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曰:衣人以其寒也,食人以其饥也。饥寒,人之大害也;救之,义也。人之困穷,甚如饥寒,故贤主必怜人之困也,必哀人之穷也。如此则名号显矣,国士得矣。

昔者,秦缪公乘马而车为败,右服失而野人取之。缪公自往求之,见野人方将食之于岐山之阳。缪公叹曰:“食骏马之肉而不还饮酒,余恐其伤女也!”于是遍饮而去。处一年,为韩原之战。晋人已环缪公之车矣,晋梁由靡已扣缪公之左骖矣,晋惠公之右路石奋杸而击缪公之甲,中之者已六札矣。野人之尝食马肉于岐山之阳者三百有余人,毕力为缪公疾斗于车下,遂大克晋,反获惠公以归。此《诗》之所谓“君君子则正,以行其德;君贱人则宽,以尽其力”者也[三]。人主其胡可以无务行德爱人乎[四]?行德爱人[五],则民亲其上;民亲其上,则皆乐为其君死矣。

赵简子有两白骡而甚爱之。阳城胥渠处广门之官,夜款门而谒曰:“主君之臣胥渠有疾,医教之曰:‘得白骡之肝,病则止;不得则死。'”谒者入通。董安于御于侧,愠曰:“嘻!胥渠也。期吾君骡,请即刑焉。”简子曰:“夫杀人以活畜,不亦不仁乎?杀畜以活人,不亦仁乎?”于是召庖人杀白骡,取肝以与阳城胥渠。处无几何,赵兴兵而攻翟。广门之官,左七百人,右七百人,皆先登而获甲首。人主其胡可以不好士?

凡敌人之来也,以求利也。今来而得死,且以走为利。敌皆以走为利,则刃无与接。故敌得生于我,则我得死于敌;敌得死于我,则我得生于敌。夫得生于敌,与敌得生于我,岂可不察哉?此兵之精者也。存亡死生决于知此而已矣。

白话文翻译

第五种说法:给人衣服穿是因为他寒冷,给人食物吃是因为他饥饿。饥饿寒冷是人的大害,救济他们就是道义。人的困窘贫穷比饥饿寒冷更严重,所以贤明的君主必定怜悯人们的困窘,必定同情人们的贫穷。这样君主的名号就会显赫,也能得到国士的拥戴。

从前,秦穆公驾车出行时车子坏了,右边的骖马跑失,被山野之人捕获。穆公亲自去寻找,看见山野之人正在岐山的南面准备分食这匹马。穆公叹息道:“吃了骏马的肉却不马上喝酒,我担心这会伤害你们的身体!” 于是给他们一一斟酒,然后才离开。过了一年,发生了韩原之战。晋军已经包围了穆公的战车,晋将梁由靡已抓住穆公左边的骖马,晋惠公的车右路石举起长杸击打穆公的铠甲,已经击穿了六层甲叶。而当年在岐山南面分食马肉的三百多个山野之人,此时在车下为穆公奋力死战,最终大败晋军,反而俘获晋惠公班师。这就是《诗经》所说的 “对待君子要公正,以施行仁德;对待平民要宽厚,以让他们尽力”。君主怎么可以不致力于施行仁德、爱护百姓呢?施行仁德、爱护百姓,百姓就会亲近君主;百姓亲近君主,就都乐于为君主效死。

赵简子有两匹白骡,非常喜爱它们。阳城胥渠是守广门的小官,夜晚敲门谒见说:“您的臣子胥渠生病了,医生嘱咐说:‘得到白骡的肝,病就能好;得不到就会死。’” 谒者进去通报。董安于正在旁边侍奉,生气地说:“哼!胥渠竟敢打君主白骡的主意,请立刻处罚他!” 简子说:“怎么能杀人来保全牲畜呢?这不是不仁吗?杀牲畜来救人性命,不是仁吗?” 于是召来厨师杀了白骡,取出肝给了阳城胥渠。没过多久,赵国出兵攻打翟国,广门的守兵,左队七百人,右队七百人,都争先登城,斩获敌军甲士首级。君主怎么可以不礼贤下士呢?

大凡敌人来进攻,是为了追求利益。如果敌人来犯却面临死亡,就会把逃跑当作有利的事。敌人都以逃跑为有利,就不会与我军兵刃相接。所以,敌人从我这里获得生路,我就会被敌人杀死;敌人被我杀死,我就能从敌人那里获得生路。是让敌人从我这里求生,还是我从敌人那里求生,怎么能不仔细审察呢?这是用兵的精妙所在,国家的存亡、将士的死生,就取决于对这个道理的理解。

注释

右服:古代一车四马,中间两匹叫 “服”,右边的称 “右服”,两侧的称 “骖”。

野人:指居于山野的平民,非贵族身份的人。

还饮酒:“还” 通 “旋”,立刻、随即。

六札:札指铠甲的叶片,“六札” 形容甲叶被击穿多层,极言伤势危急。

款门:叩门,“款” 为敲击之意。

期吾君骡:“期” 指图谋、打主意,此处指索要白骡。

甲首:披甲士兵的首级,古代以斩获甲首数计军功。

兵之精者:指用兵的精妙要诀,核心在于审察敌我生死利害的转化。

延伸阅读

《吕氏春秋・爱士》

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爱士》,该篇通过秦穆公食马、赵简子杀骡的故事,阐述 “行德爱人则民乐为死” 的治国理念,可对照原文理解战国时期 “仁德为兵本” 的思想渊源。

《诗经・大雅・假乐》

文中引用的 “君君子则正,以行其德” 出自《诗经・假乐》,原诗赞美周王德行,与文中 “行德爱人” 的政治伦理形成互文。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提出 “仁者无敌”,强调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与文中 “行德爱人则民亲其上” 的民本思想一致,可相互印证儒家德政观。

《韩非子・难一》

韩非子以 “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 质疑德政万能论,可对比文中对仁德绝对价值的推崇,展现诸子思想的差异。

相关阅读

《史记・秦本纪》

记载秦穆公 “赐酒野人” 的典故,与本文内容基本一致,可对照史料理解历史叙事与思想阐释的关系。

《说苑・复恩》

收录 “秦穆公亡马”“赵简子杀骡” 等报恩故事,强调 “施德者必获其报”,与文中 “民皆乐为其君死” 的因果逻辑相通。

《贞观政要・仁恻》

唐太宗谓 “君依于国,国依于民”,下令 “去奢省费,轻徭薄赋”,实践了文中 “怜人之困,哀人之穷” 的仁政思想。

《明夷待访录・原君》

黄宗羲批判 “君主以天下为私”,提出 “天下为主,君为客”,颠覆了文中 “民亲其上” 的传统君臣观,体现思想的历史演进。

《盐铁论・褒贤》

汉代贤良文学主张 “明王爱其民,故刑罚不繁”,反对穷兵黩武,与文中 “救饥寒为义” 的德政主张形成跨时代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