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曰:天地阴阳不革,而成万物不同。目不失其明,而见白黑之殊。耳不失其听,而闻清浊之声。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军必有将,所以一之也;国必有君,所以一之也;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执一,所以抟之也。一则治,两则乱。今御骊马者,使四人人操一策,则不可以出於门闾者,不一也。

楚王问为国於詹子,詹子对曰:“何闻为身,不闻为国。”詹子岂以国可无为哉?以为为国之本,在於为身。身为而家为,家为而国为,国为而天下为。故曰以身为家,以家为国,以国为天下。此四者,异位同本。故圣人之事,广之则极宇宙,穷日月,约之则无出乎身者也。慈亲不能传於子,忠臣不能入於君,唯有其材者为近之。

田骈以道术说齐,齐王应之曰:“寡人所有者,齐国也,愿闻齐国之政。” 田骈对曰:“臣之言,无政而可以得政。譬之若林木,无材而可以得材。愿王之自取齐国之政也。”骈犹浅言之也,博言之,岂独齐国之政哉?变化应来而皆有章,因性任物而莫不宜当,彭祖以寿,三代以昌,五帝以昭,神农以鸿。

吴起谓商文曰:“事君果有命矣夫!”商文曰:“何谓也?”吴起曰:“治四境之内,成训教,变习俗,使君臣有义,父子有序,子与我孰贤?”商文曰:“吾不若子。” 曰:“今日置质为臣,其主安重;今日释玺辞官,其主安轻。子与我孰贤?”商文曰:“吾不若子。”曰:“士马成列,马与人敌,人在马前,援桴一鼓,使三军之士乐死若生,子与我孰贤?”商文曰:“吾不若子。”吴起曰:“三者子皆不吾若也,位则在吾上,命也夫事君!”商文曰:“善。子问我,我亦问子。世,变主少群臣相疑,黔首不定,属之子乎,属之我乎?”吴起默然不对,少选,曰: “与子。”商文曰:“是吾所以加於子之上已!”吴起见其所以长,而不见其所以短;知其所以贤,而不知其所以不肖。故胜於西河,而困於王错,倾造大难,身不得死焉。

夫吴胜於齐,而不胜於越。齐胜於宋,而不胜於燕。故凡能全国完身者,其唯知长短赢绌之化邪!

白话文翻译

其八:天地阴阳的规律不变,却能生成不同的万物。眼睛不丧失视力,就能看见黑白的差别;耳朵不丧失听力,就能分辨清浊的声音。帝王掌握统一的原则,就能成为万物的准则。军队必须有将领,是为了统一指挥;国家必须有君主,是为了统一治理;天下必须有天子,是为了统一全局;天子必须掌握统一的原则,是为了凝聚力量。统一就安定,分裂就混乱;统一就安稳,分裂就危险。能使众多不同的事物整齐一致,让愚笨、聪明、灵巧、拙钝的人都尽心竭力,如同从一个出口出来一样,大概只有圣人能做到吧!没有方法的智慧,未经教化的能力,却依仗强力追求速成和熟练,是不足以成就功业的。

楚王向詹何询问治国之道,詹何回答:“我只听说过如何修养自身,没听说过如何治理国家。” 詹何难道认为国家可以无为而治吗?他是认为治国的根本在于修养自身。自身修养好了,家庭就能治理好;家庭治理好了,国家就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了,天下就能治理好。所以说,以自身为根本治理家庭,以家庭为根本治理国家,以国家为根本治理天下。这四个方面,地位不同但根本一致。所以圣人的事业,推展开来能遍及宇宙、穷尽日月,概括起来却离不开自身。父母的慈爱无法传给子女,忠臣的忠诚无法强加给君主,只有具备相应才能的人才能接近这个道理。

田骈用道术游说齐王,齐王回应说:“我拥有的是齐国,希望听听治理齐国的政事。” 田骈回答:“我所说的,看似与政事无关,却能成就政事。就像林木,看似不成材,却能从中选取有用的材料。希望大王能从我的话中领悟治理齐国的方法。” 田骈说得还比较浅显,往深了说,难道仅仅是治理齐国的政事吗?顺应变化、应对事物,都有章法可循;依据本性、任用万物,没有不合适的。彭祖因此长寿,三代因此昌盛,五帝因此显扬,神农因此宏大。

