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曰:听群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何以知其然也?老耽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後。

有金鼓,所以一耳;必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先,惧者不得後,所以一力也。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夫能齐万不同,愚智工拙皆尽力竭能,如出乎一穴者,其唯圣人矣乎!无术之智,不教之能,而恃强速贯习,不足以成也。

白话文翻译

其七:听从众人的议论来治理国家,国家用不了多久就会危险。怎么知道是这样呢?老聃崇尚柔弱,孔子崇尚仁爱,墨翟崇尚廉洁,关尹崇尚清静,子列子崇尚虚寂,陈骈崇尚齐同,阳生崇尚利己,孙膑崇尚权势,王廖崇尚先发制人,儿良崇尚后发制人。

有金鼓(指挥信号),是为了统一听觉;必须统一法令,是为了统一思想;让智者不能用巧,愚者不能显拙,是为了统一众人的行动;让勇者不能抢先,怯懦者不能落后,是为了统一力量。所以统一就安定,分歧就混乱;统一就安稳,分歧就危险。能使众多不同的事物整齐一致,让愚笨、聪明、灵巧、拙钝的人都尽心竭力,如同从一个出口出来一样,大概只有圣人能做到吧!没有方法的智慧,未经教化的能力,却依仗强力、追求速成和习惯,是不足以成就功业的。

注释

老耽:即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主张 “贵柔”“无为”。

墨翟:即墨子,墨家创始人,主张 “兼爱”“非攻”,此处 “贵廉” 指崇尚廉洁、节俭。

关尹:道家人物,关尹子,主张 “贵清”(清静无为),与老子并称。

子列子:即列子,道家代表,主张 “贵虚”(虚静无执)。

陈骈:即田骈,道家人物,主张 “贵齐”(万物齐一,无差别)。

阳生:即杨朱,战国思想家,主张 “贵己”(为我、利己)。

孙膑:战国军事家,孙武后裔,著《孙膑兵法》,主张 “贵势”(重视军事态势)。

王廖、儿良:均为战国军事家,王廖 “贵先”(先发制人),儿良 “贵后”(后发制人)。

金鼓:古代军队指挥工具,击鼓进军,鸣金收兵,喻指统一号令。

一耳、一心、一众、一力:分别指统一听觉、思想、行动、力量。

延伸阅读

《吕氏春秋・不二》:本文节选自《审分览・不二》,“不二” 即 “统一”,主张治国需 “齐万不同”,反对众说纷纭。这与《荀子・解蔽》中 “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 的观点相通,均反映战国末期 “思想统一” 的时代需求(为中央集权铺垫)。

先秦诸子的核心主张:文中列举十位思想家的 “贵”(崇尚),是对先秦诸子思想的高度概括:

道家(老耽、关尹、列子、陈骈)重 “虚静”“齐一”;

儒家(孔子)重 “仁爱”;

墨家(墨翟)重 “廉洁”;

杨朱学派(阳生)重 “利己”;

兵家(孙膑、王廖、儿良)重 “势”“先后”。

这种概括展现了战国思想的多元性,也为 “统一思想” 提供了论证。

“统一” 的治国逻辑:文中以 “金鼓统一听觉”“法令统一思想” 为喻,强调 “一则治,异则乱”,这与法家 “一民之轨,莫如法”(《韩非子・有度》)的主张一致,可对比儒、法、杂家对 “统一” 路径的不同设计(儒家重 “礼”,法家重 “法”,杂家重 “势与术”)。

相关阅读

《庄子・天下》:系统梳理先秦诸子思想,称 “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与本文 “众议治国则危” 的批判视角相似,但庄子主张 “和而不同”,杂家主张 “齐万不同”,体现两者对 “思想多元” 的不同态度。

《韩非子・五蠹》:批判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主张禁绝诸子杂说,与本文 “不二” 思想一脉相承,可分析战国末期 “思想专制” 倾向的形成过程。

《孙子兵法・势篇》:“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与孙膑 “贵势” 呼应,展现兵家对 “势” 的重视,以及 “统一指挥” 在军事中的实践(与本文 “一力” 思想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