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乐
分类:纪·季夏纪 浏览量:
四曰:欲观至乐,必於至治。其治厚者其乐治厚,其治薄者其乐治薄,乱世则慢以乐矣。今窒闭户牖,动天地,一室也。
故成汤之时,有谷生於庭,昏而生,比旦而大拱。其吏请卜其故。汤退卜者曰:“吾闻祥者福之先者也,见祥而为不善,则福不至。妖者祸之先者也,见妖而为善,则祸不至。”於是早朝晏退,问疾吊丧,务镇抚百姓。三日而谷亡。故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圣人所独见,众人焉知其极?
周文王立国八年,岁六月,文王寝疾五日而地动,东西南北不出国郊。百吏皆请曰:“臣闻地之动,为人主也。今王寝疾五日而地动,四面不出周郊,群臣皆恐,曰‘请移之’。”文王曰:“若何其移之也?”对曰: “兴事动众,以增国城,其可以移之乎!”文王曰:“不可。夫天之见妖也,以罚有罪也。我必有罪,故天以此罚我也。今故兴事动众以增国城,是重吾罪也。不可。”文王曰:“昌也请改行重善以移之,其可以免乎!”於是谨其礼秩、皮革,以交诸侯;饬其辞令、币帛、以礼豪士;颁其爵列、等级、田畴,以赏群臣。无几何,疾乃止。文王即位八年而地动,已动之後四十三年,凡文王立国五十一年而终。此文王之所以止殃翦妖也。
宋景公之时,荧惑在心,公惧,召子韦而问焉,曰:“荧惑在心,何也?”子韦曰:“荧惑者,天罚也;心者,宋之分野也。祸当於君。虽然,可移於宰相。”公曰:“宰相,所与治国家也,而移死焉,不祥。”子韦曰:“可移於民。”公曰:“民死,寡人将谁为君乎?宁独死!”子韦曰:“可移於岁。”公曰:“岁害则民饥,民饥必死。为人君而杀其民以自活也,其谁以我为君乎?是寡人之命固尽已,子无复言矣。”子韦还走,北面载拜曰:“臣敢贺君。天之处高而听卑。君有至德之言三,天必三赏君。今夕荧惑其徙三舍,君延年二十一岁。”公曰:“子何以知之?”对曰:“有三善言,必有三赏,荧惑必三徙舍。舍行七星,星一徙当一年,三七二十一,臣故曰‘君延年二十一岁’矣。臣请伏於陛下以伺候之。荧惑不徙,臣请死。”公曰:“可。” 是夕荧惑果徙三舍。
白话文翻译
第四种说法:想要体会极致的音乐,必须在天下大治的时代。国家治理淳厚,其音乐就淳厚;国家治理轻薄,其音乐就浮薄;到了乱世,音乐就会变得轻慢邪僻了。这就如同关闭门窗在室内行动,却能感应天地之气,因为天地与一室的道理是相通的。
商汤在位时,庭院中忽然生长出谷物,黄昏时开始萌芽,到清晨就有合抱粗了。官吏请求占卜原因。商汤辞退占卜者说:“我听说祥瑞是福气的先兆,若见到祥瑞却做不善之事,福气就不会到来;灾异是灾祸的先兆,若见到灾异就行善事,灾祸就不会降临。” 于是他早朝晚退,慰问病人、吊唁死者,尽力安抚百姓。三天后,庭院中的谷物就消失了。所以说,灾祸是福气的倚托,福气是灾祸的隐藏之所。这是圣人独到的见解,普通人怎能知晓其中的究竟呢?
