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忠
分类:纪·仲冬纪 浏览量:
二曰:至忠逆于耳,倒于心,非贤主其孰能听之?故贤主之所说,不肖主之所诛也。人主无不恶暴劫者,而日致之,恶之何益?今有树于此,而欲其美也,人时灌之,则恶之,而日伐其根,则必无活树矣。夫恶闻忠言,乃自伐之精者也。
荆庄王猎于云梦,射随兕,中之。申公子培劫王而夺之。王曰:“何其暴而不敬也?”命吏诛之。左右大夫皆进谏曰:“子培,贤者也,又为王百倍之臣,此必有故,愿察之也。”不出三月,子培疾而死。荆兴师,战于两棠,大胜晋,归而赏有功者。申公子培之弟进请赏于吏曰:“人之有功也于军旅,臣兄之有功也于车下。”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兄犯暴不敬之名,触死亡之罪于王之侧,其愚心将以忠于君王之身,而持千岁之寿也。臣之兄尝读故记曰:‘杀随兕者,不出三月。’是以臣之兄惊惧而争之,故伏其罪而死。”王令人发平府而视之,于故记果有,乃厚赏之。申公子培,其忠也可谓穆行矣。穆行之意,人知之不为劝,人不知不为沮,行无高乎此矣。
齐王疾痏,使人之宋迎文挚,文挚至,视王之疾,谓太子曰:“王之疾必可已也。虽然,王之疾已,则必杀挚也。”太子曰:“何故?”文挚对曰:“非怒王则疾不可治,怒王则挚必死。”太子顿首强请曰:“苟已王之疾,臣与臣之母以死争之于王。王必幸臣与臣之母,愿先生之勿患也。”文挚曰:“诺。请以死为王。”与太子期,而将往不当者三,齐王固已怒矣。文挚至,不解屦登床,履王衣,问王之疾,王怒而不与言。文挚因出辞以重怒王,王叱而起,疾乃遂已。王大怒不说,将生烹文挚。太子与王后急争之,而不能得,果以鼎生烹文挚。爨之三日三夜,颜色不变。文挚曰:“诚欲杀我,则胡不覆之,以绝阴阳之气?”王使覆之,文挚乃死。夫忠于治世易,忠于浊世难。文挚非不知活王之疾而身获死也,为太子行难,以成其义也。
白话文翻译
第二种说法:最忠诚的话往往不顺耳、违背心意,若不是贤明的君主,谁能听取呢?所以贤明君主所喜爱的,正是不肖君主所诛杀的。君主没有不厌恶暴力劫夺的,但却每日招致它,厌恶又有什么用呢?就像这里有棵树,想要它长得美,别人按时浇灌,却厌恶它,每日砍伐树根,那这树必定无法存活。厌恶听取忠言,就是自我毁灭中最严重的行为。
楚庄王在云梦泽打猎,射中一头随兕,申公子培突然冲上前夺走猎物。庄王说:“为何如此粗暴无礼?” 命令官吏诛杀他。左右大夫都进谏说:“子培是贤者,又是您百倍有功之臣,这样做必定有原因,希望您明察。” 不出三个月,子培患病而死。楚国起兵,在两棠与晋军交战,大胜而归,赏赐有功之人。申公子培的弟弟进见官吏请求赏赐,说:“别人的功劳在军旅,我兄长的功劳在您身边。” 庄王问:“此话怎讲?” 他回答:“兄长背负粗暴无礼的骂名,在您身边犯下死罪,他内心是想效忠君王,让您得以长寿。我兄长曾读过古书记载:‘猎杀随兕的人,不出三月必死。’因此他惊惧之下才争抢猎物,甘愿承担罪名而死。” 庄王命人打开平府查阅,古书中果然有此记载,于是厚赏子培的弟弟。申公子培的忠诚可称为 “穆行”(美德之行)。具备穆行的人,他人知晓不会因此奋进,他人不知也不会因此沮丧,德行没有比这更高尚的了。
