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公
分类:纪·孟春纪 浏览量:
四曰: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於公。尝试观於上志,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於公。故《鸿范》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无或作好,遵王之道。无或作恶,遵王之路。”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伯禽将行,请所以治鲁。周公曰:“利而勿利也。”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 ‘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矣。渍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管仲对曰:“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於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管仲敬诺,曰:“公谁欲相?”公曰:“鲍叔牙可乎?” 管仲对曰:“不可。夷吾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於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勿已,则隰朋其可乎?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丑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其於国也,有不闻也;其於物也,有不知也;其於人也,有不见也。勿已乎,则隰朋可也。”夫相,大官也。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斫,大庖不豆,大勇不斗,大兵不寇。桓公行公去私恶,用管子而为五伯长;行私阿所爱,用竖刀而虫出於户。人之少也愚,其长也智。故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日醉而饰服,私利而立公,贪戾而求王,舜弗能为。
白话文翻译:
第四种说法:从前先代圣王治理天下,必定以公心为先。秉持公心,天下才能太平。太平源于公正无私。试看古代典籍记载,获得天下的君主众多,他们凭借公心得天下,失天下必定是因为偏私。大凡君主的设立,本就源于公心。所以《尚书・鸿范》说:“不偏私不结党,王道宽广无边。不偏斜不偏颇,遵循王者正义。不随意偏好,遵循王者大道。不肆意作恶,遵循王者正路。” 天下并非一人之天下,而是天下人共有的天下。阴阳之气调和,不单独生长某一类事物;甘露及时雨,不私自润泽某一种物体;万民的君主,不偏袒某一个人。
伯禽即将赴鲁国就封,请教治理鲁国的方法。周公说:“施利给百姓,而不要与百姓争利。” 楚国有个丢失弓箭的人,不肯去寻找,说:“楚人丢失弓箭,楚人拾到它,何必寻找呢?” 孔子听说后说:“去掉‘楚’字就可以了(即‘人遗之,人得之’)。” 老子听说后说:“去掉‘人’字就可以了(即‘遗之,得之’)。” 所以老子的境界是最公正无私的。天地多么伟大,生育万物而不视为自己的子女,成就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万物都蒙受其恩泽,获得其利益,却不知这些恩泽从何而来。这就是三皇五帝的德行。
管仲病重,齐桓公前往探望,说:“仲父的病很严重了。如果病情加剧,国人都不敢避讳,我该把国家托付给谁呢?” 管仲回答:“从前我竭尽全力、用尽智慧,尚且不足以知道合适的人选。如今病情危在旦夕,我又能说什么呢?” 齐桓公说:“这是国家大事,希望仲父教导我。” 管仲恭敬地答应,问:“您想让谁担任相国?” 齐桓公说:“鲍叔牙可以吗?” 管仲回答:“不可以。我了解鲍叔牙。鲍叔牙为人清廉正直,但看到不如自己的人,就不与他们亲近;一旦听到别人的过错,就终身不忘。如果不得已,那么隰朋或许可以吧?隰朋为人,向上追慕贤能(如黄帝),向下怜悯不如自己的人。他对于国家,有的事情不去听闻;对于事物,有的知识不去探究;对于人,有的缺点不去计较。如果不得已,隰朋可以担任相国。”
相国是重要的官职。担任重要官职的人,不追求苛察小事,不炫耀小聪明,所以说:高明的工匠不亲自砍削,优秀的厨师不亲自陈列餐具,真正的勇士不与人争斗,正义的军队不劫掠百姓。齐桓公推行公心、摒弃私怨,任用管仲而成为五霸之首;后来行偏私、偏袒所宠信的人,任用竖刀而死后尸体腐烂生虫,蛆虫爬出门外。人年少时愚钝,年长后聪明。但如果聪明却用於谋私,不如愚钝却用於为公。天天沉醉却要整饬礼仪,追求私利却要树立公心,贪婪暴戾却要成就王业,即使是舜也无法做到。
注释:
上志:古代典籍,“志” 指记载、史书。
《鸿范》:《尚书》中的篇章,又称《洪范》,记载箕子为周武王陈述的治国大道,强调 “无偏无党” 的政治理念。
伯禽:周公旦之子,鲁国的开国君主。
利而勿利也:前 “利” 为施利於民,后 “利” 为与民争利,即 “给予百姓利益,而非谋取私利”。
老聃(dān):即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 “无为”“至公”。
渍甚:病情严重,“渍” 通 “�渍”,指疾病深重。
鲍叔牙:齐国大夫,管仲的挚友,以清廉正直著称,但性格嫉恶如仇。
隰(xí)朋:齐国贤士,与管仲、鲍叔牙并称 “齐国三杰”,为人宽厚谦和。
竖刀(diāo):即竖刁,齐桓公的宠臣,曾参与宫廷政变,导致齐国内乱。
虫出於户:指齐桓公死后无人收殓,尸体腐烂生蛆,蛆虫爬出门外,形容死状凄惨,国家混乱。
延伸阅读:
《尚书・洪范》
儒家经典《尚书》中的核心篇章,系统阐述了 “洪范九畴”(九类治国大道),其中 “无偏无党” 体现了上古政治对公正的追求,是理解本文 “公天下” 思想的源头。
《吕氏春秋・贵公》
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贵公》,该篇以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 为核心,通过伯禽、管仲等事例论证 “公心” 对治国的重要性,可对照原文深化对 “至公” 理念的理解。
《庄子・天下》
评述诸子思想,其中对老子 “公而不党”“无藏也故有余” 的评价,可与文中老子 “去其‘人’” 的至公境界相呼应,理解道家对 “公” 的哲学阐释。
《史记・管晏列传》
记载管仲、晏婴的生平事迹,其中管仲推荐隰朋而不推荐鲍叔牙的典故,体现了 “任人唯公” 的政治智慧,可与文中 “不欲小察,不欲小智” 的观点相互印证。
相关阅读:
《礼记・礼运》
儒家描绘 “大同” 社会,提出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与文中 “天下之天下也” 的理念一致,是中国古代公天下思想的经典表述。
《韩非子・有度》
法家主张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虽与道家 “公心” 角度不同,但均指向对偏私的批判,可对比阅读。
《墨子・兼爱中》
墨家提倡 “兼相爱,交相利”,主张超越血缘、阶层的普遍之爱,与文中 “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的公平观有相通之处。
《贞观政要・公平》
唐代吴兢编纂的政论集,记录唐太宗君臣论政,强调 “君道须存公平”,如 “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可视为本文 “公天下” 思想的实践案例。
《明夷待访录・原君》
明末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提出 “天下为主,君为客”,继承并发展了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 的思想,可对照本文理解中国古代民主思想的脉络。
发表评论(人工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