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曰:善学者,若齐王之食鸡也,必食其跖数千而後足;虽不足,犹若有跖。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故假人者遂有天下。无丑不能,无恶不知。丑不能,恶不知,病矣。不丑不能,不恶不知,尚矣。虽桀、纣犹有可畏可取者,而况於贤者乎?

故学士曰:辩议不可不为。辩议而苟可为,是教也。教,大议也。辩议而不可为,是被褐而出,衣锦而入。

戎人生乎戎、长乎戎而戎言,不知其所受之,;楚人生乎楚、长乎楚而楚言,不知其所受之。今使楚人长乎戎,戎人长乎楚,则楚人戎言,戎人楚言矣。由是观之,吾未知亡国之主不可以为贤主也,其所生长者不可耳。故所生长不可不察也。

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夫取於众,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

凡君之所以立,出乎众也。立已定而舍其众,是得其末而失其本。得其末而失其本,不闻安居。故以众勇无畏乎孟贲矣,以众力无畏乎乌获矣,以众视无畏乎离娄矣,以众知无畏乎尧、舜矣。夫以众者,此君人之大宝也。

田骈谓齐王曰:“孟贲庶乎患术,而边境弗患。”楚、魏之王辞言不说,而境内已修备矣,兵士已修用矣,得之众也。

白话文翻译

第五种说法:善于学习的人,就像齐王吃鸡一样,必定要吃几千块鸡爪才能满足;即使不够,仍有可吃的鸡爪。事物本来都有长处,都有短处。人也是如此。所以善于学习的人,借用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因此,善于借用他人长处的人就能拥有天下。不要以无能为丑,不要以无知为恶。以无能为丑,以无知为恶,这是弊病。不以无能为丑,不以无知为恶,这就高明了。即使是夏桀、商纣那样的暴君,也有令人敬畏、可取之处,何况是贤者呢?

所以学者说:辨析讨论不可不做。辨析讨论如果得当,就是有效的教化。教化,是重大的政事。辨析讨论如果不得当,就如同穿着粗布衣服出门,穿着锦衣华服进门(表里不一,徒有其表)。

戎人出生在戎地、生长在戎地,就说戎人的语言,自己不知道为何会这样;楚人出生在楚地、生长在楚地,就说楚人的语言,自己不知道为何会这样。如果让楚人在戎地生长,戎人在楚地生长,那么楚人就会说戎语,戎人就会说楚语了。由此看来,我不认为亡国之君不能成为贤明君主,只是他们生长的环境不允许罢了。所以对于生长环境不可不仔细考察。

天下没有纯白的狐狸,却有纯白的狐裘,这是从众多白狐皮中选取而来的。能从众人中汲取长处,这就是三皇五帝大立功名的原因。

大凡君主之所以能确立地位,是因为依靠众人。地位确立后却舍弃众人,这是得到末节而失去根本。得到末节而失去根本,从未听说过这样的君主能安稳在位。所以,凭借众人的勇气,就不惧怕孟贲;凭借众人的力量,就不惧怕乌获;凭借众人的视力,就不惧怕离娄;凭借众人的智慧,就不惧怕尧、舜。依靠众人,这是统治天下的宝贵法则。

田骈对齐王说:“有孟贲这样的勇士,差不多可以忧虑战术了,但边境并不值得忧虑。” 楚、魏的君主不善言辞,但境内已经整治完备,兵士已经训练有素,这是因为他们善于依靠众人的力量。

注释

跖(zhí):脚掌,此处指鸡爪。

假人之长:假,借。指借鉴他人长处。

被褐(pī hè)而出,衣锦而入:被,同 “披”;褐,粗布衣服。比喻外表与内里不一致,此处指辨析讨论若不得法,只会表面光鲜。

孟贲(bēn)、乌获:战国时期的勇士,力大无穷,代指勇力非凡之人。

离娄:传说中视力极敏锐的人,能于百步外见秋毫之末。

田骈(pián):战国时期齐国思想家,属稷下学派,主张 “贵齐”“顺道”。

庶乎患术:庶乎,差不多;患术,忧虑战术。指仅靠个人勇力不足以治国,需重视方法策略。

延伸阅读

《吕氏春秋・用众》

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用众》,该篇以 “齐王食鸡”“粹白之裘” 为喻,系统阐述 “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的理念,强调 “依靠众人” 是治国根本,可对照原文理解 “用众” 与 “成大事” 的逻辑关系。

《周易・系辞下》

提出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强调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与文中 “以众勇无畏乎孟贲” 的 “用众” 思想相通。

《孟子・公孙丑上》

记载 “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体现儒家 “取诸人以为善” 的理念,与文中 “假人之长” 的学习观一致。

《淮南子・主术训》

提出 “千人之群无绝梁,万人之聚无废功”,强调集体力量的强大,可与文中 “以众力无畏乎乌获” 的论述相互印证。

相关阅读

《尚书・泰誓》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体现民本思想,与文中 “君之所以立,出乎众也” 的逻辑呼应,展现古代政治中 “重民” 与 “用众” 的关联。

《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变法 “徙木立信”,通过取信于民推行改革,可视为 “用众” 思想的实践案例,印证 “得其末而失其本,不闻安居” 的警示。

《贞观政要・君道》

唐太宗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的论述,强调君主需依靠民众,与文中 “夫以众者,此君人之大宝也” 的观点一致,体现 “用众” 的治国智慧。

《墨子・尚同中》

墨家主张 “上同而不下比”,强调通过聚合众人意志实现天下大治,可对比文中 “取於众” 的不同路径,展现诸子对 “集体力量” 的多元思考。

《明夷待访录・原臣》

黄宗羲提出 “天下为主,君为客”,批判君主专制,继承 “用众” 思想并赋予民本内涵,可视为传统 “用众” 论的近代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