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乐
分类:纪·仲夏纪 浏览量:
二曰: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於度量,本於太一。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浑浑沌沌,离则复合,合则复离,是谓天常。天地车轮,终则复始,极则复反,莫不咸当。日月星辰,或疾或徐,日月不同,以尽其行。四时代兴,或暑或寒,或短或长,或柔或刚。万物所出,造於太一,化於阴阳。萌芽始震,凝氵寒以形。形体有处,莫不有声。声出於和,和出於适。和适先王定乐,由此而生。
天下太平,万物安宁。皆化其上,乐乃可成。成乐有具,必节嗜欲。嗜欲不辟,乐乃可务。务乐有术,必由平出。平出於公,公出於道。故惟得道之人,其可与言乐乎!
亡国戮民,非无乐也,其乐不乐。溺者非不笑也,罪人非不歌也,狂者非不武也,乱世之乐有似於此。君臣失位,父子失处,夫妇失宜,民人呻吟,其以为乐也,若之何哉?
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也。始生人者,天也人,无事焉。天使人有欲,人弗得不求;天使人有恶,人弗得不辟。欲与恶,所受於天也,人不得与焉,不可变,不可易。世之学者,有非乐者矣,安由出哉?
大乐,君臣、父子、长少之所欢欣而说也。欢欣生於平,平生於道。道也者,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不可为状。有知不见之见、不闻之闻、无状之状者,则几於知之矣。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谓之太一。
故一也者制令,两也者从听。先圣择两法一,是以知万物之情。故能以一听政者,乐君臣,和远近,说黔首,合宗亲;能以一治其身者,免於灾,终其寿,全其天;能以一治其国者,奸邪去,贤者至,成大化;能以一治天下者,寒暑适,风雨时,为圣人。故知一则明,明两则狂。
白话文翻译
第二种说法:音乐的起源非常久远。它产生于音律的度量,本源来自于 “太一”(宇宙本原)。太一生出天地两仪,两仪生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互变化,一升一降,交融形成宇宙的秩序。万物最初混沌未分,分离后又聚合,聚合后又分离,这是自然的永恒规律。天地如同车轮运转,终点又成为起点,到达极限便会返回,一切都恰到好处。日月星辰,运行或快或慢,太阳与月亮轨迹不同,却各自完成其运行周期。四季交替兴起,气候或暑或寒,白昼或短或长,物性或柔或刚。万物的产生,都始于太一,由阴阳二气演化而来。萌芽开始振动生长,凝结寒暑而形成形体。形体存在于各处,无不发出声音。声音产生于和谐,和谐产生于适度。先王制定音乐的和谐与适度,就是由此而来。
天下太平,万物安宁。百姓都被君主的德政教化,音乐才能够成功创制。创作音乐有其前提,必须节制嗜好欲望。嗜好欲望不邪僻,才能够致力于音乐。致力于音乐有其方法,必须从平和中产生。平和源于公正,公正源于大道。所以只有得道之人,才可以和他谈论音乐!
亡国之君与受刑之民,并非没有音乐,只是他们的音乐无法带来真正的快乐。溺水的人并非不笑,罪犯并非不唱歌,狂人并非不舞蹈,乱世的音乐就类似于此(徒有其表而无实质)。君臣失去各自的位次,父子失去相处的伦常,夫妇失去应有的礼仪,百姓呻吟哀号,在这种情况下制作音乐,又能怎样呢?
大凡音乐,象征着天地的和谐、阴阳的协调。最初创造人类的是天,人无法干预。天使人有欲望,人不得不追求;天使人有厌恶,人不得不躲避。欲望与厌恶,是从天那里禀受的,人无法参与,不可改变,不可更换。世上的学者,有反对音乐的,他们的观点又从何而来呢?
盛大的音乐,是君臣、父子、长幼都欢欣喜悦的事物。欢欣产生于平和,平和产生于大道。道,看它看不见,听它听不到,无法描述其形状。但如果有人能理解 “不见之见”“不闻之闻”“无状之状”,就接近懂得道了。道是最精纯的存在,不可用形体表示,不可用名称界定,勉强为它命名,就叫做 “太一”。
所以 “一”(道)是制定政令的根本,“两”(阴阳、君臣等对立关系)是服从听命于 “一” 的。先代圣人选择 “两” 而效法 “一”,因此能知晓万物的情理。所以,能以 “一” 治理政务的君主,可使君臣和乐,远近和睦,百姓喜悦,宗族亲合;能以 “一” 修养自身的人,可免于灾祸,终享天年,保全天性;能以 “一” 治理国家的君主,可使奸邪离去,贤者到来,成就大德教化;能以 “一” 治理天下的君主,可使寒暑适度,风雨按时,成为圣人。所以,掌握 “一” 就会明智,只知 “两” 就会迷乱。
注释
度量:指音律的标准,如律管的长度、音高的度数,代指音乐的规则。
太一:又称 “太极”,古代哲学中宇宙的本原,万物的开端。
两仪:指天地,或阴阳两极,是 “太一” 分化出的对立统一体。
章:通 “彰”,指明显的秩序、文采,此处形容阴阳变化的规律。
天常:自然的永恒规律,“常” 指恒常不变的法则。
极则复反:事物发展到极致就会向相反方向转化,体现道家 “物极必反” 的辩证思想。
非乐者:指墨家学派,墨子著《非乐》,反对铺张的音乐活动,认为 “上不厌其乐,下不堪其苦”。
黔首:战国及秦代对百姓的称呼,“黔” 指黑色,“黔首” 即 “黑头”,代指平民。
两法一:“两” 指阴阳、君臣等对立双方,“法” 指效法,意为对立双方效法 “太一” 的统一规律。
延伸阅读
《吕氏春秋・大乐》
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大乐》,该篇为中国古代音乐哲学的经典论述,系统阐述了音乐与 “太一”“阴阳” 的关系,可对照原文理解 “乐由道生” 的核心观点。
《乐记・乐本》
儒家经典《乐记》提出 “乐者,天地之和也”,与文中 “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也” 一脉相承,展现儒家对音乐伦理功能的重视。
《老子・道经》
道家主张 “大音希声”,认为最完美的音乐是无声的,与文中 “道不可为状” 的抽象哲学相通,可对比儒道对音乐本质的不同理解。
《荀子・乐论》
批判墨子 “非乐” 思想,提出 “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与文中 “乱世之乐有似于此” 的批判形成呼应。
相关阅读
《尚书・舜典》
记载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体现上古时期音乐与祭祀、政治的结合,可与文中 “成乐有具,必节嗜欲” 的制乐前提对照。
《礼记・乐记》
详细论述 “乐与政通”,如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可与文中 “亡国戮民,其乐不乐” 的现象相互印证。
《史记・乐书》
司马迁收录汉代乐论,如 “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从医学角度补充音乐的功能,深化 “乐以养生” 的思想。
《论衡・谴告》
王充批判 “天人感应”,提出 “乐者,所以象德,歌者,所以咏功”,强调音乐的现实意义,可对比文中 “乐本于太一” 的神秘主义倾向。
《梦溪笔谈・乐律》
宋代沈括记录音律学知识,如 “十二律相生之法”,从科学角度诠释 “生於度量” 的具体内涵,展现古代音乐理论的实证精神。
发表评论(人工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