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同
分类:览·有始览 浏览量:
二曰: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於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水气至而不知数备,将徙于土。
天为者时,而不助农於下。类固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鼓宫而宫动,鼓角而角动。平地注水,水流湿;均薪施火,火就燥;山云草莽,水云鱼鳞,旱云烟火,雨云水波,无不皆类其所生以示人。故以龙致雨,以形逐影。师之所处,必生棘楚。祸福之所自来,众人以为命,安知其所。
夫覆巢毁卵,则凤凰不至;刳兽食胎,则麒麟不来;干泽涸渔,则龟龙不往。物之从同,不可为记。子不遮乎亲,臣不遮乎君。君同则来,异则去。故君虽尊,以白为黑,臣不能听;父虽亲,以黑为白,子不能从。
黄帝曰:“芒芒昧昧,因天之威,与元同气。”故曰同气贤於同义,同义贤於同力,同力贤於同居,同居贤於同名。帝者同气,王者同义,霸者同力,勤者同居则薄矣,亡者同名则觕矣。其智弥觕者,其所同弥觕;其智弥精者,其所同弥精。故凡用意不可不精。夫精,五帝三王之所以成也。成齐类同皆有合,故尧为善而众善至,桀为非而众非来。
《商箴》云:“天降灾布祥,并有其职。”以言祸福人或召之也。故国乱非独乱也,又必召寇。独乱未必亡也,召寇则无以存矣。凡兵之用也,用於利,用於义。攻乱则脆,脆则攻者利;攻乱则义,义则攻者荣。荣且利,中主犹且为之,况於贤主乎?故割地宝器,卑辞屈服,不足以止攻,惟治为足。治则为利者不攻矣,为名者不伐矣。凡人之攻伐也,非为利则因为名也。名实不得,国虽强大者,曷为攻矣?解在乎史墨来而辍不袭卫,赵简子可谓知动静矣!
白话文翻译
第二种说法:大凡帝王将要兴起时,上天必定先向百姓显示祥瑞。黄帝时期,上天先显现大蚯蚓和大蝼蛄。黄帝说:“这是土气旺盛。” 土气旺盛,所以黄帝时期崇尚黄色,行事以土为准则。到夏禹时期,上天先显现草木到秋冬仍不凋零。禹说:“这是木气旺盛。” 木气旺盛,所以崇尚青色,行事以木为准则。到商汤时期,上天先显现金刃从水中生出。汤说:“这是金气旺盛。” 金气旺盛,所以崇尚白色,行事以金为准则。到周文王时期,上天先显现火红色的乌鸦衔着丹书停在周的社庙。文王说:“这是火气旺盛。” 火气旺盛,所以崇尚赤色,行事以火为准则。代替火运的必定是水运,上天将先显现水气旺盛。水气旺盛,所以将崇尚黑色,行事以水为准则。如果水气到来却不知相应的礼数已具备,气运将转移到土运。
上天造就四时,却不代行下民的农事。同类事物相互感召,气息相同则相合,声音相近则呼应。敲击宫音,共鸣的宫音随之振动;敲击角音,共鸣的角音随之振动。在平地上注水,水向潮湿处流;均匀放置柴薪点火,火向干燥处烧;山上的云气如草莽,水上的云气如鱼鳞,旱天的云气如烟火,雨天的云气如水波,无不以其生成的物象来昭示于人。所以用龙能招致雨水,凭形体可追逐影子。军队所过之处,必定生长荆棘。祸福的由来,众人以为是天命,怎能知晓其根源?
