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秋
分类:纪·季秋纪 浏览量:
一曰:季秋之月,日在房,昏虚中,旦柳中。其日庚辛,其帝少皞,其神蓐收,其虫毛,其音商,律中无射。其数九,其味辛,其臭腥,其祀门,祭先肝。候雁来,宾爵入大水为蛤。菊有黄华,豺则祭兽戮禽。天子居总章右个,乘戎路,驾白骆,载白旂,衣白衣,服白玉,食麻与犬,其器廉以深。
是月也,申严号令,命百官贵贱无不务入,以会天地之藏,无有宣出。命冢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
是月也,霜始降,则百工休。乃命有司曰:“寒气总至,民力不堪,其皆入室。”上丁,入学习吹。
是月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合诸侯,制百县,为来岁受朔日,与诸侯所税于民,轻重之法,贡职之数,以远近土地所宜为度,以给郊庙之事,无有所私。
是月也,天子乃教于田猎,以习五戎,獀马。命仆及七驺咸驾,载旍旐舆,受车以级,整设于屏外;司徒搢扑,北向以誓之。天子乃厉服厉饬,执弓操矢以射。命主祠祭禽于四方。
是月也,草木黄落,乃伐薪为炭。蛰虫咸俯在穴,皆墐其户。乃趣狱刑,无留有罪,收禄秩之不当者,共养之不宜者。
是月也,天子乃以犬尝稻,先荐寝庙。
季秋行夏令,则其国大水,冬藏殃败,民多鼽窒;行冬令,则国多盗贼,边境不宁,土地分裂;行春令,则暖风来至,民气解堕,师旅必兴。
白话文翻译
第一种说法:季秋九月,太阳运行到房宿的位置,黄昏时虚星位于南天正中,黎明时柳星位于南天正中。季秋九月对应天干中的庚辛,主宰之帝是少皞,神祇是蓐收,对应的动物是毛虫(兽类),对应的乐音是商音,音律与无射律管相合。对应的数字是九,味道为辛味,气味为腥味,祭祀对象是门神,祭祀时以肝为首要祭品。此时候鸟大雁南飞而来,燕子潜入水中化为蛤蜊。菊花绽放黄花,豺狼捕猎禽兽后陈列如祭祀。天子居住在总章右个(西堂南偏室),乘坐兵车,驾驭白尾黑鬃的马,车上插着白色旗帜,身穿白色服饰,佩戴白色玉佩,膳食以麻类和狗肉为主,使用的器物棱角分明且深邃。
这个月,要重申并严明号令,命令百官无论贵贱都务必致力于收敛之事,以配合天地的收藏之气,不得有宣发外露的行为。命令冢宰,待农事全部收获后,记录五谷的收成要点。将天子籍田的收获藏入神仓,恭敬之心必须整饬。
这个月,霜开始降下,各种工匠停止劳作。命令有关部门说:“寒气全面到来,民力不堪承受,让他们都回到室内。” 上旬的丁日,天子入太学练习吹奏乐器。
这个月,要大飨天帝,品尝牺牲,向天子报告祭祀准备完毕。聚合诸侯,制定百县的政令,确定来年接受朔日的礼制,以及诸侯向百姓征税的轻重法则、进贡物品的数量,以远近土地的适宜产出为尺度,来供给郊祀和宗庙的事务,不得有私心。
这个月,天子教导民众田猎,以练习五种兵器,挑选马匹。命令仆人和七驺都驾车,载着各种旗帜,按照等级接受车辆,在屏门外整齐排列;司徒插着刑杖,向北誓师。天子穿上猎装,整饬装备,手持弓箭射击。命令主祠官将猎获的禽兽祭祀四方之神。
这个月,草木枯黄落叶,于是砍伐木材烧制木炭。蛰虫都俯伏在洞穴中,用泥土堵塞洞口。于是督促处理刑狱,不留下有罪之人,收回俸禄等级不当者的俸禄,罢免供养不合宜的官员。
这个月,天子用狗肉和新收的稻米祭祀,先供奉到宗庙。
