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曰: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长也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毕数之务,在乎去害。何谓去害?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五者充形则生害矣。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则生害矣。大寒、大热、大燥、大湿、大风、大霖、大雾,七者动精则生害矣。故凡养生,莫若知本,知本则疾无由至矣。

精气之集也,必有入也。集於羽鸟,与为飞扬;集於走兽,与为流行;集於珠玉,与为精朗;集於树木,与为茂长;集於圣人,与为夐明。精气之来也,因轻而扬之,因走而行之,因美而良之,因长而养之,因智而明之。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郁处头则为肿、为风,处耳则为挶、为聋,处目则为䁾、为盲,处鼻则为鼽、为窒,处腹则为张、为疛,处足则为痿、为蹶。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尰与躄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尪与伛人。

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是以谓之疾首。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藏之葆。口必甘味,和精端容,将之以神气,百节虞欢,咸进受气。饮必小咽,端直无戾。

今世上卜筮祷祠,故疾病愈来。譬之若射者,射而不中,反修于招,何益於中?夫以汤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则止矣。故巫医毒药,逐除治之,故古之人贱之也,为其末也。

白话文翻译:

第二种说法:上天生成阴阳、寒暑、燥湿、四季的更替、万物的变化,这些无一不有利,无一不有害。圣人明察阴阳变化的规律,辨别万物的利弊来调适生命,因此精神与形体和谐安定,寿命得以长久。所谓长寿,不是使本应短的生命延长,而是尽享自然赋予的寿数。尽享寿数的关键,在于避开危害。什么是避开危害?过甜、过酸、过苦、过辛、过咸,这五种味道充斥体内就会伤害生命;过度喜悦、过度愤怒、过度忧虑、过度恐惧、过度哀伤,这五种情绪触动精神就会伤害生命;极度寒冷、极度炎热、极度干燥、极度潮湿、狂风、暴雨、大雾,这七种气候扰动精气就会伤害生命。所以凡是养生,莫不如知晓根本,知晓根本则疾病无从产生。

精气的聚集,必定有其依附的载体。聚集在鸟类,就使鸟类善于飞翔;聚集在兽类,就使兽类善于奔跑;聚集在珠玉,就使珠玉晶莹剔透;聚集在树木,就使树木茂盛生长;聚集在圣人,就使圣人智慧深远。精气的到来,凭借轻扬之物而飞扬,凭借奔跑之物而流动,凭借美好的事物而精良,凭借生长的事物而滋养,凭借智慧的事物而清明。

流动的水不会腐臭,转动的门轴不会蛀蚀,这是因为它们不断运动。形体与精气也是如此。形体不运动则精气不流通,精气不流通则气血郁结。郁结在头部就会肿痛、生风疾,在耳部就会闭塞、耳聋,在眼部就会目眩、失明,在鼻部就会鼻塞、不通气,在腹部就会腹胀、腹痛,在足部就会痿弱、痉挛。弱水汇聚之处,多有秃头和甲状腺肿大的人;强水汇聚之处,多有脚肿和跛足的人;甘水汇聚之处,多有美丽健康的人;辛水汇聚之处,多有长疮和生痘的人;苦水汇聚之处,多有驼背和佝偻的人。

凡是饮食,不要追求浓烈厚味,不要饮用浓烈辛辣的酒,否则这就是疾病的开端。饮食能按时令和节度,身体必定无灾。饮食的原则,是保持不饥不饱的状态,这才是保养五脏的关键。口中品尝甘美滋味时,需调和精气、端正仪容,以神气统率身心,使全身关节舒适愉悦,都能承接精气。饮酒必须小口吞咽,保持身姿端正、呼吸顺畅。

如今世人遇事就占卜祈祷,所以疾病反而越来越多。这就像射箭的人,射不中目标,反而去修正箭靶,对射中目标又有什么益处呢?用开水去制止水的沸腾,沸腾反而更剧烈,去掉底下的火才能止住沸腾。所以巫医和药物,只能被动地驱逐治疗疾病,因此古人轻视这些方法,因为它们只是细枝末节。

注释:

毕其数:尽享自然赋予的寿数,“数” 指生命的定数、极限。

五者充形:五味过度充斥体内。中医认为五味对应五脏,过食伤脏,如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黄帝内经》)。

五者接神:五情过度触动精神。《黄帝内经》提出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与此处 “生害” 同理。

七者动精:七种极端气候扰动精气。古代养生学认为气候变化需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黄帝内经》)。

户枢不蠹(dù):门轴因经常转动而不被虫蛀,“蠹” 指蛀虫。

挶(jū):耳内堵塞不畅。

䁾(miè):目眩,视力模糊。

鼽(qiú):鼻塞流涕,此处指鼻病。

张(zhàng):通 “胀”,腹部胀满。

疛(zhǒu):腹痛。

瘿(yǐng):甲状腺肿大,多因缺碘引起,古人认为与水质有关。

尰(zhǒng):足部肿胀。

躄(bì):跛足,腿脚不便。

痤(cuó):痤疮,皮肤上的粉刺、疙瘩。

尪(wāng):骨骼弯曲变形,如鸡胸、驼背。

伛(yǔ):佝偻,脊背弯曲。

延伸阅读:

《吕氏春秋・尽数》

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尽数》,该篇系统阐述了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的运动养生观,以及五味、五情、气候对健康的影响,可对照原文理解 “去害全生” 的具体方法。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

中医经典提出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强调阴阳平衡与精气流通的重要性,与文中 “精神安乎形”“形不动则精不流” 的理念高度契合。

《庄子・刻意》

道家论述 “吹响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 的导引术,主张通过运动养生,可与文中 “动则精流” 的观点相互印证。

《淮南子・精神训》

提出 “清静而寡欲,精神守形,故寿考”,强调通过节制欲望、顺应自然来保全精气,与文中 “去害”“知本” 的养生逻辑一致。

相关阅读:

《周礼・天官・疾医》

记载周代 “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 的医学理念,可与文中 “无强厚味” 的饮食禁忌对照,体现古代医学对饮食与健康关系的重视。

《论衡・订鬼》

王充批判 “卜筮祷祠” 的迷信行为,提出 “鬼者,老物精也;神者,天地之本也”,从唯物论角度否定巫术的作用,与文中 “巫医毒药,古之人贱之” 的态度相通。

《千金要方・养性序》

唐代孙思邈提出 “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强调适度运动与节制饮食,可视为对文中 “动则精流”“食能以时” 的实践总结。

《饮膳正要・序》

元代忽思慧的营养学著作,主张 “善养性者,先饥而食,食不过饱;先渴而饮,饮不过多”,与文中 “无饥无饱,五藏之葆” 的饮食原则一致。

《遵生八笺・延年却病笺》

明代高濂的养生专著,收录 “八段锦”“太极拳” 等导引法,以及四时调摄之术,可与文中 “形气亦然,动则精流” 的养生方法相互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