吴起对商文说:“侍奉君主果然是靠命运吧!” 商文问:“为什么这么说?” 吴起说:“治理全国,完成教化,改变习俗,使君臣有义、父子有序,你和我谁更贤能?” 商文说:“我不如你。” 吴起说:“如今立誓做臣子,能使君主地位安稳尊贵;如今放弃印玺辞去官职,能使君主地位轻贱。你和我谁更贤能?” 商文说:“我不如你。” 吴起说:“士兵战马列阵,人与马对抗,人在马前,拿起鼓槌击鼓,能让三军将士舍生忘死,你和我谁更贤能?” 商文说:“我不如你。” 吴起说:“这三方面你都不如我,职位却在我之上,侍奉君主果然是靠命运啊!” 商文说:“好。你问我,我也问你。如果世道动荡,君主年少,群臣互相猜疑,百姓不安定,这种情况该托付给你,还是托付给我?” 吴起沉默不语,过了一会儿说:“托付给你。” 商文说:“这就是我职位在你之上的原因!” 吴起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却看不到自己的短处;只知道自己贤能的地方,却不知道自己不足的地方。所以他能在西河打胜仗,却被王错陷害,最终陷入大难,不得善终。

吴国能战胜齐国,却不能战胜越国;齐国能战胜宋国,却不能战胜燕国。所以凡是能保全国家和自身的人,大概只有懂得长短、盛衰的变化吧!

注释

执一:掌握统一的原则(如道、法、名分等),是先秦诸子强调的治国核心。

抟(tuán):凝聚、集中,此处指凝聚天下力量。

骊马:纯黑色的马,代指车马;“人操一策” 喻指众人各执己见,无法统一。

詹子:即詹何,道家人物,主张 “治身为本,治国为末”。

田骈:战国道家学者,齐国人,与慎到齐名,主张 “贵齐”“无为”。

彭祖:传说中上古长寿之人,活八百岁,代指顺应自然者。

吴起:战国军事家、改革家,曾在魏、楚变法,后被楚国贵族杀害。

商文:魏国大臣,与吴起同朝,注重稳定局势。

西河:魏国地名(今陕西东部),吴起曾在此任西河守,多次击败秦军。

王错:魏国大夫,曾陷害吴起,迫使吴起离开魏国。

延伸阅读

《吕氏春秋・执一》:本文节选自《审分览・执一》,核心思想是 “治国在执一,执一在治身”,融合道家 “治身” 与法家 “统一” 思想,体现杂家 “以道统法,以身统国” 的治国逻辑。可对比《老子・五十二章》“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理解 “治身” 与 “治国” 的本末关系。

“治身与治国” 的同构性:詹何 “为国之本在为身” 的观点,与《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儒家逻辑相通,但道家更强调 “自然无为”(如田骈 “无政而得政”),儒家更强调 “道德教化”。可延伸分析先秦 “内圣外王” 思想的不同流派(道、儒、法)。

吴起的成败与 “知变”:吴起强于军事和变法(“治四境、成训教”),却弱于应对复杂政治局势(“世变主少,群臣相疑”),其悲剧印证 “知长短赢绌之化” 的重要性。这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 “吴起刻暴少恩” 的评价呼应,可探讨 “才能” 与 “智慧” 的区别。

相关阅读

《庄子・让王》:记载 “中山公子牟谓詹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奈何?’” 詹子以 “重生轻利” 回应,与本文詹何 “治身为本” 的思想一致,展现道家 “治身” 思想的具体内涵。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详细记载吴起在魏、楚的功绩与结局,特别是与商文(原文作 “田文”)的对话,与本文 “三者不若而位在上” 的情节吻合,可对比史书记载与《吕氏春秋》的差异(如人名 “商文” 与 “田文” 的争议)。

《韩非子・喻老》:“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故曰:‘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 与本文 “知长短赢绌之化” 的变化观相通,体现法家与杂家对 “事物发展规律” 的共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