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曰:汤问於伊尹曰:“欲取天下,若何?”伊尹对曰:“欲取天下,天下不可取;可取,身将先取。”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啬其大宝。用其新,弃其陈,腠理遂通。精气日新,邪气尽去,及其天年。此之谓真人。

昔者,先圣王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故善响者不於响於声,善影者不於影於形,为天下者不於天下於身。《诗》曰:“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言正诸身也。

故反其道而身善矣;行义则人善矣;乐备君道而百官已治矣,万民已利矣。三者之成也,在於无为。无为之道曰胜天,义曰利身,君曰勿身。勿身督听,利身平静,胜天顺性。顺性则聪明寿长,平静则业进乐乡,督听则奸塞不皇。

故上失其道,则边侵於敌;内失其行,名声堕於外。是故百仞之松,本伤於下而末槁於上;商、周之国,谋失於胸,令困於彼。故心得而听得,听得而事得,事得而功名得。五帝先道而後德,故德莫盛焉;三王先教而後杀,故事莫功焉;五伯先事而後兵,故兵莫强焉。当今之世,巧谋并行,诈术递用,攻战不休,亡国辱主愈众,所事者末也。

夏后伯启与有扈战於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吾地不浅,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於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锺鼓不修,子女不饬,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诗》曰:“执辔如组。”孔子曰:“审此言也,可以为天下。”子贡曰:“何其躁也!”孔子曰:“非谓其躁也,谓其为之於此,而成文於彼也。” 圣人组修其身而成文於天下矣。故子华子曰:“丘陵成而穴者安矣,大水深渊成而鱼鳖安矣,松柏成而涂之人已荫矣。”

孔子见鲁哀公,哀公曰:“有语寡人曰: ‘为国家者,为之堂上而已矣。’寡人以为迂言也。”孔子曰:“此非迂言也。丘闻之,得之於身者得之人,失之於身者失之人。不出於门户而天下治者,其惟知反於已身者乎!”

白话文翻译:

商汤问伊尹说:“想要夺取天下,该怎么做?” 伊尹回答说:“想要夺取天下,直接夺取往往不可行;若可行,首先要修养自身。” 大凡事物的根本,必定先从治理自身开始,珍惜自身的精气神魂。就像使用新物、舍弃陈旧一样,使肌肤腠理保持通畅。让精气每日焕新,邪气就会尽除,从而尽享天年。这就叫做 “真人”。

从前,先代圣王成就自身德行,天下随之安定;治理好自身,天下随之大治。所以,善于应对回声的人,不会在回声上用力,而是在声源上调整;善于应对影子的人,不会在影子上操作,而是在形体上纠正;治理天下的人,不会只在天下事务上忙碌,而是要从修养自身做起。《诗经》说:“善良的君子,礼仪没有差错。礼仪没有差错,就能匡正四方各国。” 这说的就是要先端正自身。

所以,回归正道就能修养自身;推行道义就能教化他人;乐于遵循为君之道,百官就会得到治理,万民就会获得利益。这三者的成就,在于 “无为”。无为之道在于顺应天道,行义在于利于自身,为君在于不亲历琐事。不亲历琐事则能兼听明察,利于自身则能心平气静,顺应天道则能率性自然。顺应天性就会耳聪目明、长寿安康,心平气静就会事业进步、百姓安乐,兼听明察就会奸邪闭塞、政局清明。

如果君主失去治国之道,边境就会遭敌侵犯;在国内丧失德行,名声就会在外受损。就像百仞高的松树,树根在地下受伤,树梢就会在上面枯萎;商周这样的国家,谋略在心中失误,政令就会在天下受阻。所以,内心通达才能耳聪目明,耳聪目明才能处理得当,处理得当才能功名成就。五帝先修大道后施德政,所以德行最为隆盛;三王先施教化后用刑罚,所以功业最为显著;五霸先重实务后用武力,所以军队最为强大。当今之世,奸巧谋略盛行,欺诈权术更迭,攻战不止,亡国辱君的情况越来越多,这是因为舍本逐末啊。

