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用
分类:纪·孟冬纪 浏览量:
五曰:万物同,而用之于人异也,此治乱、存亡、死生之原。故国广巨,兵强富,未必安也;尊贵高大,未必显也:在于用之。桀、纣用其材而以成其亡,汤、武用其材而以成其王。
汤见祝网者,置四面,其祝曰:“从天坠者,从地出者,从四方来者,皆离吾网。”汤曰:“譆!尽之矣。非桀,其孰为此也?”汤收其三面,置其一面,更教祝曰:“昔蛛蝥作网罟,今之人学纾。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汉南之国闻之曰:“汤之德及禽兽矣。”四十国归之。人置四面,未必得鸟;汤去其三面,置其一面,以网其四十国,非徒网鸟也。
周文王使人抇池,得死人之骸。吏以闻于文王,文王曰:“更葬之。”吏曰:“此无主矣。”文王曰:“有天下者,天下之主也;有一国者,一国之主也。今我非其主也?”遂令吏以衣棺更葬之。天下闻之曰:“文王贤矣!泽及髊骨,又况于人乎?”或得宝以危其国,文王得朽骨以喻其意,故圣人于物也无不材。
孔子之弟子从远方来者,孔子荷杖而问之曰:“子之公不有恙乎?”搏杖而揖之,问曰:“子之父母不有恙乎?”置杖而问曰:“子之兄弟不有恙乎?”曳杖而倍之,问曰:“子之妻子不有恙乎?”故孔子以六尺之杖,谕贵贱之等,辨疏亲之义,又况于以尊位厚禄乎?
古之人贵能射也,以长幼养老也。今之人贵能射也,以攻战侵夺也。其细者以劫弱暴寡也,以遏夺为务也。仁人之得饴,以养疾侍老也。跖与企足得饴,以开闭取楗也。
白话文翻译
第五种说法:万物本相同,但被人使用的方式不同,这便是治乱、存亡、死生的根源。所以国土辽阔,兵力强盛,国家未必安宁;地位尊贵崇高,未必显赫:关键在于如何运用。夏桀、商纣运用他们的才能却导致灭亡,商汤、周武王运用他们的才能却成就王业。
商汤遇见设网捕鸟的人,那人在四面设网,祷告说:“从天上落下的,从地上钻出的,从四方而来的,都落入我的网中。” 汤说:“唉!这样就把鸟兽赶尽杀绝了。不是夏桀,谁会做这种事呢?” 汤收起三面网,只留一面,重新教那人祷告说:“从前蜘蛛结网,现在人们学着织网。想往左的就往左,想往右的就往右,想高飞的就高飞,想下落的就下落,我只捕那些触犯天命的。” 汉水以南的国家听说后说:“汤的仁德惠及禽兽了。” 于是四十个国家归附他。别人设四面网,未必捕到鸟;汤撤去三面,只设一面,却用网收服了四十国,这不仅仅是捕鸟的网啊。
周文王派人挖池,挖出一具死人的骸骨。官吏把这事禀报文王,文王说:“重新安葬他。” 官吏说:“这具骸骨没有主人。” 文王说:“拥有天下的人是天下的主人,拥有一国的人是一国的主人。现在我难道不是它的主人吗?” 于是命官吏备衣棺重新安葬。天下人听说后说:“文王真贤明啊!恩泽惠及枯骨,又何况对活人呢?” 有人得到宝物却使国家危亡,文王得到朽骨却能借此昭示仁爱之心,所以圣人对于万物没有不可用的材料。
孔子的弟子从远方来,孔子扛着拐杖问候:“你的祖父没有病吧?” 然后扶杖作揖问:“你的父母没有病吧?” 放下拐杖问:“你的兄弟没有病吧?” 拖杖转身问:“你的妻子儿女没有病吧?” 所以孔子用六尺长的拐杖,就能表明贵贱等级,分辨亲疏道义,又何况用尊位厚禄呢?
古代人重视射箭技艺,用来确定长幼次序、养老尊贤。现在人重视射箭技艺,却用来攻战侵夺。更细微的是用它来欺凌弱小、强暴孤寡,专以拦路抢劫为事。仁人得到饴糖,用来养护病人、侍奉老人。盗跖与企足得到饴糖,却用来粘门闩、偷门环。
注释
祝网者:设网捕鸟并祷告的人,“祝” 指祷告祈福。
蛛蝥(máo)作网罟(gǔ):蛛蝥指蜘蛛,网罟为渔网、猎网,传说蜘蛛首创结网,人类效仿。
纾(shū):疑为 “紓”,此处指织网,与 “作” 同义。
髊(cī)骨:枯骨,“髊” 指死人骸骨。
荷杖、搏杖、置杖、曳杖:荷杖为扛杖,搏杖为扶杖,置杖为放杖,曳杖为拖杖,通过持杖姿态变化表达对不同亲属的礼仪差异。
以长幼养老也:古代射礼(如乡射礼)按长幼排序,射中者得酒,为养老之礼的一部分。
跖与企足:跖即盗跖,春秋大盗;企足相传为跖之党羽,泛指恶人。
以开闭取楗(jiàn):用饴糖粘门闩(楗),使门易开,“开闭” 指开门关门,“楗” 为门闩。
延伸阅读
《吕氏春秋・异用》
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异用》,该篇以 “万物异用” 为核心,通过汤网收国、文王葬骨等故事,阐述 “用之异则效果异” 的政治哲学,可对照原文理解战国时期对 “物尽其用” 的辩证认知。
《周易・系辞上》
提出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强调主体对事物的认知差异,与文中 “万物同而用异” 的思想形成哲学呼应。
《淮南子・主术训》
主张 “智不足以为治,勇不足以为强”,强调 “因物制宜” 的治国理念,可与文中 “在于用之” 的实践智慧相互补充。
《论衡・率性》
王充提出 “夫人之性,犹蓬纱也,处渐染之教,而为善恶之行”,以环境影响论解释 “用异” 的根源,与文中 “治乱在所用” 形成唯物论阐释。
相关阅读
《史记・殷本纪》
记载商汤 “网开三面” 的典故,与本文内容基本一致,可对照正史理解神话叙事与德政思想的融合。
《新书・过秦论》
贾谊论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以秦亡为例印证 “用之异则存亡异”,与文中桀纣、汤武的对比形成历史呼应。
《贞观政要・仁恻》
唐太宗谓 “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实践 “泽及枯骨” 的仁政,直接继承文中 “圣人于物无不材” 的治国理念。
《菜根谭・概论》
洪应明提出 “人人有个大慈悲,维摩屠刽无二心”,将文中 “物同用异” 的智慧转化为处世哲学,强调心性对行为的主导。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
纪昀记载 “盗亦有道” 的故事,写盗贼用义行收买人心,反照文中 “跖得饴糖以行窃” 的善恶辩证法,展现思想的文学演绎。
发表评论(人工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