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曰:人主之言,不可不慎。高宗,天子也。即位,谅暗。三年不言。卿大夫恐惧,患之。高宗乃言曰:“以余一人正四方,余唯恐言之不类也,兹故不言。” 古之天子,其重言如此,故言无遗者。

成王与唐叔虞燕居,援梧叶以为珪。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女。”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其封虞邪? ”成王曰:“余一人与虞戏也。”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天子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於是遂封叔虞于晋。周公旦可谓善说矣,一称而令成王益重言,明爱弟之义,有辅王室之固。

荆庄王立三年,不听而好讔。成公贾入谏,王曰:“不谷禁谏者,今子谏,何故?”对曰:“臣非敢谏也,愿与君王讔也。”王曰:“胡不设不谷矣?”对曰:“有鸟止於南方之阜,三年不动不飞不鸣,是何鸟也?”王射之,曰:“有鸟止於南方之阜,其三年不动,将以定志意也;其不飞,将以长羽翼也;其不鸣,将以览民则也。是鸟虽无飞,飞将冲天;虽无鸣,鸣将骇人。贾出矣,不谷知之矣。”明日朝,所进者五人,所退者十人。群臣大说,荆国之众相贺也。故《诗》曰:“何其久也,必有以也。何其处也,必有与也。”其庄王之谓邪!成公贾之讔也,贤於太宰嚭之说也。太宰嚭之说,听乎夫差,而吴国为墟;成公贾之讔。喻乎荆王,而荆国以霸。

齐桓公与管仲谋伐莒,谋未发而闻於国,桓公怪之,曰:“与仲父谋伐莒,谋未发而闻於国,其故何也?”管仲曰:“国必有圣人也。”桓公曰:“嘻!日之役者,有执蹠■而上视者,意者其是邪!”乃令复役,无得相代。少顷,东郭牙至。管仲曰:“此必是已。”乃令宾者延之而上,分级而立。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 对曰:“然。”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故言伐莒?”对曰:“臣闻君子善谋,小人善意。臣窃意之也。”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以意之?”对曰:“臣闻君子有三色:显然喜乐者,钟鼓之色也;湫然清静者,衰绖之色也;艴然充盈、手足矜者,兵革之色也。日者臣望君之在台上也,艴然充盈、手足矜者,兵革之色也。君呿而不唫,所言者‘莒’也;君举臂而指,所当者莒也。臣窃以虑诸候之不服者,其惟莒乎!臣故言之。”凡耳之闻,以声也。今不闻其声,而以其容与臂,是东郭牙不以耳听而闻也。桓公、管仲虽善匿,弗能隐矣。故圣人听於无声,视於无形。詹何、田子方、老耽是也。

白话文翻译

其二:君主的言论,不可不慎重。殷高宗是天子,即位后守丧,三年不说话。卿大夫们恐惧担忧,高宗才说:“我一人治理天下,唯恐说话不合道理,因此才不说话。” 古代的天子,如此重视言论,所以说话没有失误。

周成王和弟弟唐叔虞闲居时,拿起梧桐叶当作珪玉,递给唐叔虞说:“我用这个封你。” 叔虞高兴地告诉周公。周公请示说:“天子要封叔虞吗?” 成王说:“我和他开玩笑呢。” 周公回答:“我听说,天子没有玩笑话。天子说话,史官会记载,乐工会吟诵,士人会传扬。” 于是成王就把叔虞封在晋国。周公旦可以说是善于劝说了,一番话让成王更加重视言论,也彰显了爱护弟弟的道义,巩固了王室的根基。

楚庄王即位三年,不处理政事,喜欢隐语。成公贾入宫劝谏,庄王说:“我禁止劝谏,你为什么来劝谏?” 成公贾回答:“我不敢劝谏,希望和大王说隐语。” 庄王说:“那你说个隐语吧。” 成公贾说:“有只鸟停在南方的山上,三年不动不飞不叫,这是什么鸟?” 庄王回应说:“这只鸟停在南方的山上,三年不动,是要安定意志;不飞,是要生长羽翼;不叫,是要观察百姓的准则。这鸟即使不飞,一飞就会冲天;即使不叫,一叫就会惊人。你退下吧,我明白了。” 第二天上朝,庄王提拔了五人,罢免了十人。群臣非常高兴,楚国百姓相互庆贺。所以《诗经》说:“为什么这么久?一定有原因;为什么安居不动?一定有缘由。” 说的就是楚庄王吧!成公贾的隐语,比太宰嚭的劝说高明。太宰嚭的话被夫差听从,吴国变成了废墟;成公贾的隐语被楚王领悟,楚国因此称霸。