夏后伯启与有扈氏在甘泽交战,未能取胜。六卿请求再战,夏后伯启说:“不可。我的土地并不狭小,百姓并不稀少,作战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我的德行浅薄、教化不善。” 于是他居处不铺双层席子,饮食不设两种美味,不张设琴瑟,不修整钟鼓,不打扮子女,亲近亲属、尊敬长者,尊崇贤人、任用能者。一年之后,有扈氏归服。所以,想要战胜别人,必先战胜自己;想要评判别人,必先评判自己;想要了解别人,必先了解自己。

《诗经》说:“手持缰绳如同编织花纹。” 孔子说:“深悟这句话,就可以治理天下。” 子贡说:“这话说得太急躁了吧!” 孔子说:“不是说它急躁,而是说在这边编织缰绳,那边就会呈现出花纹。” 圣人修养自身,天下就会呈现出井然的秩序。所以子华子说:“丘陵形成,穴居的动物就有了安身之处;大水深渊形成,鱼鳖就有了栖息之所;松柏长成,路人就有了绿荫遮蔽。”

孔子拜见鲁哀公,鲁哀公说:“有人对我说:‘治理国家,只需在朝堂上修德即可。’我认为这是迂腐的话。” 孔子说:“这不是迂腐的话。我听说,在自身有所得,才能在他人身上有所得;在自身有所失,就会在他人身上有所失。不出门户就能治理天下,大概只有懂得反求诸己的人才能做到吧!”

注释:

啬其大宝:“啬” 意为爱惜、节制,“大宝” 指身体、精气。道家主张 “啬精” 以养生,如《老子》“治人事天,莫若啬”。

腠理(còu lǐ):中医指皮肤的纹理和皮下肌肉之间的空隙,是精气运行的通道。

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出自《诗经・曹风・鸤鸠》,意为善良的君子,礼仪没有差错。“忒” 指差错。

夏后伯启:夏禹之子,夏朝第二位君主。有扈氏为夏初部落,因不服启的统治而交战。

甘泽:古地名,相传为夏启与有扈氏交战之处。

执辔如组:出自《诗经・邶风・简兮》,原指驾车时手持缰绳如编织花纹般协调,后被引申为治国需从细微处着手。

鲁哀公:春秋末期鲁国君主,曾向孔子问政,“为国家者,为之堂上” 体现儒家 “修身为本” 的思想。

延伸阅读:

《吕氏春秋・先己》

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先己》,该篇以 “汤问伊尹”“夏后伯启” 等典故,系统阐述 “治身为本,治天下为末” 的思想,可对照原文理解 “先己后人” 的逻辑链条。

《大学》

儒家经典提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修身作为治国的基础,与文中 “成其身而天下成” 的理念完全一致,是 “内圣外王” 思想的核心表述。

《老子・德经》

道家主张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国,其德乃丰”,强调修身与治国的递进关系,可对比儒家 “修身为本” 的异同。

《孟子・离娄上》

提出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与夏后伯启 “德薄而教不善” 的反思逻辑相通,体现儒家反省内求的修养方法。

相关阅读:

《尚书・大禹谟》

记载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强调君主德行对治国的影响,与文中 “善为天下者不於天下於身” 相呼应,展现上古政治对君主修身的要求。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记录叔孙豹论 “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将 “立德” 置于首位,可与文中 “先道而后德” 的圣王排序对照,理解古代价值观中的德行优先性。

《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 “徙木立信” 的故事体现 “治身”(树立威信)与 “治国” 的关系,可对比文中 “心得而听得,听得而事得” 的因果逻辑,思考不同学派的实践路径。

《贞观政要・君道》

记载唐太宗 “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的民本思想,与文中 “治其身而天下治” 结合,展现 “修身” 与 “爱民” 的统一。

《明夷待访录・原君》

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提出 “天下为主,君为客”,继承了 “成其身而天下成” 的思想内核,但更强调天下公利,可视为传统修身治国论的近代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