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识
分类:览·先识览 浏览量:
一曰:凡国之亡也,有道者必先去,古今一也。地从於城,城从於民,民从於贤。故贤主得贤者而民得,民得而城得,城得而地得。夫地得岂必足行其地、人说其民哉?得其要而已矣。
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出奔如商。汤喜而告诸侯曰:“夏王无道,暴虐百姓,穷其父兄,耻其功臣,轻其贤良,弃义听谗,众庶咸怨,守法之臣,自归于商。”
殷内史向挚见纣之愈乱迷惑也,於是载其图法,出亡之周。武王大说,以告诸侯曰:“商王大乱,沈于酒德,辟远箕子,爰近姑与息。妲己为政,赏罚无方,不用法式,杀三不辜,民大不服。守法之臣,出奔周国。”
晋太史屠黍见晋之乱也,见晋公之骄而无德义也,以其图法归周。周威公见而问焉,曰:“天下之国孰先亡?”对曰:“晋先亡。”威公问其故,对曰:“臣比在晋也,不敢直言,示晋公以天妖,日月星辰之行多以不当。曰:‘是何能为?’又示以人事多不义,百姓皆郁怨。曰:‘是何能伤?’又示以邻国不服,贤良不举曰:‘是何能害?’ 如是,是不知所以亡也。故臣曰晋先亡也。”居三年,晋果亡。威公又见屠黍而问焉,曰:“孰次之?”对曰:“中山次之。”威公问其故,对曰:“天生民而令有别,有别,人之义也,所异於禽兽麋鹿也,君臣上下之所以立也。中山之俗,以昼为夜,以夜继日,男女切倚,固无休息,康乐,歌谣好悲,其主弗知恶,此亡国之风也。臣故曰中山次之。”居二年,中山果亡。威公又见屠黍而问焉,曰: “孰次之?”屠黍不对。威公固问焉,对曰:“君次之。”威公乃惧,求国之长者,得义莳、田邑而礼之,得史驎、赵骈以为谏臣,去苛令三十九物,以告屠黍。对曰:“其尚终君之身乎!”曰:臣闻之,国之兴也,天遗之贤人与极言之士;国之亡也,天遗之乱人与善谀之士。”威公薨,<歹聿>九月不得葬,周乃分为二。故有道者之言也,不可不重也。
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为不善亦然。
白圭之中山,中山之王欲留之,白圭固辞,乘舆而去。又之齐,齐王欲留之仕,又辞而去。人问其故,曰:“之二国者皆将亡。所学有五尽。何谓五尽?曰:莫之必,则信尽矣;莫之誉,则名尽矣;莫之爱,则亲尽矣;行者无粮、居者无食,则财尽矣;不能用人、又不能自用,则功尽矣。国有此五者,无幸必亡。中山、齐皆当此。”若使中山之王与齐王闻五尽而更之,则必不亡矣。其患不闻,虽闻之又不信。然则人主之务,在乎善听而已矣。夫五割而与赵,悉起而距军乎济上,未有益也。是弃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
白话文翻译
第一种说法:大凡国家灭亡时,有道之人必定先离去,古今都是如此。土地依附于城邑,城邑依附于百姓,百姓依附于贤君。所以贤明的君主得到贤者就能得百姓,得百姓就能得城邑,得城邑就能得土地。获得土地难道一定要亲自巡视其地、亲自取悦其民吗?掌握关键即可。
夏朝太史令终古拿出国家的图籍法典,捧着哭泣。夏桀昏聩迷惑,暴虐混乱愈发严重,终古于是出逃到商朝。商汤大喜,通告诸侯:“夏王无道,暴虐百姓,逼迫父兄,羞辱功臣,轻视贤良,背弃道义听信谗言,民众皆怨,守法之臣自动归附商朝。”
殷商内史向挚见纣王越来越混乱迷惑,于是载着国家图籍法典,逃亡到周国。周武王大喜,通告诸侯:“商王大乱,沉溺酒色,疏远箕子,亲近姑与息。妲己干预朝政,赏罚无度,不依法度,杀死三位无辜者,民众极为不服。守法之臣出逃到周国。”
晋国太史屠黍见晋国混乱,晋公骄横无德义,便带着图籍法典归附周国。周威公接见他问:“天下哪个国家先灭亡?” 回答:“晋国先亡。” 威公问原因,屠黍说:“我在晋国时不敢直言,曾以天象异常(日月星辰运行多有失常)警示晋公,他说‘这能怎样?’又以人事多不义、百姓皆怨警示,他说‘这能伤我什么?’又以邻国不服、不举贤良警示,他说‘这能害我什么?’如此不知亡国之因,所以晋国先亡。” 过了三年,晋国果然灭亡。威公又问:“接下来哪个国家?” 回答:“中山国。” 问原因,屠黍说:“天生百姓而有贵贱之别,这是做人的道义,是人与禽兽麋鹿的区别,是君臣上下的根基。中山国习俗以昼为夜,男女杂处无休,喜好康乐悲歌,君主不知厌恶,这是亡国之风。” 过了两年,中山果然灭亡。威公再问:“接下来呢?” 屠黍不答,威公坚持追问,回答:“您接下来。” 威公恐惧,寻访国内长者,得到义莳、田邑以礼相待,任用史驎、赵骈为谏臣,废除三十九条苛政,告诉屠黍。屠黍说:“或许能保您善终!我听说,国家兴盛时,上天降贤人与直言之士;国家灭亡时,上天降乱人与阿谀之士。” 周威公死后,停尸九个月无法下葬,周国最终分裂为二。所以有道者的话,不可不重视。
