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节
分类:纪·季冬纪 浏览量:
二曰: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有如此者,国君不得而友,天子不得而臣。大者定天下,其次定一国,必由如此人者也。故人主之欲大立功名者,不可不务求此人也。贤主劳於求人,而佚於治事。
齐有北郭骚者,结罘罔,捆蒲苇,织萉屦,以养其母,犹不足,踵门见晏子曰: “愿乞所以养母。”晏子之仆谓晏子曰:“此齐国之贤者也。其义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诸侯,於利不苟取,於害不苟免。今乞所以养母,是说夫子之义也,必与之。”晏子使人分仓粟、分府金而遗之,辞金而受粟。
有间,晏子见疑於齐君,出奔,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北郭骚沐浴而出,见晏子曰:“夫子将焉适?”晏子曰:“见疑於齐君,将出奔。”北郭子曰:“夫子勉之矣。”晏子上车,太息而叹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晏子行。
北郭子召其友而告之曰: “说晏子之义,而尝乞所以养母焉。吾闻之曰:‘养及亲者,身伉其难。,今晏子见疑,吾将以身死白之。”著衣冠,令其友操剑奉笥而从,造於君庭,求复者曰:“晏子,天下之贤者也,去则齐国必侵矣。必见国之侵也,不若先死。请以头托白晏子也。”因谓其友曰:“盛吾头於笥中,奉以托。”退而自刎也。其友因奉以托。其友谓观者曰:“北郭子为国故死,吾将为北郭子死也。”又退而自刎。
齐君闻之,大骇,乘驲而自追晏子,及之国郊,请而反之。晏子不得已而反,闻北郭骚之以死白己也,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矣。”
白话文翻译
第二种说法:士人的为人准则,是坚守事理不回避危难,面临祸患忘却利益,舍弃生命践行道义,视死如归。有这样品行的人,国君不能与他结为朋友,天子不能使他成为臣属。大则平定天下,次则安定一国,必定要依靠这样的人。所以君主想要建立伟大功名,不可不务求访求这样的人。贤明的君主在访求人才上操劳,而在治理事务上安逸。
齐国有个叫北郭骚的人,靠结兽网、捆蒲苇、织麻鞋来奉养母亲,仍不足够,便登门拜见晏子说:“希望求得奉养母亲的物资。” 晏子的仆人对晏子说:“这是齐国的贤者。他坚守道义,不做天子的臣,不与诸侯为友,对于利益不随便获取,对于祸害不随便逃避。如今求养母之物,是仰慕先生的道义,一定要给他。” 晏子派人分仓粟、分府金赠送他,他推辞了金子,接受了粟米。
过了一段时间,晏子被齐国君主怀疑,出逃国外,经过北郭骚的门前向他辞行。北郭骚沐浴后出来,见晏子问:“先生要去哪里?” 晏子说:“被齐君怀疑,将要出逃。” 北郭骚说:“先生多保重吧。” 晏子上车,长叹道:“我逃亡难道不应该吗?我也太不了解士人了。” 晏子走了。
北郭骚召来他的朋友告诉他说:“我仰慕晏子的道义,曾求他奉养母亲。我听说:‘受恩能惠及父母的人,自身要为他担当危难。’如今晏子被怀疑,我将以死为他辩白。” 他穿戴好衣冠,让朋友持剑捧盒跟随,到君庭前,对通传者说:“晏子是天下的贤者,他若离去齐国必定被侵犯。与其看到国家被侵犯,不如先死。请把我的头托付给君主为晏子辩白。” 于是对朋友说:“把我的头盛在盒中,捧着托付给君主。” 说罢退下自刎。他的朋友于是捧着盒子托付。朋友对围观者说:“北郭子为国家而死,我将为北郭子而死。” 又退下自刎。
齐国君主听说后大惊,乘驿站车马亲自追赶晏子,追到国境郊野,请求他返回。晏子不得已返回,听闻北郭骚以死为自己辩白,说:“我逃亡难道不应该吗?我更不了解士人了。”
注释
北郭骚:齐国贤士,“北郭” 为复姓或居处,“骚” 为名,以坚守道义、舍生取义著称。
罘(fú)罔:罘为捕兔网,罔同 “网”,泛指捕兽的网。
捆蒲苇:捆扎蒲苇,制作草席或容器。
织萉(fēi)屦:萉为麻,屦为鞋,指织麻鞋。
踵门:登门,“踵” 本指脚跟,此处作动词 “至”。
说夫子之义:说通 “悦”,仰慕晏子的道义。
身伉其难:伉通 “抗”,指自身担当危难。
造於君庭:造指到,君庭指国君的朝堂。
求复者:求见通传的官吏,“复者” 指负责通报的官员。
乘驲(rì):驲为古代驿站专用车,用于紧急传达命令。
延伸阅读
《吕氏春秋・士节》
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士节》,该篇以 “士当行义忘死” 为核心,通过北郭骚自刎为晏子辩白的故事,阐述战国时期 “士为知己者死” 的伦理观,可对照原文理解先秦士阶层的精神品格。
《晏子春秋・内篇杂上》
记载晏子相齐时的言行,与文中晏子 “分粟遗金”“见疑出奔” 的情节相互补充,展现晏子的贤明与识人之过。
《论语・卫灵公》
孔子提出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与北郭骚 “遗生行义” 的行为相呼应,体现儒家对 “义” 的推崇。
《史记・游侠列传》
司马迁记载朱家、郭解等游侠 “其言必信,其行必果”,与北郭骚 “临患忘利” 的义举共同构成古代侠义精神的谱系。
相关阅读
《左传・成公二年》
记载逢丑父代齐顷公受俘,“臣代君死,忠也”,与北郭骚 “身死白之” 的忠义行为形成历史对照。
《新序・义勇》
收录 “荆轲刺秦,箕踞而笑” 的故事,与北郭骚及其友相继自刎的壮举共同展现 “士为知己者死” 的极端表现。
《贞观政要・择官》
唐太宗谓 “选贤之义,无私为本”,强调 “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可与文中晏子 “不知士” 的反思形成治国理念的呼应。
《聊斋志异・田七郎》
蒲松龄写田七郎为报主恩自刎,“以死明志” 的情节与北郭骚 “著衣冠自刎” 的逻辑相通,展现忠义精神的文学演绎。
《明夷待访录・原臣》
黄宗羲提出 “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批判 “视君为父” 的愚忠,对北郭骚式的传统忠义观形成反思与突破。
发表评论(人工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