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染
分类:纪·仲春纪 浏览量:
四曰:墨子见染素丝者而叹曰:“染於苍则苍,染於黄则黄,所以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而以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舜染於许由、伯阳,禹染於皋陶、伯益,汤染於伊尹、仲虺,武王染於太公望、周公旦。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子,功名蔽天地。举天下之仁义显人,必称此四王者。夏桀染於干辛、岐踵戎,殷纣染於崇侯、恶来,周厉王染於虢公长父、荣夷终,幽王染於虢公鼓、祭公敦。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僇。举天下之不义辱人,必称此四王者。齐桓公染於管仲、鲍叔,晋文公染於咎犯、郄偃,荆庄王染於孙叔敖、沈尹蒸,吴王阖庐染於伍员、文之仪,越王勾践染於范蠡、大夫种。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於後世。范吉射染於张柳朔、王生,中行寅染於黄籍秦、高强,吴王夫差染於王孙雄、太宰嚭,智伯瑶染於智国、张武,中山尚染於魏义、椻长,宋康王染於唐鞅、田不禋。此六君者,所染不当,故国皆残亡,身或死辱,宗庙不血食,绝其後类,君臣离散,民人流亡。举天下之贪暴可羞人,必称此六君者。
凡为君,非为君而因荣也,非为君而因安也,以为行理也。行理生於当染。故古之善为君者,劳於论人而佚於官事,得其经也。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耳目,国愈危,身愈辱,不知要故也。不知要故,则所染不当;所染不当,理奚由至?六君者是已。六君者,非不重其国、爱其身也,所染不当也。存亡故不独是也,帝王亦然。
非独国有染也。孔子学於老聃、孟苏、夔靖叔。鲁惠公使宰让请郊庙之礼於天子,桓王使史角往,惠公止之。其後在於鲁,墨子学焉。此二士者,无爵位以显人,无赏禄以利人。举天下之显荣者,必称此二士也。皆死久矣,从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王公大人从而显之;有爱子弟者,随而学焉,无时乏绝。子贡、子夏、曾子学於孔子,田子方学於子贡,段干木学於子夏,吴起学於曾子;禽滑絭学於墨子,许犯学於禽滑絭,田系学於许犯。孔墨之後学显荣於天下者众矣,不可胜数,皆所染者得当也。
白话文翻译:
第四种说法:墨子看见有人染白丝就叹息道:“丝用青色染料染就变成青色,用黄色染料染就变成黄色,投入的染料不同,丝的颜色也随之改变,投入五种染料就变成五种颜色。” 所以染色这件事不可不谨慎啊!
不仅染丝如此,国家也有 “染色”。舜受到许由、伯阳的熏陶,禹受到皋陶、伯益的影响,商汤受到伊尹、仲虺的辅佐,周武王受到太公望、周公旦的教化。这四位圣王,所受的 “熏陶” 恰当,因此能统一天下,立为天子,功名覆盖天地。列举天下仁义显达之人,必定会称颂这四位圣王。夏桀受到干辛、岐踵戎的坏影响,商纣受到崇侯、恶来的蛊惑,周厉王受到虢公长父、荣夷终的误导,周幽王受到虢公鼓、祭公敦的侵蚀。这四位君王,所受的 “熏陶” 不当,因此国家残破、自身死亡,被天下人羞辱。列举天下不义耻辱之人,必定会提及这四位君王。
齐桓公受到管仲、鲍叔的正确影响,晋文公受到咎犯、郄偃的辅助,楚庄王受到孙叔敖、沈尹蒸的匡正,吴王阖庐受到伍员、文之仪的教导,越王勾践受到范蠡、大夫种的辅佐。这五位君主,所受的 “熏陶” 恰当,因此能称霸诸侯,功名流传后世。范吉射受到张柳朔、王生的不良影响,中行寅受到黄籍秦、高强的误导,吴王夫差受到王孙雄、太宰嚭的蛊惑,智伯瑶受到智国、张武的怂恿,中山尚受到魏义、椻长的影响,宋康王受到唐鞅、田不禋的唆使。这六位君主,所受的 “熏陶” 不当,因此国家都残破灭亡,自身或死或辱,宗庙无人祭祀,后代断绝,君臣离散,百姓流亡。列举天下贪婪暴虐、令人羞耻之人,必定会提到这六位君主。
