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
分类:纪·孟夏纪 浏览量:
三曰:神农师悉诸,黄帝师大挠,帝颛顼师伯夷父,帝喾师伯招,帝尧师子州支父,帝舜师许由,禹师大成贽,汤师小臣,文王、武王师吕望、周公旦,齐桓公师管夷吾,晋文公师咎犯、随会,秦穆公师百里奚、公孙枝,楚庄王师孙叔敖、沈尹巫,吴王阖闾师伍子胥、文之仪,越王勾践师范蠡、大夫种。此十圣人、六贤者未有不尊师者也。今尊不至於帝,智不至於圣,而欲无尊师,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绝,三代之所以灭。
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
子张,鲁之鄙家也;颜涿聚,梁父之大盗也;学於孔子。段干木,晋国之大驵也,学於子夏。高何、县子石,齐国之暴者也,指於乡曲,学於子墨子。索卢参,东方之钜狡也,学於禽滑黎。此六人者,刑戮死辱之人也。今非徒免於刑戮死辱也,由此为天下名士显人,以终其寿,王公大人从而礼之,此得之於学也。
凡学,必务进业,心则无营。疾讽诵,谨司闻,观欢愉,问书意,顺耳目,不逆志,退思虑,求所谓,时辨说,以论道,不苟辨,必中法,得之无矜,失之无惭,必反其本。
生则谨养,谨养之道,养心为贵;死则敬祭,敬祭之术,时节为务。此所以尊师也。治唐圃,疾灌浸,务种树;织葩屦,结罝网,捆蒲苇;之田野,力耕耘,事五谷;如山林,入川泽,取鱼鳖,求鸟兽。此所以尊师也。视舆马,慎驾御;适衣服,务轻暖;临饮食,必蠲洁;善调和,务甘肥;必恭敬,和颜色,审辞令;疾趋翔,必严肃。此所以尊师也。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听从不尽力,命之曰背;说义不称师,命之曰叛。背叛之人,贤主弗内之於朝,君子不与交友。
故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於利人,利人莫大於教;知之盛者,莫大於成身,成身莫大於学。身成则为人子弗使而孝矣,为人臣弗令而忠矣,为人君弗强而平矣,有大势可以为天下正矣。故子贡问孔子曰:“後世将何以称夫子?” 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 天子入太庙祭先圣,则齿尝为师者弗臣,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
白话文翻译
第三种说法:神农以悉诸为师,黄帝以大挠为师,颛顼帝以伯夷父为师,帝喾以伯招为师,尧帝以子州支父为师,舜帝以许由为师,大禹以大成贽为师,商汤以小臣(伊尹)为师,周文王、周武王以吕望(姜子牙)、周公旦为师,齐桓公以管夷吾(管仲)为师,晋文公以咎犯、随会为师,秦穆公以百里奚、公孙枝为师,楚庄王以孙叔敖、沈尹巫为师,吴王阖闾以伍子胥、文之仪为师,越王勾践以范蠡、大夫种为师。这十位圣人、六位贤者,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如今有些人尊贵比不上五帝,智慧不及圣人,却想不尊重老师,怎么能达到圣明的境界呢?这就是五帝的德政断绝、三代的王业覆灭的原因啊。
况且上天创造人类,使他们耳朵可以听,但若不学习,听得见却如同耳聋;使他们眼睛可以看,但若不学习,看得见却如同眼盲;使他们嘴巴可以说话,但若不学习,会说话却如同口齿不清;使他们心智可以认知,但若不学习,有认知却如同癫狂。所以凡是学习,并非能额外增加什么,而是通达天性。能保全上天赋予的本性而不毁坏它,这才叫善于学习。
子张本是鲁国的鄙陋之人,颜涿聚本是梁父的大盗,他们向孔子学习。段干木本是晋国的大牲畜交易商,向子夏学习。高何、县子石本是齐国的暴徒,在乡里遭人指责,向墨子学习。索卢参本是东方的大狡诈之徒,向禽滑黎学习。这六个人,本是该受刑戮、面临死辱的人,如今不仅免于刑戮死辱,还成为天下名士显人,得以善终,王公大人都礼遇他们,这都是得益于学习。
凡是学习,必须致力于增进学业,心中不能杂念纷扰。要迅速背诵经典,谨慎听取教诲,观察老师的欢愉之情,询问书中意旨,顺应老师的耳目心意,不违背老师的教导,课后勤加思索,追求至道,时常辨析讨论以阐明道理,不随便诡辩,务必符合法度,有所得不自大,有所失不羞愧,必定回归学习的根本。