如果季秋施行应夏季的政令,国家就会发大水,冬季储藏的物资败坏,百姓多患鼻塞病;施行应冬季的政令,国家就会多盗贼,边境不宁,土地被分裂;施行应春季的政令,暖风就会到来,民气懈怠堕落,战争必定兴起。
注释
季秋:秋季第三个月(农历九月),“季” 表示每季的最后一个月。
房、虚、柳:均为星宿名。房宿属东方苍龙七宿,虚宿属北方玄武七宿,柳宿属南方朱雀七宿。
律中无射(yì):无射为十二律之一,对应季秋,此时万物收藏,律管音声蕴含 “无射(厌)” 之意,象征阳气衰退、阴气旺盛。
宾爵入大水为蛤:宾爵即燕子,古人认为燕子深秋潜入水中化为蛤蜊,是古代对物候的想象性解释。
豺则祭兽戮禽:豺狼捕猎后将禽兽陈列如祭祀,古人认为这是秋季肃杀之气的体现,与 “鹰乃祭鸟”(孟秋)呼应。
总章右个:总章为明堂西向厅堂,“右个” 指南偏室,天子按季节变换居住方位,体现 “顺时布政”。
帝籍之收:天子亲耕籍田的收获物,用于祭祀,象征重农尊祖。
神仓:储藏祭祀谷物的仓库,“神” 表示神圣,用于供奉神灵。
上丁:每月上旬的丁日,古代以天干纪日,丁日属火,与秋季练乐的礼仪相关。
五戎:指五种兵器,即弓、殳、矛、戈、戟,或指五种军事技艺。
獀(sōu)马:挑选马匹,“獀” 意为选择,秋季田猎前选马为传统礼制。
旍(jīng)旐(zhào):旍为曲柄旗,旐为画有龟蛇的旗,均为田猎时的仪仗旗帜。
司徒搢(jìn)扑:司徒为掌管教化的官员,“搢扑” 指将刑杖插在腰带间,用于誓师时执行军法。
厉服厉饬:厉服指猎装,厉饬指整饬装备,“厉” 通 “励”,有整肃之意。
墐(jìn)其户:用泥土堵塞洞穴,“墐” 本指涂墙,此处指蛰虫用土封穴过冬。
延伸阅读
《礼记・月令》
儒家经典中对季秋之月的详细记载,与本文内容基本一致,可对照原文理解古代月令制度中 “申严号令”“大飨帝” 等礼仪与秋季收藏之气的关联。
《吕氏春秋・季秋纪》
杂家著作中对季秋政令的阐述,强调 “霜始降则百工休” 的农时安排,并收录 “天子教于田猎” 的军事训练制度,可对比不同学派对秋季政治伦理的诠释。
《诗经・小雅・楚茨》
描述 “我仓既盈,我庾维亿” 的秋收景象,与文中 “农事备收,藏于神仓” 的仓储制度相呼应,展现古代 “秋收冬藏” 的农耕文明特征。
《周礼・夏官・大司马》
记载 “仲秋教治兵,季秋教阅” 的军事训练周期,可与文中 “习五戎,獀马” 的田猎礼制相互印证,理解古代 “以田猎教战” 的军事传统。
相关阅读
《淮南子・时则训》
对季秋 “寒气总至,民力不堪” 的阐释,结合道家 “秋气肃杀,万物闭藏” 思想,可深化对古代五行与季节对应关系的理解。
《齐民要术・杂说》
北魏贾思勰记录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 的农谚,可与文中 “命冢宰,农事备收” 的农耕实践对照,展现理论与生产的结合。
《东京梦华录・重阳》
宋代孟元老记载汴京重阳 “都人各以粉面蒸糕遗送” 的民俗,虽为后世演变,可对比古代 “天子以犬尝稻” 的荐新祭祀传统。
《农政全书・农事・占候》
明代徐光启收录 “九月霜降,米谷满仓” 等农谚,可与文中 “行夏令则冬藏殃败” 的灾异警示相参照,理解古代农事对气象规律的依赖。
《礼记・祭统》
详细规定 “秋祭曰尝,示物成也” 的祭祀意义,可与文中 “大飨帝,尝牺牲” 的季秋祭礼相联系,体会古代 “顺时奉祭” 的宗教伦理。
发表评论(人工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