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曰:达师之教也,使弟子安焉、乐焉、休焉、游焉、肃焉、严焉。此六者得於学,则邪辟之道塞矣,理义之术胜矣;此六者不得於学,则君不能令於臣,父不能令於子,师不能令於徒。

人之情,不能乐其所不安,不能得於其所不乐。为之而乐矣,奚待贤者?虽不肖者犹若劝之。为之而苦矣,奚待不肖者?虽贤者犹不能久。反诸人情,则得所以劝学矣。

子华子曰:“王者乐其所以王,亡者亦乐其所以亡,故烹兽不足以尽兽,嗜其脯则几矣。”然则王者有嗜乎理义也,亡者亦有嗜乎暴慢也。所嗜不同,故其祸福亦不同。

不能教者:志气不和,取舍数变,固无恒心,若晏阴喜怒无处;言谈日易,以恣自行;失之在己,不肯自非,愎过自用,不可证移;见权亲势及有富厚者,不论其材,不察其行,驱而教之,阿而谄之,若恐弗及;弟子居处修洁,身状出伦,闻识疏达,就学敏疾,本业几终者,则从而抑之,难而悬之,妒而恶之;弟子去则冀终,居则不安,归则愧於父母兄弟,出则惭於知友邑里,此学者之所悲也,此师徒相与异心也。人之情,恶异於己者,此师徒相与造怨尤也。人之情,不能亲其所怨,不能誉其所恶,学业之败也,道术之废也,从此生矣。

善教者则不然。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矣。所加於人,必可行於己,若此则师徒同体。人之情,爱同於己者,誉同於己者,助同於己者,学业之章明也,道术之大行也,从此生矣。

不能学者,从师苦而欲学之功也,从师浅而欲学之深也。草木、鸡狗、牛马,不可谯诟遇之,谯诟遇之,则亦谯诟报人,又况乎达师与道术之言乎?故不能学者:遇师则不中,用心则不专,好之则不深,就业则不疾,辩论则不审,教人则不精;於师愠,怀於俗,羁神於世,矜势好尤,故湛於巧智,昏於小利,惑於嗜欲;问事则前後相悖,以章则有异心,以简则有相反;离则不能合,合则弗能离,事至则不能受。此不能学者之患也。

白话文翻译

第四种说法:通达的老师施教,能使弟子安心、快乐、安闲、从容、严肃、庄重。这六种境界在学习中得以实现,邪僻的歪门邪道就会堵塞,合乎理义的正道就会盛行;这六种境界在学习中无法实现,君主就无法命令臣子,父亲就无法命令儿子,老师就无法命令徒弟。

人之常情是,不会喜欢让自己不安的事物,也不会在不喜欢的事情上有所收获。做一件事能感到快乐,何须等待贤者引导?即使不肖之人也会受到激励去做。做一件事感到痛苦,何须等到不肖之人反对?即使贤者也难以持久。从人之常情出发,就能明白勉励学习的方法了。

子华子说:“成就王业的人以王道为乐,亡国之君以亡国之道为乐,所以烹煮野兽吃不完整只野兽,但若嗜好它的肉脯,很快就会吃完。” 如此说来,王者嗜好理义,亡者嗜好暴虐轻慢。所嗜好的不同,所以祸福也不同。

不善于教育的老师:心气不和顺,取舍频繁改变,没有恒心,就像天气忽阴忽晴、喜怒无常;言谈每日变化,放纵自己的行为;过失在自身,却不肯认错,固执己见、刚愎自用,无法被说服改变;见到有权势和富有的人,不考量其才能,不考察其德行,就急忙去教导,迎合谄媚,唯恐不及;弟子居处整洁,仪表出众,见识通达,学习敏捷,即将完成学业,却加以压制,出难题刁难,嫉妒厌恶他们;弟子离开师门则希望他们一事无成,留在门下则让他们不得安宁,回家则愧对父母兄弟,出门则羞见朋友乡邻,这是求学者的悲哀,是师徒彼此异心的结果。人之常情,厌恶与自己不同的人,这就是师徒之间产生怨恨的原因。人之常情,不会亲近自己怨恨的人,不会赞誉自己厌恶的人,学业的失败,道术的荒废,就由此产生了。