齐王长了毒疮,派人到宋国迎接文挚。文挚到来后,察看齐王的病情,对太子说:“大王的病一定能治好。但病治好后,大王必定会杀我。” 太子问:“为何?” 文挚回答:“不激怒大王,病就无法治愈;激怒大王,我必死无疑。” 太子叩头坚决请求:“若能治好大王的病,我和母亲拼死为您争辩,大王一定会怜悯我们,希望先生不要担忧。” 文挚说:“好,我愿以死为大王治病。” 他与太子约定日期,却三次故意失约,齐王早已发怒。文挚到来后,不脱鞋就上床,踩着齐王的衣服问病情,齐王愤怒不与他说话。文挚又说重话激怒齐王,齐王呵叱着起身,病竟痊愈了。但齐王大怒不悦,要将文挚活煮。太子与王后急忙争辩,却未能阻止,最终用鼎煮文挚。煮了三天三夜,文挚面色不变,说:“若真要杀我,为何不盖上鼎盖,断绝阴阳之气?” 齐王命人盖上鼎盖,文挚才死去。在治世尽忠容易,在乱世尽忠难。文挚并非不知治好齐王的病会让自己送命,而是为太子践行难事,以成就道义。
注释
倒于心:违背心意,“倒” 指违逆、违背。
荆庄王:即楚庄王,春秋五霸之一,“荆” 为楚的别称。
随兕(sì):古代传说中的独角怪兽,古人认为猎杀随兕会遭天谴。
平府:楚国藏典籍的府库,“平” 为府名,或指 “平正之府”。
痏(wěi):毒疮,此处指齐王所患的肿毒恶疾。
期而将往不当者三:约定日期却三次失约,“当” 指按时赴约。
不解屦(jù):不脱鞋,古代入室需脱鞋,文挚此举为故意失礼以激怒齐王。
爨(cuàn)之三日三夜:爨指烧火煮物,文中 “颜色不变” 为夸张描写,象征忠魂不灭。
穆行:美德之行,“穆” 有美、和之意,指不求回报的高尚德行。
延伸阅读
《吕氏春秋・至忠》
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至忠》,该篇以申公子培、文挚为例,阐述 “忠言逆耳”“乱世尽忠” 的伦理困境,可对照原文理解战国时期对 “至忠” 的极致诠释。
《韩非子・说难》
提出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分析进谏者如何避免触怒君主,与文中 “至忠逆于耳” 的现实矛盾形成互补,展现诸子对 “忠” 的不同思考。
《史记・滑稽列传》
记载优孟讽谏楚庄王厚葬爱马,以 “以大夫礼葬马,诸侯闻之必笑王” 的迂回劝谏,与文挚 “激怒治病” 的反常逻辑相映成趣,体现忠谏的多样性。
《说苑・臣术》
提出 “有直臣者,能以深言直谏,不避死亡”,将文挚式的 “死忠” 列为 “直臣” 典范,可与文中 “穆行之意,人知之不为劝” 的精神相呼应。
相关阅读
《左传・宣公十二年》
记载楚庄王 “问鼎中原” 及 “邲之战”(两棠之战)大胜晋国的史实,与文中 “战于两棠,大胜晋” 相互印证,理解历史事件与寓言故事的关联。
《新序・义勇》
收录 “荆轲刺秦,箕踞而骂” 的故事,与文挚 “鼎中不死,求盖而亡” 的形象共同构成古代 “义勇赴死” 的精神谱系。
《贞观政要・纳谏》
唐太宗谓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重用魏征等谏臣,实践了文中 “贤主听忠言” 的政治理想。
《聊斋志异・续黄粱》
蒲松龄写书生梦中为相,因拒纳忠言而致国破家亡,以小说形式警示 “恶闻忠言乃自伐”,可视为文中哲理的文学演绎。
《明夷待访录・原臣》
黄宗羲提出 “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批判 “以君之是非为是非”,对文挚式 “为义赴死” 的传统忠君观形成突破性反思。
发表评论(人工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