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意
分类:纪·季冬纪 浏览量:
维秦八年,岁在涒滩,秋甲子朔。朔之日,良人请问十二纪。文信侯曰:尝得学黄帝之所以诲颛顼矣,“爰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汝能法之,为民父母。” 盖闻古之清世,是法天地。凡十二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
天曰顺,顺维生;地曰固,固维宁;人曰信,信维听。三者咸当,无为而行。行也者,行其理也,行数,循其理,平其私。夫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三者皆私设,精则智无由公。智不公,则福日衰,灾日隆。以日倪而西望知之。
赵襄子游於囿中,至於梁,马却不肯进。青荓为参乘。襄子曰:“进视梁下,类有人。” 青荓进视梁下,豫让却寝,佯为死人。叱青荆曰:“去,长者吾且有事。” 青荓曰“少而与子友,子且为大事,而我言之,是失相与友之道;子将贼吾君,而我不言之,是失为人臣之道。如我者惟死为可。”乃退而自杀。青荆非乐死也,重失人臣之节,恶废交友之道也。青荆豫让,可谓之友也。
白话文翻译
秦始皇八年,岁星运行到涒滩(申年),秋七月甲子日初一。初一这天,良人请教十二纪的道理。文信侯吕不韦说:“我曾学习黄帝教诲颛顼的话,‘上有天圆,下有地方,你若能效法它们,便可做百姓的父母。’” 听闻古代清明之世,都效法天地。大凡十二纪的设立,是用来记载治乱存亡的,是用来知晓寿夭吉凶的。上能揣度天道,下能验证地理,中能审察人情,这样一来,是非对错就无处隐藏了。
天的法则是顺,顺则万物生长;地的法则是固,固则万物安宁;人的法则是信,信则政令通行。三者都恰当,就能无为而治。所谓 “行”,是行其天理,行其定数,循其规律,平息私心。私心视物会使眼睛盲瞎,私心听言会使耳朵聋聩,私心谋虑会使心智迷乱。这三者都因私心而设,心智就无法公正。心智不公正,福泽就会日渐衰减,灾祸就会日渐兴盛。从太阳西斜的趋势就能知晓这个道理。
赵襄子在苑囿中游玩,来到桥边,马向后退不肯前进。青荓作为陪乘。襄子说:“上前看看桥下,好像有人。” 青荓上前查看,见豫让蜷缩睡觉,假装死人。豫让叱责青荓说:“走开,我正要做事。” 青荓说:“年轻时与你为友,你如今要做大事,我若说出去,是失去交友之道;你要伤害我的君主,我若不说,是失去为人臣之道。像我这样的人,只有一死可行。” 于是退下自杀。青荓并非乐于赴死,而是看重人臣的节操,厌恶废弃交友的道义。青荓与豫让,可称为真正的朋友。
注释
维秦八年:秦始皇(嬴政)八年,即公元前 239 年。
岁在涒滩:太岁纪年法,“涒滩” 对应地支 “申”,指申年。
秋甲子朔:秋季甲子日初一,“朔” 为农历每月初一。
良人:战国时对贤人的尊称,此处为提问者。
十二纪:《吕氏春秋》分为 “十二纪”,每纪对应十二月,纪述月令政事。
文信侯:即吕不韦,秦国丞相,封文信侯,主持编纂《吕氏春秋》。
大圜在上,大矩在下:圜通 “圆”,指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法天则地为古代治国理念。
青荓(píng):赵襄子的臣子,与豫让有旧交,“荓” 一作 “屏”。
参乘:陪乘之人,古人乘车,尊者居左,御者居中,参乘居右护卫。
豫让却寝:豫让蜷缩睡觉,豫让为智伯家臣,曾刺杀赵襄子,此为行刺前的伪装。
类有人:好像有人,“类” 指类似、好像。
贼吾君:贼指伤害,豫让欲刺杀赵襄子,故云 “贼君”。
延伸阅读
《吕氏春秋・序意》
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序意》,为全书序言,阐述 “法天地、立十二纪” 的编纂宗旨,可对照原文理解吕不韦的政治哲学。
《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
提出 “天为阳,地为阴” 的宇宙观,与文中 “大圜在上,大矩在下” 的天地法则相互印证,展现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史记・吕不韦列传》
记载吕不韦 “招致宾客游士,欲以并天下” 的政治抱负,与文中 “为民父母” 的治国理想形成历史呼应。
《荀子・天论》
主张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对文中 “行数循理” 的自然法则观形成哲学补充。
相关阅读
《史记・赵世家》
记载赵襄子灭智伯、豫让 “漆身吞炭” 行刺的完整过程,与文中青荓自杀的情节相互补充,展现春秋战国的侠义精神。
《新序・义勇》
收录 “荆轲刺秦,高渐离击筑” 的故事,与青荓 “重节废私” 的义举共同构成古代 “士为知己者死” 的精神谱系。
《顾炎武・日知录・古人以道为友》
清代学者分析 “青荓豫让,交友以道” 的伦理观,指出 “朋友之谊,重于君臣” 的先秦价值观。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现代学者探讨士阶层 “从游士到士大夫” 的精神转型,关联文中豫让、青荓的身份自觉,理解古代士文化的哲学根基。
《豫让桥诗》(屈大均)
明末诗人 “吞炭漆身何所为,只缘曾受国士知” 的诗句,以文学形式演绎豫让典故,可与文中历史叙事对照。
发表评论(人工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