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时
分类:览·孝行览 浏览量:
三曰:圣人之於事,似缓而急,似迟而速,以待时。王季历困而死,文王苦之,有不忘羑里之丑,时未可也。武王事之,夙夜不懈,亦不忘王门之辱。立十二年,而成甲子之事。时固不易得。太公望,东夷之士也,欲定一世而无其主。闻文王贤,故钓於渭以观之。伍子胥欲见吴王而不得,客有言之於王子光者,见之而恶其貌,不听其说而辞之。客请之王子光,王子光曰:“其貌适吾所甚恶也。” 客以闻伍子胥,伍子胥曰:“此易故也。愿令王子居於堂上,重帷而见其衣若手,请因说之。”王子许。伍子胥说之半,王子光举帷,搏其手而与之坐;说毕,王子光大说。伍子胥以为有吴国者,必王子光也,退而耕于野。七年,王子光代吴王僚为王。任子胥,子胥乃修法制,下贤良,选练士,习战斗。六年,然後大胜楚于柏举。九战九胜,追北千里。昭王出奔随,遂有郢。亲射王宫,鞭荆平之坟三百。乡之耕,非忘其父之雠也,待时也。墨者有田鸠,欲见秦惠王,留秦三年而弗得见。客有言之於楚王者,往见楚王。楚王说之,与将军之节以如秦。至,因见惠王。告人曰:“之秦之道,乃之楚乎?”固有近之而远、远之而近者。时亦然。有汤武之贤,而无桀纣之时,不成;有桀纣之时,而无汤武之贤,亦不成。圣人之见时,若步之与影不可离。故有道之士未遇时,隐匿分窜,勤以待时。时至,有从布衣而为天子者,有从千乘而得天下者,有从卑贱而佐三王者,有从匹夫而报万乘者。
故圣人之所贵,唯时也。水冻方固,后稷不种,后稷之种必待春。故人虽智而不遇时,无功。方叶之茂美,终日采之而不知;秋霜既下,众林皆羸。事之难易,不在小大,务在知时。郑子阳之难,猘狗溃之;齐高、国之难,失牛溃之。众因之以杀子阳、高、国。当其时,狗牛犹可以为人唱,而况乎以人为唱乎?
饥马盈厩,嗼然,未见刍也;饥狗盈窖,嗼然。未见骨也。见骨与刍,动不可禁。乱世之民,嗼然,未见贤者也;见贤人,则往不可止。往者非其形心之谓乎?齐以东帝困於天下,而鲁取徐州;邯郸以寿陵困於万民,而卫取茧氏。以鲁卫之细,而皆得志於大国,遇其时也。故贤主秀士之欲忧黔首者,乱世当之矣。天不再与,时不久留,能不两工,事在当之。
第三种说法:圣人处理事务,看似迟缓实则急切,看似拖延实则迅速,这是在等待时机。王季历受困而死,文王深感痛苦,不曾忘记被囚禁在羑里的屈辱,但时机未到。武王侍奉商纣,日夜不懈,也未忘记在王门受辱之事。立国十二年后,终于在甲子日发动牧野之战。时机本来就难以获得。太公望是东夷的贤士,想安定天下却未遇明主,听闻文王贤德,便在渭水垂钓以观察他。
伍子胥想拜见吴王却不得见,有门客向王子光推荐,王子光见其相貌丑陋,不听他的陈说就拒绝了。门客为伍子胥求情,王子光说:“他的相貌正是我最厌恶的。” 门客将这话告诉伍子胥,伍子胥说:“这容易解决。希望让王子坐在堂上,用厚帷幔遮住,只露出衣服和手,让我借此进言。” 王子光答应了。伍子胥讲了一半,王子光掀开帷幔,握住他的手请他同坐;讲完后,王子光非常高兴。伍子胥认为能拥有吴国的必定是王子光,便退隐田野耕种。七年后,王子光取代吴王僚即位,任用伍子胥。伍子胥于是修订法制,礼贤下士,挑选训练士兵,练习作战。六年后,在柏举大败楚军,九战九胜,追击千里。楚昭王逃到随国,吴军占领郢都。伍子胥亲自箭射楚国王宫,鞭打楚平王的坟墓三百下。他之前隐居耕种,并非忘记杀父之仇,而是在等待时机。
墨家学者田鸠想拜见秦惠王,在秦国滞留三年仍未得见。有门客向楚王推荐他,田鸠拜见楚王,楚王赏识他,赐予将军符节让他出使秦国。到秦国后,他终于见到惠王。田鸠对人说:“到秦国的路,竟然要先经过楚国吗?” 事物本来就有看似近却远、看似远却近的情况,时机也是如此。有商汤、武王的贤能,若没有夏桀、商纣的乱世,无法成就王业;有桀纣的乱世,若没有汤武的贤能,也无法成功。圣人看待时机,如同步行与影子不可分离。所以有道之士未遇时机时,会隐匿分散,勤恳等待。时机到来时,有人从布衣成为天子,有人从千乘诸侯得天下,有人从卑贱地位辅佐圣王,有人从平民向万乘之君报仇。
圣人所看重的,唯有时机。河水冻结时,后稷不会播种,播种必须等待春天。所以人虽智慧若不遇时机,也无法建功。当树叶茂密时,整天采摘也不觉得少;秋霜落下后,树林都会凋零。事情的难易不在于大小,关键在于知晓时机。郑国子阳的祸难,因疯狗引发;齐国高氏、国氏的祸难,因牛走失引发。众人趁机杀死子阳和高氏、国氏。在特定时机下,狗和牛都能成为事端的引发者,何况以人为引发者呢?
