶得不苟?凡能听音者,必达於五声。人之能知五声者寡,所善恶得不苟?

客有以吹籁见越王者,羽、角、宫、徵、商不缪,越王不善;为野音,而反善之。

说之道亦有如此者也。人有为人妻者,人告其父母曰:“嫁不必生也,衣器之物,可外藏之,以备不生。”其父母以为然,於是令其女常外藏。姑妐知之,曰:“为我妇而有外心,不可畜。”因出之。妇之父母以谓为己谋者,以为忠,终身善之,亦不知所以然矣。宗庙之灭,天下之失,亦由此矣。

故曰:遇合也无常,说适然也。若人之於色也,无不知说美者,而美者未必遇也。故嫫母执乎黄帝,黄帝曰:“厉女德而弗忘,与女正而弗衰,虽恶奚伤?”若人之於滋味,无不说甘脆,而甘脆未必受也。文王嗜昌蒲菹,孔子闻而服之,缩頞而食之。三年,然後胜之。人有大臭者,其亲戚兄弟妻妾知识,无能与居者。自苦而居海上。海上人有说其臭者,昼夜随之而弗能去。

说亦有若此者。陈有恶人焉,曰敦洽雠麋,椎颡广颜,色如漆赭,垂眼临鼻,长肘而盭。陈侯见而甚说之,外使治其国,内使制其身。楚合诸侯,陈侯病,不能往,使敦洽雠麋往谢焉。楚王怪其名而先见之,客有进状。有恶其名言有恶状。楚王怒,合大夫而告之,曰:“陈侯不知其不可使,是不知也;知而使之,是侮也。侮且不智,不可不攻也。”兴师伐陈,三月然後丧。恶足以骇人,言足以丧国,而友之足於陈侯而无上也,至於亡而友不衰。

夫不宜遇而遇者,则必废。宜遇而不遇者,此国之所以乱、世之所以衰也。天下之民,其苦愁劳务从此生。

凡举人之本,太上以志,其次以事,其次以功。三者弗能,国必残亡,群孽大至,身必死殃,年得至七十、九十犹尚幸。贤圣之後,反而孽民,是以贼其身,岂能独哉?

白话文翻译

第七种说法:大凡相遇,都是机缘的契合。时机不契合,一定要等待契合后再行动。所以比翼鸟死在树上,比目鱼死在海里(因它们离不开伴侣或特定环境)。孔子周游天下,多次求见各国君主,从齐国到卫国,拜见了八十多位国君。他收下三千人拜师,其中显达的弟子有七十人。这七十人,万乘之主若得一人任用就可作为老师,不能说没有人才。孔子凭这样的资质游说,却仅做到鲁国司寇。这就是天子之位时常空缺、诸侯大乱的原因。混乱中愚昧者多有侥幸得势,而侥幸得势者必定不能胜任其职。久居其位却不能胜任,侥幸就会反成灾祸。侥幸越大,灾祸也越大,且灾祸不只会波及自身。所以君子不处身于侥幸,不做苟且之事,必定先审视自己再担当重任,担当后再行动。

大凡能听懂言论的人,必定通达论议的本质。世上君主能辨识论议本质的很少,他们所遇之人怎么会不苟且呢?大凡能听懂音乐的人,必定通达五声。世人能知晓五声的很少,他们所喜好的怎么会不随意呢?

有个靠吹籁求见越王的人,演奏羽、角、宫、徵、商五音毫无差错,越王却不喜欢;奏起山野之音,越王反而喜欢。

游说的道理也有类似情况。有个做人家妻子的女子,有人告诉她父母说:“女儿出嫁未必能长久,衣物器具可以藏在外面,以备不测。” 父母觉得有理,于是让女儿时常把东西藏到外面。公婆知道后说:“做我家媳妇却有外心,不能留。” 于是休了她。女子的父母认为当初给他们出主意的人是忠诚的,终身善待他,却不明白女儿被休的真正原因。宗庙的毁灭、天下的丧失,也正因如此。

所以说,相遇契合没有定规,游说取悦有时只是偶然。就像人对于美色,没有不知道喜爱美丽的,但美人未必能遇上赏识者。所以嫫母能侍奉黄帝,黄帝说:“磨砺你的德行不要忘记,端正你的心性不要衰减,即使容貌丑陋又有何妨?” 就像人对于滋味,没有不喜欢甘脆食物的,但甘脆之物未必都能被接受。周文王爱吃菖蒲腌菜,孔子听说后尝试食用,皱着眉头吃下去。三年后,才渐渐适应。有个身上有臭味的人,亲戚兄弟妻妾朋友,没有能和他同住的。他自己苦恼地迁居海上,却有海上之人喜欢他的气味,日夜跟随不愿离开。