善于教育的老师则不同。看待弟子如同自己,通过反思自己来施教,就能掌握教育的真谛。施加于人的教导,自己必定能够践行,这样师徒就能心意相通。人之常情,喜爱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赞誉与自己理念相同的人,帮助与自己目标一致的人,学业的昌明,道术的盛行,就由此产生了。

不善于学习的人,跟从老师学习时怕吃苦却想获得学习的功效,学习肤浅却想求得深奥的学问。草木、鸡狗、牛马,尚且不能粗暴对待,粗暴对待它们,它们也会以粗暴回应,何况对待通达的老师和道术的言论呢?所以不善于学习的人:对待老师不忠诚,用心不专一,爱好不深入,求学不勤奋,辩论不审慎,教导别人不精到;对老师心怀不满,被世俗所束缚,精神被外物羁绊,夸耀权势、好发怨言,所以沉迷于巧智,因小利而昏惑,被嗜欲所迷惑;问事前后矛盾,论及典章则心怀异心,论及简约则持相反意见;该分离时不能分离,该结合时不能结合,事情来了不能承受。这就是不善于学习的人的弊病。

注释

达师:通达事理的老师,即贤师。

休焉、游焉:休,安闲;游,从容,指学习氛围宽松从容,而非紧张逼迫。

数(shuò)变:频繁改变,“数” 意为屡次、频繁。

晏阴喜怒无处:如同天气忽晴忽阴,情绪喜怒无常,“晏” 指晴朗,“处” 指定准。

愎(bì)过自用:固执于过错,自以为是,“愎” 指固执,“自用” 指自以为是。

谯诟(qiáo gòu):责骂、侮辱,此处指粗暴对待。

湛(dān)於巧智:沉迷于巧诈智谋,“湛” 通 “耽”,沉溺之意。

以章则有异心,以简则有相反:涉及典章(细节)则心怀异心,涉及简约(主旨)则持相反意见,形容学习不深入、矛盾百出。

延伸阅读

《吕氏春秋・诬徒》

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诬徒》(“诬徒” 意为 “不肖的弟子”,但本篇兼论师生之道),系统批判了不良的教育与学习状态,提出 “视徒如己,反己以教” 的理念,可对照原文理解先秦对教育过程中情感与方法的重视。

《论语・学而》

孔子提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学习的愉悦性,与文中 “安焉、乐焉” 的教育目标一致,体现儒家对学习情感的关注。

《庄子・大宗师》

道家主张 “相忘于江湖” 的师生境界,如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可对比文中 “师徒同体” 的儒家伦理,展现不同学派的师生观。

《学记》

儒家经典提出 “亲其师,信其道”,与文中 “人之情,爱同于己者,誉同于己者” 的心理分析相通,可理解古代教育中情感联结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相关阅读

《尚书・咸有一德》

提出 “德唯一,动罔不吉;德二三,动罔不凶”,强调心志专一的重要性,可与文中 “志气不和,取舍数变” 的弊端对照,体现 “恒心” 在学习与治国中的共性。

《韩非子・五蠹》

法家批判 “儒以文乱法”,主张 “以吏为师”,虽与文中 “达师” 形象不同,但对 “师” 的功能性定位(传递政令)可作对比,展现诸子对 “师” 的多元理解。

《颜氏家训・勉学》

南北朝颜之推强调 “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批判 “饱食醉酒,忽忽无事” 的不学之风,可与文中 “不能学者” 的弊病相呼应,体现家教对学习态度的重视。

《程氏遗书》卷十八

程颐提出 “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强调学习需从心性修养入手,与文中 “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矣” 的内省逻辑一致,展现宋代理学对师道的深化。

《传习录・答顾东桥书》

王阳明提出 “知行合一”,批判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可与文中 “所加於人,必可行於己” 的教学实践观对照,体现明代心学对 “师者示范” 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