饥饿的马充满马厩,安静无声,是没见到草料;饥饿的狗充满地窖,安静无声,是没见到骨头。见到骨头和草料,它们就会躁动不止。乱世的百姓安静无声,是没见到贤者;见到贤者,就会归附不止。这种归附难道不是发自内心的吗?齐国以 “东帝” 称号受天下攻伐时,鲁国夺取了徐州;邯郸因寿陵之战受万民困顿时,卫国夺取了茧氏。以鲁国、卫国的弱小,却都能在大国身上得志,正是因为遇到了时机。所以贤明君主和优秀士人想为百姓忧虑,正应当在乱世中行动。上天不会给两次机会,时机不会长久停留,才能无法在两方面都专精,行事关键在于把握时机。
注释
王季历:周文王之父,被商纣王之父文丁囚禁而死;羑(yǒu)里之丑:文王曾被纣王囚禁于羑里(今河南汤阴)。
甲子之事:指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发生于甲子日,见《尚书・牧誓》。
太公望钓于渭:姜太公在渭水垂钓遇文王,见《史记・齐太公世家》,为求贤典故。
王子光:即吴王阖闾,派专诸刺杀吴王僚后即位,任用伍子胥破楚。
柏举:古地名,在今湖北麻城,吴楚之战的关键战场。
鞭荆平之坟:伍子胥之父伍奢被楚平王杀害,他破郢后掘平王墓鞭尸,见《史记・伍子胥列传》。
田鸠:即田俅子,墨家学者,曾向楚王进言后得以见秦惠王。
将军之节:符节,古代使臣的信物,“节” 以竹或金属制成,刻齿状。
郑子阳之难:郑相子阳因家犬咬伤人引发民众暴动,被杀死,见《吕氏春秋・适威》。
齐高、国之难:齐国高氏、国氏为卿大夫,因牛走失引发内乱,见《左传・哀公十四年》。
东帝困于天下:齐湣王称 “东帝” 后遭五国伐齐,见《战国策・齐策四》。
邯郸以寿陵困:赵国在寿陵之战(今陕西临潼)惨败,见《战国策・赵策四》。
延伸阅读
《吕氏春秋・首时》
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首时》,该篇以 “待时” 为核心,通过武王伐纣、伍子胥复仇等案例,阐述时机对功业成败的决定性作用,可对照原文理解战国时期的时机哲学。
《周易・系辞下》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的论断,与文中 “隐匿分窜,勤以待时” 的观点相呼应,体现儒家对时机的辩证认知。
《孙子兵法・九地篇》
“疾如风,徐如林” 的战术思想,与文中 “似缓而急,似迟而速” 的时机把握逻辑相通,展现兵家对时机的运用智慧。
《论衡・逢遇篇》
王充提出 “贤不贤,才也;遇不遇,时也”,将时机与人才命运结合,深化了文中 “人虽智而不遇时,无功” 的观点。
相关阅读
《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 “胯下之辱” 后待时崛起的经历,与伍子胥耕野待时的故事相呼应,展现 “忍小忿而就大谋” 的时机哲学。
《贞观政要・任贤》
唐太宗谓 “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强调 “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可与文中 “待时” 思想结合,理解时机与人才任用的关系。
《曾国藩家书・谕纪泽》
“天下事未有不由艰苦中得来,而可大可久者也” 的处世观,与文中 “勤以待时” 的态度对照,展现传统士人对时机与奋斗的认知。
《时机:如何把握人生关键决策》(瑞希・苏迪尔)
现代管理学对 “时机识别与把握” 的分析,如 “窗口理论”,可与文中 “天不再与,时不久留” 的古典时机观形成跨时空对话。
《吕氏春秋通诠・首时》
考据学家对 “郑子阳因狗溃”“齐高国因牛乱” 的史实考证,指出其与《史记・郑世家》《齐世家》的文献关联,展现战国时期 “小事触发大变” 的政治生态。
发表评论(人工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