圜道
分类:纪·季春纪 浏览量:
五曰:天道圜,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何以说天道之圜也?精气一上一下,圜周复杂,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圜。何以说地道之方也?万物殊类殊形,皆有分职,不能相为,故曰地道方。主执圜,臣处方,方圜不易,其国乃昌。
日夜一周,圜道也。月躔二十八宿,轸与角属,圜道也。精行四时,一上一下,各与遇,圜道也。物动则萌,萌而生,生而长,长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杀,杀乃藏,圜道也。云气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辍;水泉东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满,小为大,重为轻,圜道也。黄帝曰:“帝无常处也,有处者乃无处也。”以言不刑蹇,圜道也。人之窍九,一有所居则八虚,八虚甚久则身毙。故唯而听,唯止;听而视,听止:以言说一。一不欲留,留运为败,圜道也。一也齐至贵,莫知其原,莫知其端,莫知其始,莫知其终,而万物以为宗。圣王法之,以令其性,以定其正,以出号令。令出於主口,官职受而行之,日夜不休,宣通下究,瀸於民心,遂於四方,还周复归,至於主所,圜道也。令圜,则可不可,善不善,无所壅矣。无所壅者,主道通也。故令者,人主之所以为命也,贤不肖、安危之所定也。
人之有形体四枝,其能使之也,为其感而必知也。感而不知,则形体四枝不使矣。人臣亦然。号令不感,则不得而使矣。有之而不使,不若无有。主也者,使非有者也,舜、禹、汤、武皆然。
先王之立高官也,必使之方,方则分定,分定则下不相隐。尧舜,贤主也,皆以贤者为後,不肯与其子孙,犹若立官必使之方。今世之人主,皆欲世勿失矣,而与其子孙,立官不能使之方,以私欲乱之也,何哉?其所欲者之远,而所知者之近也。今五音之无不应也,其分审也。宫、徵、商、羽、角,各处其处,音皆调均,不可以相违,此所以无不受也。贤主之立官有似於此。百官各处其职、治其事以待主,主无不安矣;以此治国,国无不利矣;以此备患,患无由至矣。
白话文翻译
第五种说法:天道是圆融的,地道是方正的。圣王效法天地之道,以此确立君臣上下的秩序。为什么说天道是圆融的?精气一升一降,循环往复,没有滞留,所以说天道圆融。为什么说地道是方正的?万物种类、形态各异,都有各自的职分,不能相互替代,所以说地道方正。君主执掌圆融之道,臣子践行方正之理,方圆的法则不变,国家就能昌盛。
日月昼夜循环,是圆融之道的体现。月亮运行经过二十八宿,从轸宿到角宿首尾相连,是圆融之道的体现。精气运行于四季,一升一降,与万物相遇,是圆融之道的体现。万物运动则萌芽,萌芽则生长,生长则壮大,壮大则成熟,成熟则衰退,衰退则凋零,凋零则潜藏,这也是圆融之道。云气向西流动,绵绵不绝,冬夏不停;泉水向东流淌,日夜不休。上游不会枯竭,下游不会满溢,小水流汇聚成大江河,重的水汽化为轻的云气,这还是圆融之道。黄帝说:“帝王没有固定的居处,有固定居处就如同没有居处。” 这是说不被形迹束缚,正是圆融之道。人的九窍(眼、耳、鼻、口、尿道、肛门等),如果一窍闭塞,其他八窍就会虚衰,八窍虚衰过久,身体就会衰败。所以,听的时候就专注听,听时就停止视觉干扰;看的时候就专注看,看时就停止听觉干扰:这说明 “道” 需专一。“道” 不希望滞留,滞留不动就会失败,这也是圆融之道。“道” 是最尊贵的存在,没有人知道它的本源,没有人知道它的头绪,没有人知道它的开始,没有人知道它的终结,但万物都以它为根本。圣王效法 “道”,用来端正本性,确定准则,发布号令。号令从君主口中发出,官员接受并执行,日夜不停,传达到下,深入民心,遍布四方,然后循环返回,回到君主这里,这就是圆融之道。号令如能圆融循环,那么可行与不可行、善与不善的事物都不会被堵塞。没有堵塞,君主的治国之道就畅通了。所以,号令是君主用来传达政令的命脉,是国家贤明或不肖、安定或危亡的关键。
