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秋
分类:纪·孟秋纪 浏览量:
一曰:孟秋之月,日在翼,昏斗中,旦毕中。其日庚辛,其帝少皞,其神蓐收,其虫毛,其音商,律中夷则。其数九,其味辛,其臭腥,其祀门,祭先肝。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始用刑戮。天子居总章左个,乘戎路,驾白骆,载白旂,衣白衣,服白玉,食麻与犬,其器廉以深。
是月也,以立秋。先立秋三日,大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秋,盛德在金。”天子乃斋。立秋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秋于西郊。还,乃赏军率武人于朝。天子乃命将帅,选士厉兵,简练桀俊,专任有功,以征不义,诘诛暴慢,以明好恶,巡彼远方。
是月也,命有司修法制,缮囹圄,具桎梏,禁止奸,慎罪邪,务搏执;命理瞻伤察创、视折审断,决狱讼,必正平,戮有罪,严断刑。天地始肃,不可以赢。
是月也,农乃升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命百官始收敛,完堤防,谨壅塞,以备水潦;修宫室,坿墙垣,补城郭。
是月也,无以封侯、立大官,无割土地、行重币、出大使。
行之是令,而凉风至三旬。
孟秋行冬令,则阴气大胜,介虫败谷,戎兵乃来;行春令,则其国乃旱,阳气复还,五谷不实;行夏令,则多火灾,寒热不节,民多疟疾。
白话文翻译
第一种说法:孟秋七月,太阳运行到翼宿的位置,黄昏时斗星位于南天正中,黎明时毕星位于南天正中。孟秋七月对应天干中的庚辛,主宰之帝是少皞,神祇是蓐收,对应的动物是毛虫(兽类),对应的乐音是商音,音律与夷则律管相合,对应的数字是九,味道为辛味,气味为腥味,祭祀对象是门神,祭祀时以肝为首要祭品。此时凉风到来,白露降下,寒蝉鸣叫,鹰隼开始捕猎鸟类并陈列如祭祀,这个月开始施用刑罚杀戮。天子居住在总章左个(西堂北偏室),乘坐兵车,驾驭白尾黑鬃的马,车上插着白色旗帜,身穿白色服饰,佩戴白色玉佩,膳食以麻类和狗肉为主,使用的器物棱角分明且深邃。
这个月有立秋节气。立秋前三天,太史拜见天子说:“某日立秋,盛德在于金。” 天子于是斋戒。立秋当天,天子亲自率领三公九卿及诸侯大夫,到西郊迎接秋气。返回后,在朝堂赏赐军队将领与勇武之士。天子命令将帅,挑选士兵、磨砺兵器,选拔杰出人才,重用有功之人,征讨不义之邦,责罚暴虐轻慢的行为,以明辨好恶,巡视远方邦国。
这个月,命令有关部门修订法律制度,修缮监狱,备齐枷锁,禁止奸邪行为,谨慎处理罪案,务必拘捕罪犯;命令理官查访伤员、考察创伤、检视骨折、审理断案,判决诉讼务必公正公平,杀戮有罪之人,严格决断刑罚。此时天地开始肃杀,行事不可懈怠。
这个月,农民收割谷物进献,天子品尝新谷,先供奉到宗庙。命令百官开始收敛物资,完善堤防,谨慎堵塞漏洞,以防备洪水;修缮宫室,修补墙垣,加固城郭。
这个月,不可封侯、任命大官,不可割让土地、赠送厚重礼品、派遣大型使团。
施行这些政令,凉风会持续三旬。
如果孟秋施行应冬季的政令,阴气就会过盛,甲壳类动物毁坏谷物,敌军就会来犯;施行应春季的政令,国家就会干旱,阳气重新返回,五谷不能成熟;施行应夏季的政令,就会多火灾,寒热不调,百姓多患疟疾。
注释
孟秋:秋季第一个月(农历七月),“孟” 表示每季的第一个月。
翼、斗、毕:均为星宿名。翼宿属南方朱雀七宿,斗宿属北方玄武七宿,毕宿属西方白虎七宿。
少皞(hào)、蓐收:少皞为西方天帝,蓐收为西方金神,二者对应秋季金德。
律中夷则:夷则为十二律之一,对应孟秋,此时万物开始收敛,律管音声刚劲,象征 “万物夷(平)而则(法)”。
鹰乃祭鸟:鹰隼捕猎鸟类后将其陈列,如同祭祀,古人认为这是秋季肃杀之气的体现。
总章左个:总章为明堂西向厅堂,“左个” 指北偏室,天子按季节变换居住方位,体现 “顺时布政”。
戎路:兵车,“路” 通 “辂”,秋季属金,主兵戈,故乘戎路。
命理瞻伤察创:理官负责司法,秋季主刑杀,故需严格检视伤情、审理案件,确保刑罚公正。
延伸阅读
《礼记・月令》
儒家经典中对孟秋之月的详细记载,与本文内容基本一致,可对照原文理解古代月令制度中 “迎秋西郊”“赏军厉兵” 等礼仪与秋季金德的关联。
《吕氏春秋・孟秋纪》
杂家著作中对孟秋政令的阐述,强调 “天地始肃,不可以赢” 的肃杀之气,并收录 “选士厉兵” 的军事制度,可对比不同学派对秋季政治伦理的诠释。
《诗经・豳风・七月》
描述周代农时的诗篇,如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可结合 “农乃升谷” 的物候记录,体会古代秋收与祭祀的紧密联系。
《周礼・秋官・司寇》
记载 “秋季治兵,如振旅之陈” 的军事训练制度,可与文中 “选士厉兵,简练桀俊” 的治军措施相印证。
相关阅读
《淮南子・时则训》
对孟秋 “盛德在金” 的阐释,结合道家 “金者,禁也,阴气始起,万物禁止” 思想,可深化对古代五行与季节对应关系的理解。
《齐民要术・收种》
北魏贾思勰记录 “七月七日收种,美而耐机” 的农谚,可与文中 “农乃升谷” 的秋收实践对照,展现理论与生产的结合。
《东京梦华录・立秋》
宋代孟元老记载汴京立秋 “满街卖楸叶,妇女儿童辈皆剪成花样戴之” 的民俗,虽为后世演变,可对比古代 “迎秋西郊” 的祭祀传统。
《农政全书・农事・占候》
明代徐光启收录 “七月秋霖,害稼” 等农谚,可与文中 “行冬令则介虫败谷” 的灾异警示相参照,理解古代农事对气象规律的依赖。
《礼记・祭义》
详细规定 “秋祭曰尝,荐新于寝庙” 的祭祀礼仪,可与文中 “天子尝新,先荐寝庙” 的荐新制度相联系,体会古代 “顺时奉祭” 的孝道观念。
发表评论(人工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