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曰:非辞无以相期,从辞则乱。乱辞之中又有辞焉,心之谓也。言不欺心,则近之矣。凡言者以谕心也。言心相离,而上无以参之,则下多所言非所行也,所行非所言也。言行相诡,不祥莫大焉。

空雒之遇,秦、赵相与约,约曰:“自今以来,秦之所欲为,赵助之;赵之所欲为,秦助之。”居无几何,秦兴兵攻魏,赵欲救之。秦王不说,使人让赵王曰:“约曰:‘秦之所欲为,赵助之;赵之所欲为,秦助之。’今秦欲攻魏,而赵因欲救之,此非约也。”赵王以告平原君,平原君以告公孙龙,公孙龙曰:“亦可以发使而让秦王曰:‘赵欲救之,今秦王独不助赵,此非约也。’”

孔穿、公孙龙相与论於平原君所,深而辩,至於藏三牙,公孙龙言藏之三牙深辩。孔穿不应,少选,辞而出。明日,孔穿朝,平原君谓孔穿曰:“昔者公孙龙之言甚辩。”孔穿曰:“然。几能令藏三牙矣。虽然难。愿得有问於君:谓藏三牙甚难而实非也,谓藏两牙甚易而实是也。不知君将从易而是者乎,将从难而非者乎?”平原君不应。明日,谓公孙龙曰:“公无与孔穿辩。”

荆柱国庄伯令其父视曰,日“在天”;视其奚如,曰“正圆”;视其时,日“当今”。令谒者驾,曰“无马”。令涓人取冠,“进上”。问马齿,圉人曰 “齿十二与牙三十”。人有任臣不亡者,臣亡,庄白决之,任者无罪。

宋有澄子者,亡缁衣。求之涂,见妇人衣缁衣,援而弗舍,欲取其衣,曰:“今者我亡缁衣。”妇人曰:“公虽亡缁衣,此实吾所自为也。”澄子曰:“子不如速与我衣。昔吾所亡者,纺缁也;今子之衣,禅缁也。以禅缁当纺缁,子岂不得哉?”

宋王谓其相唐鞅曰:“寡人所杀戮者众矣,而群臣愈不畏,其故何也?”唐鞅对曰: “王之所罪,尽不善者也。罪不善,善者故为不畏。王欲群臣之畏也,不若无辨其善与不善而时罪之,若此则群臣畏矣。”居无几何,宋君杀唐鞅。唐鞅之对也,不若无对。

惠子为魏惠王为法。为法已成,以示诸民人,民人皆善之。献之惠王,惠王善之,以示翟翦,翟翦曰:“善也。”惠王曰:“可行邪?”翟翦曰:“不可。”惠王曰:“善而不可行,何故?”翟翦对曰:“今举大木者,前乎舆謣,後亦应之,此其於举大木者善矣。岂无郑、卫之音哉?然不若此其宜也。夫国亦木之大者也。”

白话文翻译

其五:没有言辞就无法相互交往,但只听从言辞就会混乱。混乱的言辞中也有表达心意的,那就是内心的想法。言辞不欺骗内心,就接近正确了。凡是言辞,都是用来表达内心的。言辞和内心背离,君主又没有办法考察,臣下就会多说而不做,或者做的和说的不一样。言行不一致,没有比这更不吉祥的了。

在空雒会盟时,秦国和赵国相互约定:“从今以后,秦国想做的事,赵国要帮助;赵国想做的事,秦国要帮助。” 没过多久,秦国出兵攻打魏国,赵国想援救魏国。秦王不高兴,派人责备赵王说:“约定说‘秦国想做的事,赵国要帮助;赵国想做的事,秦国要帮助’。如今秦国想攻打魏国,赵国却想援救它,这不符合约定。” 赵王把这事告诉平原君,平原君又告诉公孙龙。公孙龙说:“也可以派使者责备秦王说:‘赵国想援救魏国,如今秦王却不帮助赵国,这不符合约定。’”

孔穿和公孙龙在平原君那里辩论,谈得很深奥,争论到 “藏有三颗牙” 的问题,公孙龙论证 “藏三牙” 十分雄辩。孔穿不回应,过了一会儿,告辞离去。第二天,孔穿来朝见,平原君对他说:“昨天公孙龙的话很有辩才。” 孔穿说:“是的。他几乎能让‘藏三牙’的说法成立了。但这很难。希望问您一个问题:说‘藏三牙’很难,实际却不对;说‘藏两牙’很容易,实际却正确。不知您会依从容易且正确的,还是依从困难且错误的?” 平原君不回应。第二天,平原君对公孙龙说:“您不要和孔穿辩论了。”

楚国柱国庄伯命令父亲去看太阳,父亲说 “太阳在天上”;又让看太阳怎么样,父亲说 “正圆”;让看时间,父亲说 “就是现在”。庄伯命令谒者驾车,谒者说 “没有马”。命令涓人取帽子,涓人说 “已经送上了”。问马的年龄,圉人说 “牙齿十二颗,牙三十颗”。有人担保一个臣子不会逃跑,后来臣子逃跑了,庄伯判决担保的人无罪。

宋国有个叫澄子的人,丢了黑色的衣服,在路上寻找,看见一个妇人穿着黑色衣服,就拉住不放,想夺她的衣服,说:“我今天丢了黑色衣服。” 妇人说:“您虽然丢了黑衣服,这实在是我自己做的。” 澄子说:“你不如快点把衣服给我。我以前丢的是双层黑衣服,现在你的是单层黑衣服。用单层黑衣服抵双层黑衣服,你难道不占便宜吗?”

