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谕
分类:览·审应览 浏览量:
三曰:圣人相谕不待言,有先言言者也。
海上之人有好蜻者,每居海上,从蜻游,蜻之至者百数而不止,前後左右尽蜻也,终日玩之而不去。其父告之曰: “闻蜻皆从女居,取而来,吾将玩之。”明日之海上,而蜻无至者矣。
胜书说周公旦曰:“延小人众,徐言则不闻,疾言则人知之。徐言乎,疾言乎?”周公旦曰:“徐言。”胜书曰:“有事於此,而精言之而不明,勿言之而不成。精言乎,勿言乎?”周公旦曰:“勿言。”故胜书能以不言说,而周公旦能以不言听。此之谓不言之听。不言之谋,不闻之事,殷虽恶周,不能疵矣。口昬不言,以精相告,纣虽多心,弗能知矣。目视於无形,耳听於无声,商闻虽众,弗能窥矣。同恶同好,志皆有欲,虽为天子,弗能离矣。
孔子见温伯雪子,不言而出。子贡曰:“夫子之欲见温伯雪子好矣,今也见之而不言,其故何也?”孔子曰:“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矣,不可以容声矣。”故未见其人而知其志,见其人而心与志皆见,天符同也。圣人之相知,岂待言哉?
白公问於孔子曰:“人可与微言乎?” 孔子不应。白公曰:“若以石投水,奚若?”孔子曰:“没人能取之。”白公曰: “若以水投水,奚若?”孔子曰:“淄、渑之合者,易牙尝而知之。”白公曰: “然则人不可与微言乎?”孔子曰:“胡为不可?唯知言之谓者为可耳。”白公弗得也。知谓则不以言矣。言者谓之属也。求鱼者濡,争兽者趋,非乐之也。故至言去言,至为无为。浅智者之所争则末矣。此白公之所以死於法室。
齐桓公合诸侯,卫人後至。公朝而与管仲谋伐卫,退朝而入,卫姬望见君,下堂再拜,请卫君之罪。公曰:“吾於卫无故,子曷为请?”对曰:“妾望君之入也,足高气强,有伐国之志也。见妾而有动色,伐卫也。”明日君朝,揖管仲而进之。管仲曰:“君舍卫乎?”公曰:“仲父安识之?”管仲曰:“君之揖朝也恭,而言也徐,见臣而有惭色,臣是以知之。”君曰:“善。仲父治外,夫人治内,寡人知终不为诸侯笑矣。”桓公之所以匿者不言也,今管子乃以容貌音声,夫人乃以行步气志。桓公虽不言,若暗夜而烛燎也。
晋襄公使人於周曰:“弊邑寡君寝疾,卜以守龟,曰:‘三涂为祟。’弊邑寡君使下臣愿藉途而祈福焉。”天子许之,朝,礼使者事毕,客出。苌弘谓刘康公曰:“夫祈福於三涂,而受礼於天子,此柔嘉之事也,而客武色,殆有他事,愿公备之也。”刘康公乃儆戎车卒士以待之。晋果使祭事先,因令杨子将卒十二万而随之,涉於棘津,袭聊、阮、梁蛮氏,灭三国焉。此形名不相当,圣人之所察也,苌弘则审矣。故言不足以断小事,唯知言之谓者可为。
白话文翻译
其三:圣人之间相互理解不需要言语,因为有比言语先在的东西可以传递心意。
海边有个喜欢蜻蜓的人,每次住在海边,都和蜻蜓一起游玩。飞来的蜻蜓有几百只之多,前后左右都是蜻蜓,他整天玩赏它们而不离开。他父亲告诉他说:“听说蜻蜓都跟着你聚集,你把它们捉来,我也要玩赏。” 第二天他到海边,却没有一只蜻蜓飞来。
胜书劝说周公旦:“身边小人多,说话慢了他们听不见,说话快了他们就会知道。该说慢些,还是说快些呢?” 周公旦说:“说慢些。” 胜书又说:“有件事,用精妙的语言说不明白,不说却能办成。该精妙地说,还是不说呢?” 周公旦说:“不说。” 所以胜书能靠不说话来劝说,周公旦能靠不说话来倾听,这就叫 “不言之听”。不用言语的谋划、不被听闻的事情,殷商即使厌恶周,也挑不出毛病。闭口不言,靠精神传递心意,商纣即使多心,也无法知晓。能从无形之中看见东西,能从无声之中听到声音,商朝的侦探再多,也窥探不到。与百姓同恶同好,心意相通,即使身为天子,也不会被疏远。
孔子拜见温伯雪子,没说话就出来了。子贡说:“先生您想见温伯雪子很久了,如今见了却不说话,是什么原因呢?” 孔子说:“像他这样的人,目光相接就能领会道的存在,不需要言语了。” 所以没见到人就能知道他的志向,见到人就能看出他的心志,这是因为天性相合。圣人之间的相互理解,难道还需要言语吗?