人有形体四肢,之所以能驱使它们,是因为有感观而必定有知觉。有感观却无知觉,形体四肢就无法驱使了。臣子也是如此。君主的号令不能使臣子感知,就无法驱使臣子。拥有臣子却不能驱使,不如没有臣子。君主,就是要驱使那些并非自己所有的人,舜、禹、汤、武都是这样。
先王设立高官,必定要让他们遵循方正之道,方正则职分确定,职分确定则臣下不会互相隐瞒。尧、舜是贤明的君主,都把贤者立为继承人,不肯传位给子孙,就像设立官职必定要使其遵循方正之道一样。如今的君主都想让政权世代不失,传给子孙,设立官职却不使其遵循方正之道,用个人私欲扰乱职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欲望长远(想传位子孙),但认知短浅(不懂得立官方正的重要性)。就像五音没有不和谐的,是因为音位划分明确。宫、徵、商、羽、角,各在其位,音调和谐,不能相互违背,所以五音无所不谐。贤明君主设立官职就像这样。百官各居其职、各治其事来侍奉君主,君主就没有不安稳的;用这种方法治理国家,国家没有不获利的;用这种方法防备祸患,祸患就无从降临。
注释
天道圜(yuán),地道方:圜,同 “圆”。古代哲学认为天的运行周而复始(圆融),地的特性是承载万物且各有定形(方正),体现 “天圆地方” 的宇宙观。
精气一上一下,圜周复杂:精气(阴阳之气)升降循环,周而复始。“复杂” 指反复交织。
月躔(chán)二十八宿:躔,指天体运行。二十八宿是古代天文学家划分的黄道附近星座,月亮每月运行一周,故称 “躔”。
轸(zhěn)与角属:轸、角均为二十八宿之一,“属” 表示相连,即月亮运行至轸宿后,又回到角宿,形成循环。
瀸(jiān)於民心:瀸,渗透、浸润。指政令深入民心。
主也者,使非有者也:君主的职责是驱使不属于自己私有的人才(如臣子),体现 “公天下” 思想。
宫、徵(zhǐ)、商、羽、角:古代五声音阶,对应五行和方位,此处比喻百官各安其位、协调配合。
延伸阅读
《吕氏春秋・圜道》
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圜道》,该篇以 “天道圜,地道方” 为核心,将自然规律与政治哲学结合,提出 “主圆臣方” 的治国模型,可对照原文理解 “圜道” 如何具体应用于政令运行与官员管理。
《周易・系辞上》
儒家经典提出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将天地之道作为人文法则的源头,与文中 “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 的逻辑一致。
《老子・道经》
道家主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顺应天道的无为思想,可与文中 “圜道”“地道” 的效法逻辑相互印证。
《淮南子・本经训》
提出 “圆者天也,方者地也。天圆而无端,故不可得而观;地方而有常,故可得而量”,进一步阐释天地特性与治国原则的对应关系,深化 “主圆臣方” 的理论基础。
相关阅读
《周礼・天官冢宰》
儒家经典中 “惟王建国,辨方正位” 的制度设计,体现 “地道方” 的职分理念,如冢宰掌邦治,司徒掌邦教等,可与文中 “方则分定,分定则下不相隐” 对照。
《韩非子・扬权》
法家提出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主张君主集权(圆融)与臣子分职(方正),与文中 “主执圜,臣处方” 的君臣分工观相通。
《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 “废分封,行郡县” 的制度改革,将全国权力收归中央(圆融),地方官员各司其职(方正),可视为 “方圜不易,其国乃昌” 的历史实践。
《盐铁论・刺复》
汉代贤良文学批判 “今之在位者,见利不虞害,贪得不顾耻”,强调官员需 “循礼而动”(方正),呼应文中对 “以私欲乱之” 的批评。
《明会典・职官一》
明代官制 “分职定位,各有攸司” 的设计,如六部掌具体政务(方正),皇权总揽全局(圆融),体现传统政治中 “方圆” 法则的延续。
发表评论(人工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