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
分类:纪·孟夏纪 浏览量:
二曰:先王之教,莫荣於孝,莫显於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於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於不学。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於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於得圣人。圣人生於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於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垂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故为师之务,在於胜理,在於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於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後尊。
曾子曰:“君子行於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馀若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邪?” 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於匡,颜渊後,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於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白话文翻译
第二种说法:古代圣王的教化中,没有比孝道更荣耀的,没有比忠诚更显达的。忠孝是君主和父母十分渴望的,显达荣耀是子女和臣子十分向往的。然而君主和父母得不到他们所渴望的忠孝,子女和臣子得不到他们所向往的显达荣耀,这是因为不懂得理义。不懂得理义,源于不学习。
求学者如果能遇到通达的老师又具备才能,我不认为他成不了圣人。圣人所在的地方,天下就会治理得当。圣人在右边,右边就受尊重;在左边,左边就受尊重。因此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的贵贱贫富。这样做了,君主的名号就会显达,德行就会彰显。
所以,老师施教时,不计较学生的轻重、尊卑、贫富,而看重是否符合道义。如果一个人可以造就,他的事就没有不可行的。所追求的都能得到,所希望的都能成就,这得益于得到圣人的教导。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杰出人才、名人的,未曾有过。
努力学习的关键在于尊重老师。老师受尊重,他的言论就会被信从,他的道理就会被践行。所以,亲自上门施教的老师不能感化学生,召唤老师来施教的学生也难以感化;自卑的学生听不进教导,不尊重老师的学生也听不进教导。老师采用不能感化、听不进教导的方法勉强施教,却想让道义推行、自身受尊重,不是差得太远了吗?学生处于不被感化、听不进教导的状态却自行其是,想要名声显达、自身平安,就像怀揣腐臭之物却希望散发香气,就像进入水中却厌恶被沾湿一样。
凡是说教,应使人心悦诚服,而不是硬性灌输。如今的说教者,大多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反而硬性灌输。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却硬性灌输,就像拯救溺水者却往他身上扔石头,就像治疗病人却给他喝毒药一样。让世道更加混乱、让不肖君主更加迷惑的情况,就由此产生了。
所以,做老师的要务,在于掌握真理,在于推行道义。掌握真理、树立道义,地位就会尊贵,王公大人也不敢对他傲慢,上至天子,朝见他也不会感到羞愧。大凡君臣相遇投合,能否投合不可强求。如果抛弃真理、舍弃道义,去追求不可强求的投合,却想要别人尊重他,不是很难吗?所以,老师必须掌握真理、推行道义,然后才能受到尊重。
曾子说:“君子在道路上行走,那些有父亲的人可以看出来,那些有老师的人也可以看出来。对于那些既没有父亲又没有老师的人,我又能怎么样呢!” 这是说侍奉老师就像侍奉父亲一样。曾点派曾参外出,过了约定时间还没回来,人们都对曾点说:“恐怕是害怕了吧?” 曾点说:“我还活着,他怎么敢害怕呢?” 孔子在匡地遇到危难,颜渊落在后面,孔子说:“我以为你死了。” 颜渊说:“老师您还在,我怎么敢死呢?” 颜回对待孔子,就像曾参侍奉父亲一样。古代的贤者,他们尊重老师到这样的程度,所以老师会竭尽智慧和道义来教导他们。
注释
达:通达,指老师学识渊博、贯通事理。
左重、右重:左边或右边受尊重,形容圣人所在之处皆被重视。
论(lùn):通 “伦”,意为有条理、被践行。
兑(yuè):通 “悦”,指心悦诚服。
垂(zhuì):同 “坠”,此处指投掷。
堇(jǐn):毒草,如乌头,此处指毒药。
遇合:指君臣相遇投合,古代常以 “遇合” 论人才能否被重用。
曾点、曾参:父子关系,均为孔子弟子。曾点字皙,曾参即曾子,以孝著称。
孔子畏於匡:孔子在匡地被误认为阳虎(曾施暴于匡人),遭围困,“畏” 指遭遇危险。
颜渊:即颜回,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以德行著称。
延伸阅读
《吕氏春秋・尊师》
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尊师》,该篇系统论述了尊师与治国、成圣的关系,提出 “圣人生于疾学”“师尊则道论” 等观点,可对照原文理解先秦时期对教育与伦理的重视。
《论语・学而》
儒家经典中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的论述,与文中 “莫荣于孝” 相呼应,体现儒家以孝悌为核心的伦理体系。
《荀子・劝学》
提出 “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径莫速乎好其人”,强调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与文中 “疾学在于尊师” 的逻辑一致。
《礼记・学记》
记载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可与文中 “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 相互印证,理解古代教育中 “师道尊严” 的理论来源。
相关阅读
《尚书・泰誓》
提出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将 “忠” 的内涵从对君主扩展到对天下,可对比文中 “忠” 的君臣伦理维度。
《孝经・开宗明义》
系统阐述孝道的经典,如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与文中 “事师之犹事父” 的类比形成呼应,展现 “孝” 的普适性。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记录颜回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的事迹,可与文中颜回尊师的案例对照,体会儒家弟子的德行实践。
《贞观政要・尊敬师傅》
记载唐太宗为太子李治选贤师,如命魏征为太子太师,体现 “尊师重道” 的治国实践,可视为对文中 “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 的历史回应。
《明夷待访录・学校》
黄宗羲提出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将尊师重道与政治改良结合,继承并发展了传统师道思想。
发表评论(人工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