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因
分类:览·慎大览 浏览量:
七曰:三代所宝莫如因,因则无敌。禹通三江五湖,决伊阙,沟回陆,注之东海,因水之力也。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国,而尧授之禅位,因人之心也。汤、武以千乘制夏、商,因民之欲也。如秦者立而至,有车也;适越者坐而至,有舟也。秦、越,远涂也,竫立安坐而至者,因其械也。
武王使人候殷,反报岐周曰:“殷其乱矣!”武王曰:“其乱焉至?”对曰:“谗慝胜良。”武王曰:“尚未也。”又复往,反报曰:“其乱加矣!”武王曰:“焉至?”对曰: “贤者出走矣。”武王曰:“尚末也。”又往,反报曰:“其乱甚矣!”武王曰: “焉至?”对曰:“百姓不敢诽怨矣。”武王曰:“嘻!”遽告太公,太公对曰: “谗慝胜良,命曰戮;贤者出走,命曰崩;百姓不敢诽怨,命曰刑胜。其乱至矣,不可以驾矣。”故选车三百,虎贲三千,朝要甲子之期,而纣为禽。则武王固知其无与为敌也。因其所用,何敌之有矣!
武王至鲔水,殷使胶鬲候周师,武王见之。胶鬲曰:“西伯将何之?无欺我也!”武王曰:“不子欺,将之殷也。”胶鬲曰:“曷至?”武王曰:“将以甲子至殷郊,子以是报矣!”胶鬲行。天雨,日夜不休,武王疾行不辍。军师皆谏曰:“卒病,请休之。”武王曰:“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鬲不信也。胶鬲不信也,其主必杀之。吾疾行,以救胶鬲之死也。”武王果以甲子至殷郊,殷已先陈矣。至殷,因战,大克之。此武王之义也。人为人之所欲,己为人之所恶,先陈何益?适令武王不耕而获。
武王入殷,闻殷有长者,武王往见之,而问殷之所以亡。殷长者对曰:“王欲知之,则请以日中为期。”武王与周公旦明日早要期,则弗得也。武王怪之,周公曰:“吾已知之矣。此君子也。取不能其主,有以其恶告王,不忍为也。若夫期而不当,言而不信,此殷之所以亡也,已以此告王矣。”
夫审天者,察列星而知四时,因也;推历者,视月行而知晦朔,因也;禹之裸国,裸入衣出,因也;墨子见荆王,锦衣吹笙,因也;孔子道弥子瑕见厘夫人,因也;汤、武遭乱世,临苦民,扬其义,成其功,因也。故因则功,专则拙。因者无敌,国虽大,民虽众,何益?
白话文翻译
第七种说法:夏商周三代最可贵的治国之道莫过于 “因势利导”,顺应时势则无敌于天下。大禹疏通三江五湖,开凿伊阙山,挖通阻塞的陆地,将洪水引入东海,是借助了水的力量;舜第一次迁徙形成村落,第二次迁徙形成城邑,第三次迁徙形成国家,最终尧禅让帝位给他,是顺应了人心;商汤、周武王凭千乘小国制服夏、商,是顺应了民众的欲望。去秦国的人站立即可到达,因为有车;去越国的人安坐就能抵达,因为有船。秦与越路途遥远,平静安坐就能到达,是借助了交通工具。
武王派人侦察殷商国情,使者返回岐周报告:“殷商乱了!” 武王问:“乱到什么程度?” 回答:“谗佞之臣胜过忠良。” 武王说:“还没到时候。” 又派使者前往,返回报告:“乱局加剧了!” 武王问:“到何种地步?” 回答:“贤能之人纷纷出逃。” 武王说:“还没到时候。” 再派使者去,返回报告:“乱得更厉害了!” 武王问:“怎样了?” 回答:“百姓不敢再非议抱怨了。” 武王惊呼,立即告诉太公。太公说:“谗佞胜过忠良,叫做‘残害’;贤能出逃,叫做‘崩溃’;百姓不敢非议,叫做‘刑罚肆虐’。殷商已乱到极点,时机到了!” 于是武王选三百辆战车、三千虎贲勇士,约定甲子日攻殷,纣王最终被擒。武王早已知道殷商无人能抵抗,顺应时势行动,哪有敌人可言!
