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廉
分类:纪·季冬纪 浏览量:
四曰: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坚与赤,性之有也。性也者,所受於天也,非择取而为之也。豪士之自好者,其不可漫以污也,亦犹此也。
昔周之将兴也,有士二人,处於孤竹,曰伯夷、叔齐。二人相谓曰:“吾闻西方有偏伯焉,似将有道者,今吾奚为处乎此哉?”二子西行如周,至於岐阳,则文王已殁矣。武王即位,观周德,则王使叔旦就胶鬲於次四内,而与之盟曰: “加富三等,就官一列。”为三书,同辞,血之以牲,埋一於四内,皆以一归。又使保召公就微子开於共头之下,而与之盟曰:“世为长侯,守殷常祀,相奉桑林,宜私孟诸。”为三书,同辞,血之以牲,埋一於共头之下,皆以一归。伯夷、叔齐闻之,相视而笑曰:“嘻!异乎哉!此非吾所谓道也。昔者神农氏之有天下也,时祀尽敬而不祈福也;其於人也,忠信尽治而无求焉;乐正与为正,乐治与为治;不以人之坏自成也,不以人之庳自高也。今周见殷之僻乱也,而遽为之正与治,上谋而行货,阻丘而保威也。割牲而盟以为信,因四内与共头以明行,扬梦以说众,杀伐以要利,以此绍殷,是以乱易暴也。吾闻古之士,遭乎治世,不避其任;遭乎乱世,不为苟在。今天下暗,周德衰矣。与其并乎周以漫吾身也,不若避之以洁吾行。”二子北行,至首阳之下而饿焉。
人之情,莫不有重,莫不有轻。有所重则欲全之,有所轻则以养所重。伯夷、叔齐,此二士者,皆出身弃生以立其意,轻重先定也。
白话文翻译
第四种说法:石头可以被击碎,但无法改变它的坚硬;丹砂可以被研磨,但无法改变它的赤红。坚硬与赤红,是它们的本性。本性是从天所受,并非后天选择造就。崇尚高洁的豪士,其不可被玷污的品格,也如同石坚丹赤一般。
从前周朝将要兴起时,有两位士人住在孤竹国,名叫伯夷、叔齐。二人相商说:“听说西方有位诸侯,似乎是有道之人,我们为何还留在此地?” 于是向西前往周地,到岐阳时,文王已去世。武王即位后展示周德,派叔旦到次四内与胶鬲会盟,约定:“加三级俸禄,授一等官职。” 写了三份盟书,文辞相同,用牲畜血祭,一份埋在次四内,其余各持一份。又派保召公到共头山下与微子开盟誓:“世代为诸侯之长,主持殷朝常祀,奉守桑林祭祀,私享孟诸之利。” 同样三份盟书,血祭后一份埋于共头山下,各持一份。伯夷、叔齐听闻后相视而笑说:“呵!这和我们追求的道不同啊!从前神农氏拥有天下时,按时祭祀尽敬而不祈福;对待百姓,忠信治理而无所求;百姓乐于公正则行公正,乐于安定则行安定;不借他人衰败成就自己,不借他人卑下抬高自己。如今周见殷朝僻乱,就急于去纠正治理,用上谋略、施行贿赂,依凭山丘巩固威势。割牲盟誓以示诚信,借次四内与共头山明示行为,宣扬梦兆取悦众人,靠杀伐谋取利益,用这种方式继承殷朝,是用混乱取代暴虐。我们听说古代士人,遇治世不逃避责任,遇乱世不苟且偷生。如今天下昏暗,周德已衰,与其附和周而玷污自身,不如避世以洁身自好。” 二人向北走到首阳山下,最终饿死。
人之常情,必有看重与看轻之物。有看重的就想保全,有看轻的就用来滋养看重的。伯夷、叔齐二位士人,都舍弃生命来树立志向,因为他们早已确定了轻重取舍。
注释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以石坚丹赤喻士人的品格不可改变,“夺” 指改变、剥夺。
孤竹:商周时诸侯国,在今河北卢龙一带,伯夷、叔齐为孤竹君之子。
偏伯:“偏” 通 “方”,指西方诸侯,此处指周文王。
叔旦:即周公旦,武王之弟,周朝辅政大臣。
胶鬲:商末贤人,后辅佐周武王,“次四内” 为地名,具体不详。
血之以牲:古代盟誓时杀牲取血涂于盟书,称 “歃血”,为诚信象征。
微子开:商纣王庶兄,周灭商后受封于宋,“共头” 为山名,在今河南辉县。
桑林:殷朝祭祀圣地,“孟诸” 为古泽名,在今河南商丘,此指封地利益。
庳(bēi):低下,“以人之庳自高” 指借他人卑下抬高自己。
扬梦以说众:宣扬伐纣梦兆(如武王梦天帝赐命)来取悦众人。
首阳:山名,在今山西永济,相传伯夷、叔齐饿死于此。
延伸阅读
《吕氏春秋・诚廉》
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诚廉》,该篇以伯夷、叔齐为例,阐述 “士当守诚廉,不污其行” 的价值观,可对照原文理解战国时期对高洁品格的推崇。
《史记・伯夷列传》
司马迁详细记载伯夷、叔齐 “不食周粟” 的事迹,提出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的质疑,与文中 “以乱易暴” 的批判形成历史呼应。
《论语・述而》
孔子称 “伯夷、叔齐,古之贤人也,求仁而得仁”,将其行为归为 “求仁”,体现儒家对义利观的诠释。
《庄子・秋水》
庄子谓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以道家视角批判其求名之心,与文中 “弃生立其意” 的评价形成思想交锋。
相关阅读
《韩昌黎集・伯夷颂》
韩愈称颂伯夷 “信道笃而自知明”,将其视为 “独立万物之表” 的精神标杆,展现唐代士大夫对孤竹二子的追慕。
《宋论・武帝》
王夫之批判伯夷、叔齐 “饿死首阳,而心已苦矣”,认为其坚守不合时宜,体现明清之际对传统义利观的反思。
《管锥编・史记会注考证》
钱钟书指出伯夷、叔齐故事中的 “历史叙事与道德诠释的张力”,分析史料与寓言的融合特征。
《余英时文集・士与中国文化》
现代学者探讨伯夷、叔齐作为 “文化托命之人” 的象征意义,关联春秋战国士阶层的精神觉醒。
《采薇图》(李唐)
宋代画家李唐以伯夷、叔齐采薇为题材,通过绘画演绎 “不食周粟” 的典故,展现文人画中的气节主题。
发表评论(人工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