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曰:主道约,君守近。太上反诸己,其次求诸人。其索之弥远者,其推之弥疏;其求之弥强者,失之弥远。

何谓反诸已也?适耳目,节嗜欲,释智谋,去巧故,而游意乎无穷之次,事心乎自然之涂。若此则无以害其天矣。无以害其天则知精,知精则知神,知神之谓得一。

凡彼万形,得一後成。故知一,则应物变化,阔大渊深,不可测也;德行昭美,比於日月,不可息也,豪士时之,远方来宾,不可塞也;意气宣通,无所束缚,不可收也。故知知一,则复归於朴,嗜欲易足,取养节薄,不可得也;离世自乐,中情洁白,不可量也;威不能惧,严不能恐,不可服也。故知知一,则可动作当务,与时周旋,不可极也;举错以数,取与遵理,不可惑也;言无遗者,集肌肤,不可革也。谗人困穷,贤者遂兴,不可匿也。故知知一,则若天地然,则何事之不胜?何物之不应?譬之若御者,反诸己,则车轻马利,致远复食而不倦。

昔上世之亡主,以罪为在人,故日杀戮而不止,以至於亡而不悟。三代之兴王,以罪为在己,故日功而不衰,以至於王。

何谓求诸人?人同类而智殊,贤不肖异,皆巧言辩辞以自防御,此不肖主之所以乱也。

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论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隐。何谓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为四隐?交友、故旧、邑里、门郭。内则用六戚四隐,外则用八观六验,人之情伪、贪鄙、美恶无所失矣。譬之若逃雨污,无之而非是。此先圣王之所以知人也。

白话文翻译

第四种说法:君主治理的原则在于简约,君主的职守在于就近修己。最高明的做法是反求于自身,次一等的做法是求助于他人。那些求索越深远的人,离道就越疏远;求取越急切的人,失去的就越多。

什么叫反求于自身?调适耳目欲望,节制嗜好贪欲,放下智巧谋虑,摒弃机巧伪诈,让心灵遨游在无穷的境界,使心智行走在自然的道路上。如此,就不会伤害自身的天性。不伤害天性就能知晓精气的本质,知晓精气就能通晓神韵,通晓神韵就叫做掌握了 “道”(一)。

大凡天下万物,获得 “道” 后才能生成。所以掌握了 “道”,应对万物变化时,就能广阔深远、不可揣测;德行光明美好,可与日月相比,不可熄灭;豪杰之士应时而来,远方之人归附效命,不可阻塞;精神意气畅通无阻,没有束缚,不可收敛。所以掌握了 “道”,就会回归质朴本性,嗜好欲望容易满足,所需供养节俭微薄,外物无法诱惑;超脱世俗自享其乐,内心纯洁无染,不可估量;威严不能恐吓,严刑不能威胁,不可屈服。所以掌握了 “道”,行动就能切中时务,与时势周旋互动,不可穷尽;举止符合法度,取舍遵循天理,不可迷惑;言语真诚无失,能渗入他人肌肤,不可更改;谗佞之人陷入困境,贤能之人得以兴起,不可隐匿。掌握了 “道”,就能像天地一样(包容万物),什么事情不能胜任?什么事物不能应和?这就好比驾车的人,反求于自身(掌握驾御之术),就能车轻马快,远行之后还能精力充沛地进食。

从前上古的亡国之君,认为过错在于他人,所以每日杀戮不止,直至灭亡仍不醒悟。夏商周三代的兴盛之王,认为过错在于自身,所以每日勤修功德而不懈怠,最终成就王业。

什么叫求助于他人?人虽同类但智慧不同,贤能与不肖有别,都用花言巧语为自己辩护,这就是不肖君主导致国家混乱的原因。

大凡考察一个人,显达时看他礼遇的对象,尊贵时看他举荐的人才,富裕时看他抚养的门客,听言时看他的行动,闲居时看他的爱好,学习时看他的言论,穷困时看他拒绝的东西,贫贱时看他不做的事情。用喜悦之事考验他的操守,用安乐之事考验他的邪念,用愤怒之事考验他的气节,用恐惧之事考验他的胆色,用哀伤之事考验他的仁心,用困苦之事考验他的意志。这就是 “八观六验”,是贤明君主用来考察人的方法。考察人还必须结合 “六戚四隐”。什么是六戚?指父、母、兄、弟、妻、子。什么是四隐?指朋友、旧识、乡邻、部下。在内用六戚四隐考察,在外用八观六验考察,人的真伪、贪鄙、美恶就无处隐藏了。这就像躲避雨淋一样,无论躲到哪里都会被淋湿(指人性的本质终究会显现)。这就是先代圣王能够识人的原因。

注释

主道约,君守近:君主的治国之道在于简约,职守在于从自身近处(修己)做起。

得一:“一” 指道家的 “道”,《老子》云 “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即掌握宇宙根本规律。

游意乎无穷之次,事心乎自然之涂:让心灵遨游于无穷境界,使心智遵循自然法则。“次” 指处所,“涂” 通 “途”。

三代之兴王:指夏商周三代的开国君主(如禹、汤、周文王等)。

八观六验:八种观察和六种检验方法,是古代鉴别人才的系统理论。

六戚四隐:六戚指亲属,四隐指不同层面的社会关系,用于从内外多角度考察人品。

逃雨污,无之而非是:比喻无论如何掩饰,人性本质总会显露。“污” 通 “洿”,指低湿处。

延伸阅读

《吕氏春秋・论人》

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论人》,该篇详细阐述了 “八观六验”“六戚四隐” 的识人方法,强调 “反诸己” 与 “求诸人” 的结合,可对照原文理解古代人才考察体系的完整性。

《老子・二十二章》

道家提出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主张通过自我谦抑达到完善,与文中 “反诸己” 的修身理念相通,体现 “无为而治” 的哲学基础。

《庄子・天道》

论述 “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强调君主应 “退藏于密”,通过修己实现天下大治,可与文中 “游意乎无穷之次” 的境界对照。

《人物志・八观》

三国魏刘劭的人才学专著,继承并发展了 “八观” 理论,如 “观其夺救,以明间杂” 等,可视为对本文识人之术的系统化阐释。

相关阅读

《论语・卫灵公》

孔子提出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强调自我反省的重要性,与文中 “太上反诸己” 的儒家修养观一致,体现儒道在修己层面的共通性。

《韩非子・八经》

法家提出 “因势利导”“循名责实” 的用人之术,如 “听言责事,举名察实”,可对比文中 “论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隐” 的不同视角,展现诸子对 “识人” 的多元思考。

《贞观政要・择官》

记载唐太宗 “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 的用人理念,结合 “八观六验” 思想,可理解古代明君如何将识人理论转化为政治实践。

《墨子・尚贤中》

墨家主张 “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强调通过德行与能力选拔人才,与文中 “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 的考察标准相呼应。

《明史・海瑞传》

海瑞 “反诸己” 的清廉实践(如 “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可视为 “嗜欲易足,取养节薄” 的现实案例,展现修身与治国的具体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