老师在世时要精心奉养,奉养的关键在于修养其心;老师去世后要恭敬祭祀,祭祀的关键在于按时节进行。这是尊重老师的做法。整治菜园,迅速浇灌,致力种树;编织麻鞋,结制兽网,捆扎蒲苇;到田野里努力耕耘,种植五谷;进入山林川泽,捕捉鱼鳖鸟兽。这也是尊重老师的做法。照料车马,谨慎驾御;使老师衣服合适,务求轻暖;面对饮食,必定洁净;善于调和滋味,务求甘美肥鲜;态度必定恭敬,和颜悦色,言辞审慎;行动快慢有节,必定严肃庄重。这还是尊重老师的做法。
君子学习时,谈论道义必定称引老师的言论来论道,听从教导必定竭尽全力来发扬光大。听从教导却不尽力,这叫背逆;谈论道义却不称引老师,这叫反叛。背叛之人,贤明的君主不会让他们在朝为官,君子不会与他们交往。
所以,教育是道义中最重大的事;学习是智慧中最盛大的事。道义中最重大的,莫过于利于他人,利于他人莫过于教育;智慧中最盛大的,莫过于成就自身,成就自身莫过于学习。自身成就了,做子女的不用指使就会孝顺,做臣子的不用命令就会忠诚,做君主的不用强制就会治理平正,掌握大势就可以成为天下的表率。所以子贡问孔子:“后世将用什么来称呼先生呢?” 孔子说:“我哪里值得被称道呢?如果一定要说的话,就是好学而不厌倦,好教而不疲倦,大概只有这一点吧!” 天子进入太庙祭祀先圣时,与曾经担任过自己老师的人并列,不把他们当作臣子,这是为了表示对学习和尊师的尊崇。
注释
悉诸、大挠:传说中神农、黄帝时期的贤者,大挠相传发明了干支历法。
颛(zhuān)顼(xū)、帝喾(kù):上古五帝中的两位,颛顼为黄帝之孙,帝喾为黄帝曾孙。
小臣:指伊尹,初为庖厨之臣,后被汤任为相,“小臣” 是其早期身份。
驵(zǎng):牲畜交易的中间人,即 “牙侩”。
指於乡曲:在乡里遭人指责,“指” 通 “訾”,指责之意。
钜狡:大狡诈之人,“钜” 通 “巨”。
疾讽诵:快速背诵,“讽诵” 指朗读背诵经典。
司闻:“司” 通 “伺”,意为仔细聆听。
蠲(juān)洁:洁净,“蠲” 义为清洁。
齿尝为师者弗臣:与曾经的老师并列,不视为臣下,“齿” 指并列,“尝” 指曾经。
延伸阅读
《吕氏春秋・尊师》
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尊师》,该篇通过列举神农至勾践等 “十圣人、六贤者” 的尊师案例,论证 “学莫便乎近其人” 的观点,可对照原文理解先秦诸子对 “师道” 的推崇。
《荀子・非十二子》
儒家批判诸子学派,强调 “师法者,人之大宝也”,与文中 “背叛之人,贤主弗内之於朝” 的态度一致,体现对师道尊严的维护。
《韩诗外传》卷三
记载 “子路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则禽之。’孔子曰:‘人善我,我亦善之,此固善也;人不善我,我则修德,此亦善也。’” 可与文中 “说义必称师以论道” 的师生伦理对照。
《史记・儒林列传》
汉代记录 “及高皇帝诛项籍,举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展现秦火之后儒学凭借师道传承的韧性,呼应文中 “学以成身” 的思想。
相关阅读
《尚书・说命》
记载商王武丁与傅说的对话,“若金,用汝作砺;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体现君主对师臣的倚重,与文中 “十圣人、六贤者未有不尊师者” 相呼应。
《贞观政要・崇儒学》
唐太宗 “大征天下儒士以为学官”,设弘文馆招纳贤才,可视为 “尊师重道” 在唐代政治中的实践,印证 “身成则为人君弗强而平矣” 的理念。
《宋元学案・白鹿洞书院揭示》
朱熹制定的学规强调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将学习过程与尊师结合,发展了文中 “疾讽诵,谨司闻,观欢愉,问书意” 的方法论。
《明实录・太祖洪武实录》
明太祖朱元璋 “幸国子学,行释菜礼,命博士孔克仁等为诸生讲经”,体现帝王对师道的象征性推崇,与文中 “天子入太庙祭先圣” 的礼仪一脉相承。
《日知录・尊师重道》
顾炎武批判明末 “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呼吁恢复 “尊师重道” 传统,如 “其以公卿而为师者,天子为之东面而视,其尊如此”,可视为对本文思想的近代回应。
发表评论(人工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