大凡做君主的,不是为了当君主而享受荣耀,也不是为了当君主而追求安逸,而是为了施行天理正道。施行天理正道源于所受的 “熏陶” 恰当。所以古代善于做君主的人,勤于选拔人才而轻松处理政务,这是因为掌握了治国的根本。不善于做君主的人,劳累身体、耗费精神,忧心忡忡、劳心费神,国家却越来越危险,自身越来越屈辱,这是因为不懂得治国的要领。不懂得要领,所受的 “熏陶” 就不当;所受的 “熏陶” 不当,天理正道又从何而来?上述六位君主就是如此。这六位君主,并非不重视国家、不爱惜自身,而是所受的 “熏陶” 不当啊。国家的存亡不仅仅是君主的事,帝王的兴衰也是如此。
不仅国家有 “染色” 现象。孔子向老聃、孟苏、夔靖叔学习。鲁惠公派宰让向周天子请求郊庙之礼,周桓王派史角前往,鲁惠公把史角留在了鲁国。后来史角的后人在鲁国,墨子向他们学习。老聃、史角这两位士人,没有爵位显耀于世,没有赏禄惠及他人,但列举天下显达荣耀的人,必定会称颂这两位士人。他们去世已久,但追随者更加众多,弟子更加繁盛,遍布天下。王公大人跟着宣扬他们的学说;有爱护子弟的人,跟着让子弟向他们学习,从未间断。子贡、子夏、曾子向孔子学习,田子方向子贡学习,段干木向子夏学习,吴起向曾子学习;禽滑絭向墨子学习,许犯向禽滑絭学习,田系向许犯学习。孔子、墨子的后世弟子在天下显达荣耀的人很多,数不胜数,都是因为所受的 “熏陶” 恰当啊。
注释:
苍:青色。
许由、伯阳:许由是尧时隐士,伯阳说法不一,或指老子(李耳,字伯阳),或为上古贤者。
皋陶(gāo yáo)、伯益:皋陶是舜的司法官,伯益助禹治水,均为上古贤臣。
伊尹、仲虺(huǐ):伊尹是商汤的贤相,仲虺是商汤的左相,辅佐汤灭夏。
干辛、岐踵戎:夏桀的佞臣,具体事迹不详。
崇侯、恶来:崇侯虎是纣王的宠臣,恶来以勇力和谗言事纣,均为奸臣。
虢(guó)公长父、荣夷终:周厉王的宠臣,推行 “专利” 政策,导致国人暴动。
史角:周代史官,精通礼乐,墨子曾向其后人学习。
禽滑絭(qín gǔ rǔ):墨子的著名弟子,墨家学派重要人物。
不血食:指宗庙祭祀断绝,“血食” 因祭祀用牲畜而得名,代指祭祀。
延伸阅读:
《墨子・所染》
本文节选自《墨子・所染》,该篇以 “染丝” 为喻,系统阐述环境对个人和国家的影响,提出 “所染当则治,不当则乱” 的观点,是墨家政治哲学的核心篇章之一。
《吕氏春秋・当染》
继承并发挥墨子 “所染” 思想,补充了孔子、墨子的弟子传承案例,强调 “得贤者昌,失贤者亡”,可对照原文理解战国时期对 “环境影响论” 的深化。
《孔子家语・六本》
记载孔子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 的论述,与墨子 “染丝” 说异曲同工,体现儒家对环境与德行关系的重视。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记录孔子弟子的传承谱系,如子贡、子夏、曾子等,可与文中 “孔墨後学显荣於天下” 相印证,了解先秦学术流派的传播脉络。
相关阅读:
《尚书・说命》
记载商王武丁任命傅说为相的过程,强调 “若金,用汝作砺;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体现君主 “所染当” 需依赖贤臣辅佐,与文中圣王案例呼应。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记录吴公子季札观周乐,评论 “为之歌《郑》,曰:‘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通过音乐判断国家兴衰,可类比 “所染不当” 导致国亡的逻辑。
《韩非子・十过》
列举君主的十种过失,如 “行小忠,则大忠之贼也”,以晋文公、楚庄王等为例,说明 “所染当” 需警惕佞臣,与文中 “六君所染不当” 形成对比。
《贞观政要・择官》
记载唐太宗 “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的用人理念,如重用魏征、房玄龄等,体现 “所染当” 的治国实践,可视为对墨子 “染丝” 说的历史回应。
《明夷待访录・学校》
黄宗羲提出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主张通过学校培养贤才以正 “染”,继承并发展了古代 “环境育人” 的政治哲学。
发表评论(人工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