游说也有类似情况。陈国有个丑陋的人叫敦洽雠麋,额头如椎、脸庞宽阔,肤色像漆和赭石,眼睛下垂接近鼻子,手肘长而扭曲。陈侯见了却很喜欢他,对外让他治理国家,对内让他掌管自己的生活。楚国会合诸侯,陈侯生病不能前往,派敦洽雠麋去谢罪。楚王对他的名字感到奇怪,先召见了他,门客进言陈述他的情况,说他名字丑恶、形貌丑陋。楚王发怒,召集大夫们说:“陈侯不知此人不可出使,是不明智;明知不可却派他来,是侮辱我们。既侮辱我们又不明智,不可不攻打!” 于是发兵伐陈,三个月后灭掉陈国。敦洽雠麋的丑陋足以惊骇他人,陈侯的行为足以亡国,而陈侯对他的宠信无人能及,直到国家灭亡仍未衰减。

不该相遇却相遇的,必定会败坏;该相遇却未相遇的,这是国家混乱、世道衰微的原因。天下百姓的愁苦劳役,就从此产生。

大凡举荐人才的根本,最上等的是看心志,其次看行事,再次看功绩。这三者都做不到,国家必定残破灭亡,众邪孽纷纷而至,自身必遭灾殃,能活到七十、九十岁就算幸运了。贤圣的后代,反而成为害民之人,因此伤害自身,这难道是独自造成的吗?

注释

比翼之鸟、比目之鱼:传说中需雌雄并翼或并目才能行动的鸟兽,象征事物对机缘的依赖。

委质为弟子:放下礼物拜师,“委质” 指古代拜师或臣属的礼仪。

嫫母:传说中黄帝的次妃,容貌丑陋但德行贤淑。

昌蒲菹(zū):菖蒲根腌制的咸菜,味道苦涩,为古代祭祀用品。

缩頞(è):皱着鼻梁,“頞” 指鼻梁,形容食物难吃。

敦洽雠麋:虚构人名,“敦洽” 指敦厚和睦,“雠麋” 含仇敌之意,名字与形貌形成反讽。

椎颡(sǎng)广颜:额头如椎形,脸庞宽阔,“颡” 指额头。

长肘而盭(lì):手肘长且扭曲,“盭” 指乖戾、扭曲。

延伸阅读

《吕氏春秋・遇合》

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遇合》,以 “机缘无常,贤愚难辨” 为核心,通过孔子周游、嫫母侍黄帝、陈侯宠丑人等案例,阐述 “遇合之道在于审察” 的哲学,可对照原文理解战国时期对 “机遇与人才” 关系的辩证思考。

《论语・宪问》

孔子 “不怨天,不尤人” 的处世态度,与文中 “君子不处幸,不为苟” 的观点相呼应,展现儒家对自身修养的重视。

《庄子・德充符》

记载兀者王骀、申徒嘉等残疾人因德行高尚受尊崇的故事,与文中 “嫫母厉德” 的思想相通,体现道家 “德重于形” 的价值观。

《韩非子・说难》

详细分析游说君主的困难与技巧,如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与文中 “说适然也” 的偶然论形成互补,展现法家对游说实践的洞察。

相关阅读

《史记・孔子世家》

记载孔子 “干七十余君莫能用” 的经历,与文中 “所见八十余君,仅至鲁司寇” 的叙述相互印证,展现圣人在乱世中的际遇。

《资治通鉴・周纪一》

司马光评价智伯之亡时强调 “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与文中 “举人之本以志为先” 的人才观形成历史呼应。

《菜根谭・概论》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的人生境界,可与文中 “遇合无常” 的机缘论对照,展现传统思想中面对机遇的淡然态度。

《变形记》(卡夫卡)

主人公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遭家人厌弃,与文中 “大臭者海上得友” 的荒诞情节相通,展现不同文化中对 “异质存在” 的隐喻表达。

《吕氏春秋通诠・遇合》

考据学家对 “比翼鸟、比目鱼” 的神话溯源,指出其与《山海经》中 “蛮蛮”“鲽” 的关联,展现战国时期寓言对神话素材的转化与哲学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