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曰: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其日甲乙,其帝太皞,其神句芒,其虫鳞,其音角,律中太蔟,其数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户,祭先脾。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候雁北。天子居青阳左个,乘鸾辂,驾苍龙,载青旗,衣青衣,服青玉,食麦与羊,其器疏以达。是月也,以立春。先立春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斋。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於东郊;还,乃赏公卿、诸侯、大夫於朝。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庆赐遂行,无有不当。乃命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忒,无失经纪。以初为常。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参于保介之御间,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籍田。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大夫九推。反,执爵于太寝,三公、九卿、诸侯、大夫皆御,命曰“劳酒。”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繁动。王布农事,命田舍东郊,皆修封疆,审端径术。善相丘陵阪险原隰,土地所宜,五谷所殖,以教道民,以躬亲之。田事既饬,先定准直,农乃不惑。是月也,命乐正入学习舞。乃修祭典,命祀山林川泽,牺牲无用牝,禁止伐木;无覆巢,无杀孩虫、胎夭、飞鸟,无麛无卵;无聚大众,无置城郭,掩骼霾髊。是月也,不可以称兵,称兵必有天殃。兵戎不起,不可以从我始。无变天之道,无绝地之理,无乱人之纪。孟春行夏令,则风雨不时,草木早槁,国乃有恐;行秋令,则民大疫,疾风暴雨数至,藜莠蓬蒿并兴;行冬令,则水潦为败,霜雪大挚,首种不入。

白话文翻译:

第一种说法:孟春正月,太阳运行到营室星宿的位置,黄昏时参星位于南天正中,黎明时尾星位于南天正中。孟春正月对应天干中的甲乙,主宰之帝是太皞,神祇是句芒,对应的动物是鳞虫(鱼类等带鳞生物),对应的乐音是角音,音律与太蔟律管相合,对应的数字是八,味道为酸味,气味为膻味,祭祀对象是门户,祭祀时以脾脏为首要祭品。东风化解冰冻,蛰伏的虫类开始苏醒活动,鱼儿游至冰面下,水獭将捕获的鱼陈列如祭祀,候鸟大雁向北迁徙。天子居住在青阳宫左侧的房间,乘坐装饰华美的鸾车,驾驭青色骏马,车上插着青色旗帜,身穿青色服饰,佩戴青玉配饰,膳食以麦类和羊肉为主,使用的器物形制疏朗通透。

这个月迎来立春。立春前三日,太史官禀告天子:“某日将立春,此时盛德在于木行。” 天子于是进行斋戒。立春当日,天子亲自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前往东郊举行迎春仪式;返回后,在朝堂上赏赐公卿、诸侯、大夫。命令丞相颁布德政与政令,施行奖赏、广施恩惠,惠及天下百姓。赏赐之事均恰当施行,无有不妥。天子又命太史官,遵守典章法则,掌管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确保星宿位置无偏差,不违背天体运行的规律,并将此作为常法。

这个月,天子在吉日向上帝祈求谷物丰收。选择良辰后,天子亲自装载耒耜农具,放置在护卫的车驾之间,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亲耕天子的籍田(象征国家重视农耕的礼仪田)。天子推耕三下,三公推耕五下,卿、诸侯、大夫推耕九下。礼毕返回后,在太寝殿举行宴饮,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均参与,称为 “劳酒”。

这个月,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之气交融,草木纷纷萌发。君王布置农事,命官员在东郊居住,整修田界,审视并修整田间道路。仔细考察丘陵、陡坡、平原、湿地等不同地形,根据土地特性,确定适宜种植的五谷,教导百姓农耕,并亲自示范。农事安排妥当后,先制定耕作的标准,使农民不致困惑。

这个月,命令乐正官进入太学教授舞蹈。修订祭祀典章,下令祭祀山林川泽,祭祀用的牺牲不得使用母兽,禁止砍伐树木;不得捣毁鸟巢,不得捕杀幼虫、怀胎的母兽、雏鸟及鸟卵;不得聚集大批民众,不得修建城郭,需掩埋暴露的尸骨。