掀翻鸟巢、毁坏鸟卵,凤凰就不会到来;剖杀野兽、食用胎兽,麒麟就不会到来;排干湖泽、竭泽而渔,龟龙就不会前往。事物同类相从的道理,不可胜记。儿子不掩盖父亲的过失,臣子不掩盖君主的过失。君主与道相同则贤士来归,相异则离去。所以君主虽尊贵,若把白说成黑,臣子不会听从;父亲虽亲近,若把黑说成白,儿子不会顺从。
黄帝说:“深远暗昧之中,要依凭上天的威力,与天地元气同气相合。” 所以说同气胜过同义,同义胜过同力,同力胜过同居,同居胜过同名。成就帝业者同气,成就王业者同义,成就霸业者同力,勤恳治国者同居就浅陋了,亡国之君同名就粗疏了。智慧越粗疏的人,所追求的共同点越粗疏;智慧越精纯的人,所追求的共同点越精纯。所以凡是用心不可不精纯。精纯,是五帝三王成就功业的原因。成就王业者因同类相同而皆有契合,所以尧行善而众善俱来,桀行恶而众恶毕至。
《商箴》说:“上天降灾布祥,各有其职责。” 这是说祸福或许是人们自己招致的。所以国家混乱不仅是内部混乱,还必定招致外寇。单纯混乱未必灭亡,但若招致外寇就无法生存了。大凡用兵,要用于有利之事,用于正义之举。攻打混乱之国则其势脆弱,脆弱则攻者有利;攻打混乱之国则合乎正义,正义则攻者荣耀。既荣耀又有利,中等才能的君主尚且会去做,何况贤明君主呢?所以割让土地、献上宝器、用谦卑言辞屈服,不足以制止攻伐,只有治理好国家才足够。国家治理得好,图利者就不会进攻,图名者就不会讨伐。大凡人们攻伐他国,不是为利就是为名。如果名利都得不到,国家即使强大,为何还要攻伐呢?这道理体现在史墨来晋后,赵简子停止袭击卫国,赵简子可称得上知晓动静时机了!
注释
祥:祥瑞,古代认为帝王兴起时上天显示的吉兆,与 “灾” 相对。
大螾(yǐn)大蝼:大蚯蚓、大蝼蛄,古人认为此类穴居生物属土,象征土气旺盛。
草木秋冬不杀:草木到秋冬仍不凋零,“杀” 指凋零、枯萎,象征木气旺盛。
金刃生于水:金属兵器从水中出现,金生水(五行相生),象征金气旺盛。
火赤乌衔丹书:赤乌为红色乌鸦,丹书为朱红文书,古人以赤乌为火德祥瑞,对应周的火运。
类固相召:同类事物相互感召,出自《吕氏春秋・应同》的核心观点,体现古代物类感应思想。
鼓宫而宫动:敲击宫音(五音之首),共鸣的宫音随之振动,说明 “同声相应” 的物理现象。
师之所处,必生棘楚:军队驻扎处因践踏荒芜而生长荆棘,“棘楚” 指多刺的灌木,象征战争的破坏。
芒芒昧昧:深远暗昧的样子,形容天地未开时的混沌状态,此处指顺应自然规律。
《商箴》:商代的箴言,“箴” 为规诫性文辞,《商箴》已失传,本文为引用残句。
史墨:春秋时期晋国史官,曾劝谏赵简子勿攻卫国,事见《左传・哀公六年》。
延伸阅读
《吕氏春秋・应同》
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应同》,该篇系统阐述 “五德终始说”,以黄帝(土德)、禹(木德)、汤(金德)、文王(火德)为例,论证王朝更替与五行气运的对应关系,可对照原文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哲学。
《史记・封禅书》
记载邹衍 “五德终始” 学说在秦汉的影响,如秦始皇以秦为水德,崇尚黑色,与文中 “水气胜则色尚黑” 的预言相互印证,展现五行学说对政治的实际影响。
《尚书・洪范》
儒家经典中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的记载,为五德终始说提供理论根基,可对比原始五行观与历史循环论的差异。
《春秋繁露・五行相生》
董仲舒将五行与阴阳、四时结合,提出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的相生顺序,深化了文中 “代火者必将水” 的五行更替逻辑。
相关阅读
《汉书・律历志》
记录汉代官方对五德终始的认定,如刘邦以汉为水德,后改为土德,反映五行学说在王朝正统性建构中的作用,可与文中 “水气至而不知数备,将徙于土” 的气运转移观对照。
《新序・善谋》
收录赵简子 “史墨论卫不可伐” 的完整对话,史墨以 “卫君无道未甚,民未叛也” 劝谏,与文中 “治则为利者不攻” 的思想相呼应,展现政治实践中的谋略智慧。
《顾炎武・日知录・五行之论》
清代学者批判五德终始说 “其说荒唐,不可究诘”,指出其为 “方士之术,非圣人之教”,体现对传统历史哲学的反思。
《金观涛・中国思想史十讲》
现代学者分析五德终始说如何从自然哲学演变为政治合法性理论,关联文中 “类固相召,气同则合” 的感应思想,阐释古代意识形态的建构机制。
《吕氏春秋通诠》(许维遹)
考据学家对 “芒芒昧昧,因天之威” 等句的注释,指出其与《黄帝四经》中 “因循” 思想的关联,展现战国诸子思想的交融性。
发表评论(人工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