齐桓公和管仲谋划讨伐莒国,计谋还没实施,国内就传开了。桓公奇怪地说:“和仲父谋划伐莒,还没行动就被国人知道,这是为什么?” 管仲说:“国内一定有圣人。” 桓公说:“唉!那天服役的人里,有个拿着木杵向上看的,大概是他吧!” 于是下令让那天的役夫再来服役,不准替换。过了一会儿,东郭牙来了。管仲说:“一定是他。” 就让侍从请他上来,分等级站好。管仲说:“是你说要伐莒的吗?” 东郭牙回答:“是。” 管仲说:“我没说伐莒,你为什么说?” 东郭牙说:“我听说君子善于谋划,小人善于揣测。我是私下揣测的。” 管仲说:“我没说伐莒,你凭什么揣测?” 东郭牙说:“我听说君子有三种神色:明显喜乐的,是宴乐的神色;沉静清冷的,是服丧的神色;愤怒充盈、手足挥动的,是用兵的神色。那天我看见您在台上,愤怒充盈、手足挥动,是用兵的神色;您嘴张开没合上,说的是‘莒’字;您举臂指的方向,正对着莒国。我私下想,诸侯中不服的,大概只有莒国吧!所以我说了。” 耳朵听声音,靠的是声响。如今没听到声音,却靠神色和手臂动作察觉,这是东郭牙不用耳朵就 “听到” 了。桓公和管仲虽然善于保密,也藏不住。所以圣人能从无声中听到声音,从无形中考见形迹,詹何、田子方、老聃就是这样的人。

注释

高宗:即殷高宗武丁,商朝君主,在位时 “三年不言,言乃雍”,使商朝复兴。

谅暗(liàng’àn):指天子守丧期间,住在凶庐,不言政事。

珪(guī):古代玉器,用于朝聘、祭祀,象征爵位。

讔(yǐn):隐语、谜语,此处指楚庄王喜欢用隐语试探臣下。

成公贾:楚国大夫,以隐语劝谏楚庄王。

太宰嚭(pǐ):春秋时吴国太宰,夫差宠臣,贪财好利,误国误君,导致吴国灭亡。

莒(jǔ):春秋时诸侯国,在今山东莒县一带,曾与齐为敌。

蹠■(zhí chǔ):“蹠” 通 “跖”,脚掌;“■” 同 “杵”,木杵,指持杵劳作的人(东郭牙)。

艴(fú)然:愤怒的样子。

衰绖(cuī dié):丧服,“衰” 为麻制丧衣,“绖” 为麻制腰带。

詹何、田子方:均为道家人物,詹何善察微知著,田子方为魏文侯师,主张 “无为”。

延伸阅读

《吕氏春秋・重言》:本文节选自《审应览・重言》,核心是 “君主重言,言出必行”,通过历史案例强调 “言为心声,影响国政”。与《周易・系辞》“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 的思想相通,体现先秦对 “言语伦理” 的重视。

隐语劝谏的艺术:成公贾以 “鸟不飞不鸣” 的隐语唤醒楚庄王,与《战国策・齐策》中邹忌 “讽齐王纳谏” 的方式相似,均采用 “类比隐喻” 避免直谏触怒君主。这种 “婉谏” 艺术是中国古代政治沟通的重要方式,可对比直谏(如比干谏纣)与婉谏的效果差异。

“听于无声” 的认知智慧:东郭牙 “观色知谋” 体现 “微表情”“肢体语言” 的解读能力,这与《鬼谷子・反应》“反听之道,乃以静观动” 的察人术一致。而詹何、老聃的 “听无声、视无形”,则将这种智慧上升到道家 “体道” 的层面  通过顺应自然规律预知事物变化,可延伸探讨先秦 “直觉认知” 与 “理性认知” 的互补性。

相关阅读

《尚书・无逸》:记载周公劝诫成王 “无逸于言”,与本文周公 “天子无戏言” 的主张呼应,体现周初对 “君主慎言” 的政治传统的确立。

《史记・楚世家》:详细记载楚庄王 “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的典故,与本文 “所进者五人,所退者十人” 的情节吻合,展现庄王从 “沉湎” 到 “图霸” 的转变,印证 “重言” 对治国的影响。

《韩非子・说林上》:记载 “管仲知东郭牙” 的故事,细节与本文略有不同(如东郭牙通过 “莒离齐近” 推测伐莒),体现不同文献对 “察微” 案例的记载差异,反映战国诸子对 “智慧” 的多元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