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曰:仲秋之月,日在角,昏牵牛中,旦觜嶲中。其日庚辛,其帝少皞,其神蓐收,其虫毛,其音商,律中南吕。其数九,其味辛,其臭腥,其祀门,祭先肝。凉风生,候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天子居总章太庙,乘戎路,驾白骆,载白旂,衣白衣,服白玉,食麻与犬,其器廉以深。

是月也,养衰老,授几杖,行麋粥饮食。乃命司服具饬衣裳,文绣有常,制有小大,度有短长,衣服有量,必循其故,冠带有常。命有司申严百刑,斩杀必当,无或枉桡,枉桡不当,反受其殃。

是月也,乃命宰祝巡行牺牲,视全具,案刍豢,瞻肥瘠,察物色,必比类,量小大,视长短,皆中度。五者备当,上帝其享。天子乃傩,御佐疾,以通秋气。以犬尝麻,先祭寝庙。

是月也,可以筑城郭,建都邑,穿窦窌,修囷仓。乃命有司趣民收敛,务蓄菜,多积聚。乃劝种麦,无或失时,行罪无疑。

是月也,日夜分,雷乃始收声,蛰虫俯户。杀气浸盛,阳气日衰,水始涸。日夜分,则一度量,平权衡,正钧石,齐斗甬。

是月也,易关市,来商旅,入货贿,以便民事。四方来杂,远乡皆至,则财物不匮,上无乏用,百事乃遂。凡举事无逆天数,必顺其时,乃因其类。

行之是令,白露降三旬。

仲秋行春令,则秋雨不降,草木生荣,国有大恐;行夏令,则其国乃旱,蛰虫不藏,五谷复生;行冬令,则风灾数起,收雷先行,草木早死。

白话文翻译

第一种说法:仲秋八月,太阳运行到角宿的位置,黄昏时牵牛星位于南天正中,黎明时觜嶲星位于南天正中。仲秋八月对应天干中的庚辛,主宰之帝是少皞,神祇是蓐收,对应的动物是毛虫(兽类),对应的乐音是商音,音律与南吕律管相合,对应的数字是九,味道为辛味,气味为腥味,祭祀对象是门神,祭祀时以肝为首要祭品。此时凉风渐起,候鸟大雁南飞而来,燕子归去,群鸟开始储存食物。天子居住在总章太庙(西向正堂),乘坐兵车,驾驭白尾黑鬃的马,车上插着白色旗帜,身穿白色服饰,佩戴白色玉佩,膳食以麻类和狗肉为主,使用的器物棱角分明且深邃。

这个月,要赡养衰老之人,授予他们几案和手杖,供应糜粥饮食。命令掌管服饰的官员准备并整饬衣裳,文绣图案有固定规格,形制有大小之分,尺寸有长短之别,衣服的数量也有规定,必须依照旧制,冠带样式也有常法。命令有关部门重申严明各种刑罚,斩杀罪犯必须得当,不得枉屈偏袒,若枉屈不当,执法者反会遭受祸殃。

这个月,命令太宰和太祝巡视祭祀用的牺牲,查看肢体是否完整,检查饲料是否充足,观察肥瘦程度,考察毛色品种,必须与祭祀对象相匹配,度量大小,查看长短,都要符合标准。这五个方面都完备恰当,上帝才会享用祭品。天子举行傩祭,驱除疫鬼,疏通秋气。用狗肉和新收的麻类祭祀,先供奉到宗庙。

这个月,可以修筑城郭,营建都邑,挖掘地窖,修缮粮仓。命令有关部门督促百姓收敛粮食,务必储存蔬菜,多多积聚物资。劝勉百姓种植小麦,不要错过农时,违令者要定罪不赦。

这个月,昼夜平分,雷声开始停歇,蛰虫潜伏在洞口。肃杀之气逐渐强盛,阳气日益衰减,水流开始干涸。昼夜平分时,要统一度量衡,校准权衡器具,校正钧石重量,齐平斗甬容积。

这个月,要放松关卡和市场的管理,吸引商旅往来,使货物畅通,以便利百姓生活。四方人员聚集,远乡之人都来,就会财物充足,朝廷用度不匮乏,各种事务得以顺利开展。凡是行事不要违背自然规律,必须顺应时节,并依照事物的特性。

施行这些政令,白露会持续三旬。

如果仲秋施行应春季的政令,秋雨就不会降下,草木重新开花,国家会有大的恐慌;施行应夏季的政令,国家就会干旱,蛰虫不潜藏,五谷重新生长;施行应冬季的政令,就会多次发生风灾,雷声提前停歇,草木过早枯死。

注释

仲秋:秋季第二个月(农历八月),“仲” 表示每季的中间一月。

角、牵牛、觜嶲(zī guī):均为星宿名。角宿属东方苍龙七宿,牵牛宿属北方玄武七宿,觜嶲属西方白虎七宿。

律中南吕:南吕为十二律之一,对应仲秋,此时万物成熟收敛,律管音声清越,象征 “万物南(任)而吕(旅)”。

群鸟养羞:“羞” 通 “馐”,指群鸟储存食物准备过冬,是古代物候观测的重要标志。

司服:周代官名,掌管天子服饰及祭祀礼服。

宰祝:宰指太宰,掌管祭祀事务;祝指太祝,负责祭祀祝祷。

傩(nuó):古代驱除疫鬼的祭祀仪式,仲秋傩祭意在顺应秋气、抵御疾病。

窦窌(dòu jiào):窦指地窖,窌指地穴,均为储藏粮食的设施。

钧石、斗甬:钧石为重量单位(三十斤为钧,一百二十斤为石),斗甬为容积单位(斗、斛等),仲秋统一度量衡象征政治秩序的规范。

延伸阅读

《礼记・月令》

儒家经典中对仲秋之月的详细记载,与本文内容基本一致,可对照原文理解古代月令制度中 “养衰老”“申严百刑” 等礼仪与秋季肃杀之气的关联。

《吕氏春秋・仲秋纪》

杂家著作中对仲秋政令的阐述,强调 “斩杀必当” 的刑罚原则,并收录 “趣民收敛” 的农时安排,可对比不同学派对秋季政治伦理的诠释。

《诗经・小雅・鸿雁》

描述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 的秋景,与文中 “候雁来,玄鸟归” 的物候记录相呼应,展现古代对自然节律的细腻观察。

《周礼・秋官・小司寇》

记载 “仲秋之月,令会男女,奔者不禁” 的民俗(与本文无关,但体现仲秋多元文化内涵),可拓展理解月令制度的社会功能。

相关阅读

《淮南子・时则训》

对仲秋 “杀气浸盛” 的阐释,结合道家 “秋气肃杀,万物收敛” 思想,可深化对古代五行与季节对应关系的理解。

《齐民要术・大小麦》

北魏贾思勰记录 “八月上旬种麦为上时” 的农谚,可与文中 “劝种麦,无或失时” 的农耕实践对照,展现理论与生产的结合。

《东京梦华录・中秋》

宋代孟元老记载汴京中秋 “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的民俗,虽为后世演变,可对比古代 “天子傩祭” 的祭祀传统。

《农政全书・农事・占候》

明代徐光启收录 “秋分天晴,万物不生” 等农谚,可与文中 “行冬令则草木早死” 的灾异警示相参照,理解古代农事对气象规律的依赖。

《礼记・祭义》

详细规定 “秋祭曰尝,荐新于寝庙” 的祭祀礼仪,可与文中 “以犬尝麻,先祭寝庙” 的荐新制度相联系,体会古代 “顺时奉祭” 的孝道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