武王进军至鲔水,殷商派胶鬲侦察周军,武王接见他。胶鬲问:“西伯要去哪里?别骗我!” 武王说:“不骗你,去殷商。” 胶鬲问:“何时到达?” 武王说:“甲子日到殷都郊外,你以此回报!” 胶鬲走后,天降大雨日夜不停,武王却加速行军。将士们劝谏:“士兵疲惫,请休息。” 武王说:“我已让胶鬲以甲子之期回报纣王,若甲子不到,胶鬲就会失信,纣王必杀他。我加速是为救胶鬲!” 武王果然在甲子日抵达殷郊,殷商已列阵等待。周军趁势作战,大获全胜。这是武王的道义。纣王做百姓想要的事(指暴虐),武王做百姓厌恶的事(指吊民伐罪),即便殷商先列阵又有何用?反而让武王不劳而获。
武王进入殷都,听说有位长者,便去询问殷商灭亡的原因。长者说:“王若想知道,请以正午为约期。” 武王与周公旦次日清晨赴约,却不见长者。武王疑惑,周公说:“我明白了。他是君子,既不能背叛君主,又想以殷商恶行告知王,所以不忍直言。约期而不到,言而无信,这正是殷商灭亡的原因,他已用行动告诉王了。”
观测天象的人,通过星辰运行知晓四季变化,是因势利导;推算历法的人,通过月相变化知晓晦朔之日,是因势利导;大禹到裸国,入乡随俗赤裸身体,离开时穿衣服,是因势利导;墨子见楚王时穿锦衣、吹笙,是因势利导;孔子通过弥子瑕见卫灵公夫人南子,是因势利导;汤武身处乱世,面对苦难百姓,弘扬道义成就功业,是因势利导。所以顺应时势则成功,独断专行则笨拙。顺应时势者无敌,国家再大、民众再多,又有何用?
注释
三江五湖:泛指长江中下游水系,“三江” 说法不一,或指长江、黄河、淮河;“五湖” 指太湖流域湖泊。
决伊阙:开凿伊阙山(今河南洛阳龙门),疏导伊水。
沟回陆:挖通积水的陆地,“回陆” 指水洼之地。
候殷:侦察殷商国情,“候” 指侦察、探听。
谗慝(tè)胜良:谗佞奸邪之臣压倒忠良,“慝” 指邪恶。
胶鬲(gé):殷商贤臣,后归周,此处为纣王派往侦察周军的使者。
虎贲(bēn):周王的精锐武士,“贲” 指勇猛。
厘夫人:即卫灵公夫人南子,“厘” 为谥号,文中 “弥子瑕” 是她的宠臣。
延伸阅读
《吕氏春秋・贵因》
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贵因》,以 “因势利导为治国根本” 为核心,通过大禹治水、武王伐纣等案例,阐述 “顺应自然与人心” 的哲学,可对照原文理解战国时期 “贵因” 思想的政治实践。
《周易・系辞上》
提出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强调顺应规律,与文中 “因则无敌” 的思想相呼应,体现先秦哲学对 “天人关系” 的认知。
《商君书・更法》
商鞅主张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与文中 “因时变法” 的逻辑相通,展现法家对 “顺应时代” 的实践态度。
《淮南子・原道训》
阐述 “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将 “因” 提升为道家治国的核心原则,与文中 “因水之力”“因人之心” 的论述形成思想呼应。
相关阅读
《史记・周本纪》
详细记载武王伐纣的 “牧野之战” 与 “甲子灭殷” 的过程,与文中 “朝要甲子之期” 的细节相互印证,展现西周代商的历史转折。
《资治通鉴・周纪一》
司马光评价 “存亡在德不在险”,与文中 “殷之所以亡” 的道德反思相通,强调德行对政权稳固的决定性作用。
《菜根谭・概论》
“处世让一步为高,待人宽一分是福” 的处世哲学,可与文中 “因则功,专则拙” 的政治智慧对照,展现传统思想中 “顺势而为” 的普世价值。
《君主论》(马基雅维利)
对 “机遇与能力” 关系的分析,如 “命运是女人,要征服她就必须冲击她”,与文中 “因时举事” 的谋略观形成跨文明对话,体现人类对 “时机” 的共同重视。
《吕氏春秋通诠・贵因》
考据学家对 “禹通三江五湖” 的地理考证,指出其与《尚书・禹贡》的关联;对 “胶鬲候周师” 的史实溯源,说明胶鬲在商周之际的政治角色,展现战国时期 “因势利导” 思想的历史渊源与实践案例。
发表评论(人工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