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曰: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东夏之命,古今之法,言异而典殊。故古之命多不通乎今之言者,今之法多不合乎古之法者。殊俗之民,有似於此。其所为欲同,其所为异。口惽之命不愉,若舟车衣冠滋味声色之不同。人以自是,反以相诽。天下之学者多辩,言利辞倒,不求其实,务以相毁,以胜为故。先王之法,胡可得而法?虽可得,犹若不可法。

凡先王之法,有要於时也。时不与法俱至,法虽今而至,犹若不可法。故择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益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馀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於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若此论则无过务矣。夫不敢议法者,众庶也;以死守者,有司也;因时变法者,贤主也。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有过於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此任物,亦必悖矣。荆国之为政,有似於此。

白话文翻译

第八种说法:君主为何不效法先王的法度?并非先王的法度不好,而是因为它不可效法。先王的法度,是历经上古传承下来的,人们有的增补它,有的删减它,怎么可能完全效法?即便没人增补删减,仍然不可效法。东夷华夏的语言,古今的法度,言辞不同而典章各异。所以古代的言辞大多与今天的语言不相通,今天的法度大多与古代的法度不契合。不同习俗的民众,与此相似:他们的欲望相同,但行为方式不同。口音方言的意思不明白,就像舟车、衣冠、滋味、声色的差异一样。人们各自认为正确,反而相互非议。天下的学者多善辩,言辞锋利颠倒是非,不求实际,专以相互诋毁、争胜为能事。先王的法度,怎么可能效法?即使能得到,仍然不可效法。

大凡先王的法度,都是适应当时的时代的。时代不会与法度一同留存下来,法度即使留存到现在,仍然不可效法。所以要选择先王现成的法度,而效法他们制定法度的依据。先王制定法度的依据是什么?先王制定法度的依据是人性,而自己也是人。所以考察自己就可以了解别人,考察现在就可以了解古代。古今是一样的,别人与自己是相同的。有道之士,可贵之处在于由近知远,由今知古,以所见之事推知所不见之事。所以观察堂下的日影,就能知道日月的运行、阴阳的变化;看见瓶中水结冰,就能知道天下的寒冷、鱼鳖的潜藏;尝一块肉,就能知道一锅肉的味道、一鼎肉的调味。

楚国人想袭击宋国,派人先在澭水设立标记。澭水突然上涨,楚国人不知道,顺着标记在夜间渡河,淹死一千多人,军队惊乱如同房屋倒塌。当初设立标记时是可以渡河的,如今水情已变且水量增大,楚国人仍顺着标记渡河,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如今的君主效法先王的法度,就类似于此。时代已经与先王的法度不相适应了,却还说 “这是先王的法度” 而效法它,用这种方法治国,难道不可悲吗?

所以治国没有法度就会混乱,固守法度而不改变就会违背时势,违背时势、混乱不堪是不能保住国家的。世道变化,时代迁移,变法是适宜的。就像良医,病情千变万化,用药也需千变万化。病情变而用药不变,原本能长寿的人,如今也会成为早夭的孩子。所以凡是做事必须依照法度行动,变法的人要顺应时代而变化,按照这个道理去做就不会有过错了。不敢议论法度的,是平民百姓;死守旧法的,是官吏;顺应时代变法的,是贤明君主。因此历史上统治天下的七十一圣,他们的法度都不同。并非一定要有所不同,而是时势不同。所以说:良剑期望它能斩断东西,不期望它是镆铘;良马期望它能日行千里,不期望它是骥骜。成就功名,就是先王所追求的 “千里”。

有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入水中,急忙在船边刻下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后,他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船已经前行,而剑没有移动,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用旧法度治理国家,与此相同。时代已经变迁,而法度不改变,用这种方法治国,难道不困难吗?

有人从江上经过,看见一人正拉着婴儿想把他投入江中,婴儿啼哭。这人问原因,回答说:“这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 父亲虽然擅长游泳,孩子难道就擅长游泳吗?这样处理事情,必定是悖谬的。楚国的施政,就类似于此。

注释

东夏之命:东夷与华夏的语言,“命” 指名、言辞。

口惽(mǔn)之命不愉:方言的意思不明白,“口惽” 指口音混乱,“愉” 通 “谕”,明白。

表澭水:在澭水中设立标记,“表” 作动词,设立标记。

军惊而坏都舍:军队惊乱如同城市房屋倒塌,“而” 通 “如”,像;“都舍” 指城市房屋。

亏:差异,不适应。

镆铘(mò yé):古代名剑,相传为吴人干将所铸。

骥骜(jì ào):古代千里马的名称,“骥”“骜” 均指良马。

延伸阅读

《吕氏春秋・察今》

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以 “因时变法,反对循古” 为核心,通过澭水标记、刻舟求剑等寓言,阐述 “世道变则法度变” 的哲学,可对照原文理解战国时期的变法思想。

《商君书・更法》

商鞅与甘龙、杜挚的辩论,提出 “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与文中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的观点相呼应,体现法家的变法理论。

《韩非子・五蠹》

批判 “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 的愚蠢,主张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与文中 “守法而弗变则悖” 的思想形成法家合力。

《周易・系辞下》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的变易思想,为文中 “变法因时而化” 提供了哲学依据,展现先秦对 “变革” 的认知高度。

相关阅读

《史记・商君列传》

记载商鞅变法 “立木为信”“刑及太子师傅” 的实践,与文中 “变法者因时而化” 的理论相互印证,展现战国变法的历史实践。

《资治通鉴・周纪二》

司马光评价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 时说 “苟可以利其民,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与文中 “时势异则法不同” 的观点相通,强调实用主义的变革逻辑。

《万历十五年》(黄仁宇)

对明朝 “祖宗之法” 束缚变革的分析,与文中 “守法弗变则悖” 的历史教训形成跨时空对照,体现传统制度中 “循古” 与 “变革” 的永恒矛盾。

《社会契约论》(卢梭)

对 “法律应随时代调整” 的论述,如 “法律的力量与其说是来自于其本质,不如说是来自于其时效”,与文中 “凡先王之法,有要於时也” 的法治观形成文明对话,展现人类对制度适应性的共同思考。

《吕氏春秋通诠・察今》

考据学家对 “荆人袭宋”“刻舟求剑” 的寓言溯源,指出其与《战国策・楚策》的关联,说明战国寓言对现实政治的讽喻功能;同时考证 “七十一圣” 的说法,源于先秦对上古帝王的泛称,体现诸子借历史叙事论证现实主张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