周鼎上铸有饕餮,有头无身,吃人未咽下就害了自身,说明善恶有报。做坏事也是如此。
白圭到中山国,中山之王想挽留他,白圭坚决推辞,乘车离去。又到齐国,齐王想留他做官,又推辞离去。有人问原因,他说:“这两个国家都将灭亡。我所学有‘五尽’之说:无人信任,诚信就尽了;无人赞誉,名声就尽了;无人爱戴,亲情就尽了;行者无粮、居者无食,财物就尽了;不能用人又不能自用,功业就尽了。国家有这五种情况,必定灭亡。中山、齐都符合。” 若中山之王与齐王听闻 “五尽” 而改正,必定不会灭亡。他们的祸患在于不闻,即使闻了也不信。所以君主的要务,在于善于倾听。中山五次割地给赵国,齐国倾尽兵力在济水抵御燕军,都无济于事。这是丢弃生存之道,造就灭亡之因。
注释
图法:国家的图籍法典,“图” 指地图、版图,“法” 指法度、典章。
终古、向挚、屠黍:分别为夏、商、晋的史官,“太史令”“内史” 均为史官官职。
饕餮(tāo tiè):传说中贪吃的怪兽,常铸于青铜器上,象征贪婪招致灾祸。
白圭:战国时期的商人、谋士,以智慧著称,见《史记・货殖列传》。
五尽:白圭提出的国家灭亡征兆,指诚信、名声、亲情、财物、功业的耗尽。
五割而与赵:中山国多次割地给赵国,见《战国策・中山策》。
悉起而距军乎济上:指齐湣王倾尽兵力在济水抵御乐毅率领的五国联军,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延伸阅读
《吕氏春秋・先识》
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先识》,以 “有道者先识亡国之兆,贤主当善听纳谏” 为核心,通过终古奔商、屠黍论亡等案例,阐述 “见微知著” 的政治智慧,可对照原文理解战国时期的兴衰理论。
《左传・昭公四年》
记载 “国之将亡,必有妖孽” 的论断,与文中 “天妖示警” 的思想相呼应,展现春秋时期对国家兴亡的神秘主义解释。
《韩非子・亡征》
列举 “国之亡征” 四十七条,如 “用时日,事鬼神,信卜筮而好祭祀者,可亡也”,与文中 “五尽” 的亡国征兆形成法家的系统论述。
《礼记・中庸》
“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的天命观,为文中 “天遗贤人与乱人” 的论述提供了儒家哲学依据。
相关阅读
《史记・周本纪》
记载周威公死后周国分裂为东周、西周的史实,与文中 “周乃分为二” 相互印证,展现战国初期的政治变局。
《资治通鉴・周纪一》
司马光评价 “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与文中 “晋公骄而无德义” 的亡国之因相通,强调德行对政权的决定性作用。
《菜根谭・概论》
“无事常如有事时提防,才可以弥意外之变;有事常如无事时镇定,方可以消局中之危” 的处世智慧,可与文中 “先识亡国之兆” 的政治谋略对照,展现传统思想中 “防微杜渐” 的共性认知。
《君主论》(马基雅维利)
对 “君主应如何识别国家危机” 的分析,如 “应当警惕谄媚者,保持独立判断”,与文中 “国之亡也,天遗善谀之士” 的警示形成跨文明对话。
《吕氏春秋通诠・先识》
考据学家对 “饕餮纹饰” 的文化考证,指出其源于商周青铜礼器,象征 “贪食致祸” 的伦理警示;对 “白圭五尽” 的思想溯源,说明其与《管子・八观》中 “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 的经济亡国论的关联,展现战国时期 “先识” 思想的多元来源。
发表评论(人工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