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己
分类:览·孝行览 浏览量:
八曰:外物不可必。故龙逄诛,比干戮,箕子狂,恶来死,桀纣亡。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乎江,苌弘死,藏其血三年而为碧。亲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爱。故孝己疑,曾子悲。
庄子行於山中,见木甚美长大,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弗取。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以不材得终其天年矣。”出於山,及邑,舍故人之家。故人喜,具酒肉,令竖子为杀雁飨之。竖子请曰:“其一雁能鸣,一雁不能鸣,请奚杀?”主人之公曰: “杀其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於庄子曰:“昔者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天年,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以处?”庄子笑曰:“周将处於材不材之间。材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道德则不然。无讶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禾为量,而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於物,则胡可得而累?此神农、黄帝之所法。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成则毁,大则衰,廉则锉,尊则亏,直则骫,合则离,爱则隳,多智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
牛缺居上地,大儒也。下之邯郸,遇盗於耦沙之中。盗求其橐中之载,则与之;求其车马,则与之;求其衣被,则与之。牛缺出而去,盗相谓曰:“此天下之显人也,今辱之如此,此必诉我於万乘之主。万乘之主必以国诛我,我必不生,不若相与追而杀之,以灭其迹。”於是相与趋之,行三十里,及而杀之。此以知故也。
孟贲过於河,先其五。船人怒,而以楫虓其头,顾不知其孟贲也。中河,孟贲嗔目而视船人,发植,目裂,鬓指,舟中之人尽扬播入於河。使船人知其孟贲,弗敢直视,涉无先者,又况於辱之乎?此以不知故也。
知与不知,皆不足恃,其惟和调近之。犹未可必。盖有不辨和调者,则和调有不免也。宋桓司马有宝珠,抵罪出亡。王使人问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於是竭池而求之,无得,鱼死焉。此言祸福之相及也。纣为不善於商,而祸充天地,和调何益?
张毅好恭,门闾帷薄聚居众无不趋,舆隶姻媾小童无不敬,以定其身。不终其寿,内热而死。单豹好术,离俗弃尘,不食谷实,不衣芮温,身处山林岩堀,以全其生。不尽其年,而虎食之。孔子行道而息,马逸,食人之稼,野人取其马。子贡请往说之,毕辞,野人不听。有鄙人始事孔子者,曰:“请往说之。” 因谓野人曰:“子不耕於东海,吾不耕於西海也。吾马何得不食子之禾?”其野人大说,相谓曰:“说亦皆如此其辩也!独如向之人?”解马而与之。说如此其无方也而犹行,外物岂可必哉?
君子之自行也,敬人而不必见敬,爱人而不必见爱。敬爱人者,己也;见敬爱者,人也。君子必在己者,不必在人者也。必在己,无不遇矣。
白话文翻译
第八种说法:外在事物不可强求。所以关龙逄被诛杀,比干遭屠戮,箕子装疯,恶来身死,桀纣灭亡。君主无不想让臣子忠诚,但忠诚未必被信任。所以伍子胥被抛尸长江,苌弘死于非命,他的血收藏三年后化为碧玉。父母无不想让子女孝顺,但孝顺未必被疼爱。所以孝己被怀疑,曾子遭悲苦。
庄子行走山中,见一棵树木高大美观、枝叶繁茂,伐木者停在旁边却不砍伐。问原因,回答:“没有可用之处。” 庄子说:“这棵树因不成材得以终享天年。” 出山后到城邑,住在朋友家。朋友高兴,备酒肉,让童仆杀雁款待。童仆请示:“一只能鸣叫,一只不能,杀哪只?” 主人说:“杀不能叫的。” 次日,弟子问庄子:“山中树木因不成材得终天年,主人的雁因不成材而死,先生如何自处?” 庄子笑答:“我将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看似合适却并非如此,所以仍难免牵累。若论道德境界则不同:不非议不诋毁,时如龙腾飞时如蛇潜藏,随时代变化而不固执一端;时而上进时而退隐,以天道为准则,浮游于万物本原,主宰万物而不被万物主宰,这样怎会受牵累?这是神农、黄帝的处世法则。至于万物本性与人伦常理则不同:成就必伴随毁坏,强大必走向衰败,锐利必被挫钝,尊贵必遭贬损,正直必被扭曲,聚合必致分离,受宠必生毁败,多智必被谋算,不肖必被欺凌,怎能强求一定?”