这个月,不得发动战争,若发动战争必然招致天灾。即便战事未起,也不可由我方率先发起。不可违背天时之道,不可断绝地利之理,不可扰乱人间纲纪。若孟春施行应夏季的政令,则风雨失常,草木过早枯萎,国家将有忧患;若施行应秋季的政令,百姓将爆发大规模瘟疫,疾风暴雨频繁降临,杂草丛生;若施行应冬季的政令,则水患成灾,霜雪剧烈,最早播种的作物无法生长。

注释:

孟春:春季首月(农历正月),“孟” 表示四季中每季的第一个月。

营室、参、尾:均为星宿名,分别属北方玄武、西方白虎、东方苍龙七宿,古人通过观测星宿位置确定季节。

太皞(hào):即伏羲氏,上古五帝之一,五行中属木德,对应春季。

句芒:传说中掌管草木生长的木神,辅佐太皞。

虫鳞:古代将动物分为鳞、羽、毛、介、倮(裸)五虫,鳞虫指鱼类、蛇类等带鳞甲的生物。

角音、太蔟(cù):角为五音(宫商角徵羽)之一,对应东方;太蔟为十二律之一,律管长度与音高对应,象征春季万物簇生。

数八:五行中木对应数字 “八”(天三生木,地八成之)。

帝籍田:天子象征性耕种的田地,始于周,历代沿为典礼,旨在彰显重农之意。

乐正:古代掌管音乐教育的官员,隶属春官。

牺牲无用牝:祭祀用的牲畜需用雄性,因牝兽象征生育,避免伤及生机。

麛(mí):幼兽,此处泛指一切幼小动物。

骼、髊(xī):分别指裸露的尸骨和肉未腐尽的骸骨,掩埋尸骨体现仁政。

称兵:举兵、发动战争,古人认为春季属木,主生,不宜杀戮。

延伸阅读:

《礼记・月令》

儒家经典《礼记》中的重要篇章,详细记载了每月的天象、物候、祭祀礼仪、农事政令及禁忌,是研究古代时令文化与政治哲学的核心文献。文中 “孟春之月” 的记载即出自《月令》,可对照原文深入理解古代 “天人合一” 的施政理念。

《吕氏春秋・孟春纪》

战国吕不韦主持编撰的杂家著作,首篇《孟春纪》与《礼记・月令》内容高度相似,体现了先秦时期对季节政令的系统性总结,可对比阅读以了解不同学派的阐释差异。

《淮南子・时则训》

西汉淮南王刘安编著,继承并发展了先秦时令思想,将天文、历法与治国之道结合,文中 “孟春” 部分详细描述了天子迎春、劝农等礼仪,可深化对汉代礼制的理解。

《汉书・礼乐志》

记载汉代礼乐制度的文献,涉及祭祀、乐舞等内容,可与文中 “命乐正入学习舞”“修祭典” 等礼仪活动相印证,了解古代乐教与祭祀的政治功能。

相关阅读:

《尚书・尧典》

记载尧帝制定历法、敬授民时的事迹,如 “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体现了上古时期对天文历法与农业生产的重视,是中国古代时令文化的源头之一。

《周礼・地官司徒》

周代职官制度文献,其中 “大司徒”“稻人” 等官职负责土地规划与农事管理,可与文中 “修封疆,审端径术”“相丘陵阪险原隰” 等内容对照,了解古代农官的职能。

《春秋繁露・四时之副》

西汉董仲舒著,阐述 “天人感应” 思想,强调四季政令需与天道相应,如 “春者,天之所以生也;仁者,君之所以爱也”,可帮助理解文中 “孟春行夏令” 等灾异说的哲学基础。

《齐民要术・序》

北魏贾思勰著,中国现存最早农书,序言中引用《月令》等文献强调 “顺天时,量地利” 的重要性,可与文中 “土地所宜,五谷所殖” 的农耕理念相互补充。

《礼记・王制》

记载古代国家制度与礼仪,如 “祭天地之牛,角茧栗;宗庙之牛,角握;宾客之牛,角尺”,可与文中 “牺牲无用牝” 的祭祀规范相参照,了解古代牺牲的等级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