白公问孔子:“人可以和他说隐秘的话吗?” 孔子不回应。白公说:“如果把石头投进水里,会怎么样?” 孔子说:“潜水的人能把它取出来。” 白公说:“如果把水倒进水里,会怎么样?” 孔子说:“淄水和渑水混合,易牙尝一口就能分辨出来。” 白公说:“那么人不可以和他说隐秘的话吗?” 孔子说:“为什么不可以?只有懂得言语深层含义的人可以。” 白公没有领悟。懂得言语的深层含义,就不需要借助言语了。言语是表达含义的工具。捕鱼的人要沾湿身体,争夺野兽的人要奔跑,并不是喜欢这样做。所以最高妙的言语是舍弃言语,最高妙的作为是无所作为。浅陋的人所争夺的,都是细枝末节。这就是白公最终死在刑室的原因。
齐桓公会合诸侯,卫国人来晚了。桓公上朝时和管仲谋划讨伐卫国,退朝后进入内宫,卫姬望见君主,下堂拜了两拜,请求宽恕卫君的罪过。桓公说:“我对卫没有缘故,你为什么请求宽恕?” 卫姬回答:“我看您进来时,脚步高昂、气势强盛,有讨伐他国的志向;见到我又神色变动,是要讨伐卫国。” 第二天桓公上朝,向管仲作揖并请他上前。管仲说:“您放弃讨伐卫国了吗?” 桓公说:“仲父怎么知道的?” 管仲说:“您上朝时作揖很恭敬,说话缓慢,见到我又有惭愧的神色,我因此知道。” 桓公说:“好。仲父治理外部,夫人治理内部,我知道终究不会被诸侯嘲笑了。” 桓公用来隐藏心思的是不说话,而管仲靠容貌声音察觉,夫人靠步态气势察觉。桓公即使不说话,也像黑夜被火炬照亮一样清楚。
晋襄公派人到周王室说:“我国君主卧病在床,用龟甲占卜,说‘三涂山的鬼神在作祟’。我国君主派我来,希望借路去祈福。” 周天子答应了。朝堂上,按礼仪接待完使者,客人退出去后,苌弘对刘康公说:“到三涂山祈福,却接受天子的礼仪,这是温和美好的事,但客人面带勇武之色,恐怕有别的事,希望您防备。” 刘康公于是整顿战车士兵等待。晋国果然先派人祭祀,接着命令杨子率领十二万士兵跟在后面,从棘津渡河,袭击聊、阮、梁蛮氏,灭亡了这三个国家。这种外在表现与实际意图不相符的情况,是圣人能察觉的,苌弘就审察到了。所以言语不足以判断小事,只有懂得言语深层含义的人才能做到。
注释
先言言者:比言语先在的传递方式(如神情、心意、精神等)。
蜻:蜻蜓,此处喻指自然亲近的事物,因功利心而离散。
胜书:周初大臣,以 “不言之说” 劝说周公。
口昬(hūn):闭口不言的样子,“昬” 为 “昏” 的异体,形容沉默。
温伯雪子:春秋时贤士,与孔子同为道家倾向的学者,主张 “目击而道存”。
白公:即白公胜,春秋时楚国大夫,因谋反失败被杀。
淄、渑(zī、shéng):均为齐国河流,淄水浑浊,渑水清澈,易牙能分辨其混合之味。
易牙:齐桓公宠臣,善调味,能辨淄、渑之味。
法室:刑室、监狱,此处指白公因谋反被处死。
卫姬:齐桓公夫人,卫国人,善于观察桓公神色。
三涂:山名,在今河南嵩县西南,传说为鬼神所居。
苌弘:周王室大夫,通晓天道人事,善察微知著。
棘津:古黄河渡口,在今河南滑县西北。
延伸阅读
《吕氏春秋・精谕》:本文节选自《审应览・精谕》,“精谕” 即 “精微的晓谕”,主张 “至言去言,圣人以心意相感”,核心是超越言语的沟通智慧。这与《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的思想一脉相承,体现道家对 “言意关系” 的深刻思考。
“不言之教” 的实践形态:文中周公 “以不言听”、孔子 “目击而道存”、卫姬 “以气志察伐卫”,展现 “不言” 的多重表现 或为保密,或为会意,或为察微。这与《老子・四十三章》“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的主张呼应,可对比道家 “不言” 在政治、伦理、认知层面的不同内涵。
意图与表象的背离:晋襄公 “借祈福以袭国”、白公 “以微言谋逆”,体现 “形名不相当” 的危险,而苌弘、管仲能察觉,说明 “察微知著” 需超越表面言语,关注神色、气势等 “先言” 的信号。这与《韩非子・说难》中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的游说术相通,均强调对 “隐藏意图” 的把握。
相关阅读
《周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提出 “言意之辨” 的经典命题,与本文 “至言去言” 的思想一致,可探讨先秦哲学对 “语言局限性” 的共同认知。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 “见温伯雪子不言” 的典故,与本文情节吻合,展现孔子对 “道存于形” 的认同,体现儒家与道家在 “直觉认知” 上的相通。
《鬼谷子・揣篇》:“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 强调通过情绪、欲望等非言语信号揣测心意,与本文 “卫姬察桓公”“苌弘察晋使” 的案例实践一致,可延伸理解古代 “识人术” 的理论基础。
发表评论(人工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