牛缺是居於上地的大儒,东行邯郸时,在耦沙遇盗。盗贼要他行囊中的财物,他给了;要车马,给了;要衣被,给了。牛缺离去后,盗贼商议:“这是天下显达之人,如今如此羞辱他,他必定向君王控诉,君王定会举全国之力诛杀我们,不如追上杀他灭口。” 于是追了三十里杀了他。这是因知晓他的身份而招祸。
孟贲渡河时抢在他人前面,船夫发怒用船桨敲他头,却不知他是孟贲。船至中流,孟贲怒目而视,头发竖起,眼眶欲裂,鬓毛直立,船上人吓得全掉进河里。若船夫知道他是孟贲,连直视都不敢,怎会侮辱他?这是因不知其身份而招祸。
知晓与不知晓都不足依赖,只有调和折中接近道,但仍不可强求。若不懂调和之道,调和也难免祸患。宋国桓司马有宝珠,获罪逃亡时,君王问珠在哪,他说 “投入池中”。于是池水被抽干寻找,珠未得,鱼全死了。这说明祸福相依。纣在商为非作歹,灾祸充斥天地,调和又有何用?
张毅注重恭敬,经过里巷帷幕聚居处无不疾行,对仆役姻亲孩童无不尊敬,以此安身,却未享尽天年,因内热而死。单豹喜好道术,离俗弃尘,不食谷物,不穿暖衣,居山林岩穴中养生,却未享天年,被老虎吃掉。孔子赶路休息时马跑了,吃了农夫的庄稼,农夫扣下马。子贡请求去劝说,说尽好话农夫不听。有个刚侍奉孔子的粗人说:“我去说。” 他对农夫说:“你不在东海耕种,我不在西海耕种,我的马怎能不吃你的禾苗?” 农夫大喜,说:“劝说若都如此善辩,怎会像之前那人?” 于是解马归还。劝说如此无定法却能成功,外在事物怎能强求?
君子立身行事,尊敬他人未必被尊敬,爱护他人未必被爱戴。敬人爱人在于自己,被敬被爱在于他人。君子专注于自己能决定的事,不依赖他人,如此则无往而不适。
注释
龙逄、比干:夏桀、商纣时的忠臣,因直谏被杀;箕子:纣叔,装疯免死;恶来:纣臣,因助纣为虐被杀。
伍员流江:伍子胥谏吴王夫差被赐死,尸体抛入长江;苌弘死碧:周大夫苌弘蒙冤而死,血化碧玉,见《庄子・外物》。
孝己疑:殷王武丁之子,因孝顺遭后母猜忌;曾子悲:曾参事亲至孝,却遭父亲毒打,见《孔子家语》。
孟贲:战国勇士,传说能生拔牛角,“发植、目裂” 形容其发怒时的威猛。
宋桓司马:宋景公时司马桓魋,因得罪孔子流亡,“抵罪出亡” 见《史记・孔子世家》。
张毅、单豹:虚构人物,张毅象征 “敬外”,单豹象征 “修内”,均不得善终,见《庄子・达生》。
延伸阅读
《吕氏春秋・必己》
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必己》,以 “外物不可必,修己为要” 为核心,通过庄子论材、牛缺遇盗等案例,阐述道家 “顺其自然,反求诸己” 的处世哲学,可对照原文理解战国时期对 “主观与客观” 关系的探讨。
《庄子・山木》
收录 “庄子行于山中” 与 “雁死不鸣” 的典故,提出 “材与不材之间” 的生存智慧,与文中 “和调近之” 的观点相呼应,展现道家对世俗规则的超越。
《荀子・荣辱》
荀子强调 “敬人者,人恒敬之”,与文中 “敬人不必见敬” 的辩证思考形成儒道对比,体现不同学派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差异。
《列子・说符》
记载 “牛缺遇盗”“孟贲渡河” 的故事,与文中寓意相通,展现先秦寓言对 “知与不知”“祸与福” 的哲学演绎。
相关阅读
《史记・伍子胥列传》
详细记载伍子胥 “忠而被谤,身死江中” 的悲剧,与文中 “忠未必信” 的论断相互印证,展现历史中贤臣的无奈境遇。
《菜根谭・概论》
“让利精于取利,逃名巧于求名” 的处世智慧,可与文中 “材不材之间” 的生存策略对照,展现传统思想中 “中庸避祸” 的实践智慧。
《百年孤独》(马尔克斯)
奥雷里亚诺上校面对命运的荒诞感,与文中 “外物不可必” 的哲学观相通,展现不同文明对世界不确定性的共同认知。
《吕氏春秋通诠・必己》
考据学家对 “苌弘血碧”“孟贲怒视” 的神话与史实考证,指出其与《左传》《战国策》的关联,展现战国时期寓言对历史素材的哲学转化。
《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
对 “在世存在” 的分析,与文中 “物物而不物于物” 的主体意识形成跨时空对话,体现人类对自身存在状态的永恒探索。
发表评论(人工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