周文王立国第八年,六月时,文王卧病五日,突然发生地震,震动范围在东西南北四方都未超出国都郊外。百官都请求说:“我们听说地震是针对君主的。如今大王卧病五日就发生地震,震动未超出周的郊野,群臣都很恐惧,说‘请把灾祸转移吧’。” 文王问:“怎么转移灾祸呢?” 官员回答:“征发民力、增修城墙,大概可以转移灾祸吧!” 文王说:“不行。上天显现灾异,是为了惩罚有罪之人。我必定有罪,所以上天用地震惩罚我。现在如果征发民力增修城墙,这是加重我的罪过。不能这样做。” 文王又说:“我请求通过改变行为、多行善事来转移灾祸,这样或许可以免除吧!” 于是他谨慎地以礼仪、皮帛与诸侯交往;整饬辞令、准备币帛以礼遇豪杰之士;颁布爵位等级、分封田地来赏赐群臣。没过多久,地震就停止了。文王即位第八年发生地震,地震之后又在位四十三年,总计立国五十一年才去世。这就是文王消除灾祸的方法。
宋景公在位时,火星(荧惑)运行到心宿的位置,景公恐惧,召见子韦询问:“荧惑在心宿,这是什么征兆?” 子韦说:“荧惑代表上天的惩罚,心宿是宋国的分野,灾祸将降临到您身上。不过,灾祸可以转移给宰相。” 景公说:“宰相是辅助我治理国家的人,把死难转移给他,不吉利。” 子韦说:“可以转移给百姓。” 景公说:“百姓死了,我还做谁的君主呢?宁愿独自赴死!” 子韦又说:“可以转移给年成。” 景公说:“年成受损百姓就会饥荒,百姓饥荒必定饿死。做君主的为了保全自己而杀死百姓,谁还会把我当作君主呢?我的命该尽就尽吧,你不要再说了。” 子韦转身退走,面向北行大礼说:“臣冒昧祝贺您!上天虽高高在上,但能听到下界的声音。您有三句彰显至德的言论,上天必定会三次奖赏您。今夜荧惑将移动三舍,您的寿命将延长二十一年。” 景公问:“你怎么知道?” 子韦回答:“有三件善事,必有三次奖赏,荧惑必定移动三舍。每舍对应七星,每星移动对应一年,三七二十一,所以说您延寿二十一年。请让我守候在陛下身旁观察,如果荧惑不移动,我甘愿赴死。” 景公说:“好。” 当晚,荧惑果然移动了三舍。
注释
至乐:指与天下大治相匹配的雅正音乐,与 “乱世慢乐” 相对。
比旦而大拱:比,等到;大拱,合抱,形容谷物生长速度极快,象征灾异现象。
地动:即地震,古代视为上天对君主的警示,与 “天人感应” 思想相关。
荧惑在心:荧惑为火星,心宿为宋国的分野(占星学中与地域对应的星宿),古人认为火星在心宿预示灾祸。
徙三舍:舍为古代星空区域单位,“三舍” 指三个星宿的位置,古人认为星辰移位是上天回应人事的征兆。
皮帛、币帛:均为古代用于外交或祭祀的礼品,皮帛指兽皮和布帛,币帛特指缯帛。
分野:古代占星学将星空划分为十二区域,与地上十二州对应,心宿对应宋国。
延伸阅读
《吕氏春秋・制乐》
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制乐》,该篇通过商汤、文王、宋景公的故事,阐述 “灾异可通过修德消除” 的思想,可对照原文理解先秦 “天人感应” 与 “德政” 的关联。
《尚书・洪范》
儒家经典提出 “庶征:曰雨,曰旸,曰燠,曰寒,曰风”,将自然现象与君主德行对应,与文中 “妖者祸之先者也” 的灾异观一致。
《春秋繁露・五行变救》
汉代董仲舒提出 “五行变救” 理论,如 “木者,春气也,主生”,强调通过调整政事应对灾异,可深化对 “改行重善以移之” 的理解。
《论衡・变虚篇》
王充批判 “荧惑徙舍” 的迷信,提出 “天道自然,灾异无关人事”,可对比文中 “天之处高而听卑” 的天命观,展现古代思想的多元碰撞。
相关阅读
《史记・周本纪》
记载文王 “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与文中 “谨礼秩、饬辞令” 的修德行为相印证,体现周代 “以德配天” 的政治哲学。
《左传・庄公二十五年》
记录 “夜中星陨如雨” 的灾异,鲁国 “鼓,用牲于社” 以禳灾,可对比文中 “问疾吊丧”“改行重善” 的不同应对方式。
《贞观政要・灾祥》
唐太宗 “每见前代祥瑞,颇不为意,盖百姓安乐是朕之祥瑞”,继承 “修德弭灾” 思想,将 “祥瑞” 重新定义为民生安定。
《明夷待访录・原天》
黄宗羲批判 “君权神授”,提出 “天下为主,君为客”,颠覆文中 “天罚於君” 的传统天命观,体现近代民主思想萌芽。
《孔子家语・五仪解》
孔子提出 “存亡祸福,皆己而已,天灾地妖,不能加也”,强调人为努力的重要性,与文中 “见妖而为善,则祸不至” 的实践理性相通。
发表评论(人工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