宋王对相国唐鞅说:“我杀的人够多了,可群臣越来越不畏惧,这是什么原因?” 唐鞅回答:“大王所惩罚的,都是不好的人。惩罚不好的人,好人自然不畏惧。大王想让群臣畏惧,不如不分好坏随时惩罚他们,这样群臣就会畏惧了。” 没过多久,宋王杀了唐鞅。唐鞅的回答,不如不回答。

惠子为魏惠王制定法令,法令制定完成后,拿给百姓看,百姓都认为好;献给惠王,惠王也认为好,又拿给翟翦看,翟翦说:“好。” 惠王说:“可以施行吗?” 翟翦说:“不可以。” 惠王说:“好却不能施行,为什么?” 翟翦回答:“如今抬大木头的人,前面的人喊号子,后面的人跟着应和,这对抬木头来说是好的。难道没有郑国、卫国的乐曲吗?但不如号子合适。国家就像大木头一样,需要适合的方法。”

注释

相期:相互交往、沟通。

空雒之遇:“空雒” 为古地名,秦、赵在此会盟订立盟约,体现战国时期 “以辞为约” 的外交特点。

藏三牙:“藏” 通 “臧”,指羊;“藏三牙” 即 “羊有三颗牙”,是公孙龙的诡辩命题(实际羊有两颗牙),与 “白马非马” 同类,混淆名实。

柱国:楚国官名,相当于相国。

谒者、涓人、圉人:均为古代官职,谒者负责传达,涓人负责宫中杂务,圉人负责养马。

马齿:马的年龄,古人通过牙齿判断马龄,“齿” 指幼齿,“牙” 指恒齿,此处圉人故意混淆 “齿” 与 “牙”,答非所问。

纺缁、禅缁:“纺缁” 指双层黑衣服,“禅缁” 指单层黑衣服,澄子混淆两者,强词夺理。

唐鞅:宋国相国,以 “滥杀立威” 献策,最终自食其果,体现 “诡辩误国”。

惠子:即惠施,名家代表,与庄子并称,善辩,曾为魏惠王制法。

翟翦:魏国大夫,主张法令需 “合时宜”,反对脱离实际的 “善法”。

延伸阅读

《吕氏春秋・淫辞》:本文节选自《审应览・淫辞》,“淫辞” 即 “浮夸不实、背离心意的言辞”,核心批判 “诡辩乱政”,主张 “言行一致”。这与《荀子・正名》“淫辞起,名实乱” 的观点一致,反映战国时期对 “名实混乱” 的治理需求  为 “法治” 确立 “名实相当” 的基础。

名家诡辩的双重性:公孙龙 “藏三牙”“白马非马” 等命题,表面是混淆概念,实则探索 “名(概念)与实(实物)的关系”,具有逻辑思辨价值;但将其用于政治辩论(如秦赵盟约之争),则会导致 “辞胜而理亏”。可对比古希腊芝诺 “飞矢不动” 等悖论,理解东西方古代 “诡辩” 的异同(均为逻辑训练,却被不同语境赋予不同意义)。

“善法” 与 “可行” 的辩证:惠子之法 “民人皆善之” 却 “不可行”,翟翦以 “举大木用号子而非郑卫之音” 为喻,说明 “治国需合时宜,而非徒具形式”。这与《商君书・更法》“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的实用主义思想相通,强调法令的 “可行性” 优先于 “形式完美”。

相关阅读

《公孙龙子・白马论》:系统阐述 “白马非马” 的诡辩逻辑,与本文 “藏三牙” 同理,均通过割裂 “共名” 与 “别名”(如 “马” 与 “白马”)制造辩论优势,可深入理解名家 “离坚白” 思想的核心。

《史记・魏世家》:记载魏惠王时期 “惠施为相”,主张 “合纵抗秦”,与本文 “惠子制法” 的记载互补,展现惠子在政治与学术上的双重角色。

《韩非子・内储说上》:“宋王谓唐鞅曰:‘寡人所杀戮者众矣,而群臣愈不畏,其故何也?’唐鞅对曰:‘王之所罪,尽不善者也……’居无几何,宋君杀唐鞅。” 与本文情节完全一致,体现法家对 “滥刑无度” 的批判(唐鞅之死印证 “术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