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曰:由其道,功名之不可得逃,犹表之与影,若呼之与响。善钓者,出鱼乎十仞之下,饵香也;善弋者,下鸟乎百仞之上,弓良也;善为君者,蛮夷反舌殊俗异习皆服之,德厚也。水泉深则鱼鳖归之,树木盛则飞鸟归之,庶草茂则禽兽归之,人主贤则豪杰归之。故圣王不务归之者,而务其所以归。

强令之笑不乐;强令之哭不悲;强令之为道也,可以成小,而不可以成大。

缶醯黄,蚋聚之,有酸;徒水则必不可。以狸致鼠,以冰致蝇,虽工,不能。以茹鱼去蝇,蝇愈至,不可禁,以致之之道去之也。桀、纣以去之之道致之也,罚虽重,刑虽严,何益?

大寒既致,民暖是利;大热在上,民清是走。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欲为天子,民之所走,不可不察。今之世,至寒矣,至热矣,而民无走者,取则行钧也。欲为天子,所以示民,不可不异也。行不异,乱虽倍行,民犹无走。民无走,则王者废矣,暴君幸矣,民绝望矣。故当今之世,有仁人在焉,不可而不此务;有贤主,不可而不此事。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桀、纣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能尽害天下之民,而不能得贤名之。关龙逢、王子比干能以要领之死争其上之过,而不能与之贤名。名固不可以相分,必由其理。

白话文翻译:

第五种说法:遵循正确的治国之道,功名就必然随之而来,如同影随形、响应声至一样不可逃脱。善于钓鱼的人,能从十仞深的水下钓出鱼来,是因为鱼饵芳香;善于射猎的人,能从百仞高空射下飞鸟,是因为弓箭精良;善于做君主的人,即使是语言不通、习俗各异的蛮夷之人也会归服他,是因为德行深厚。水泉深广,鱼鳖就会聚集;树木茂盛,飞鸟就会栖息;杂草丰茂,禽兽就会归附;君主贤明,豪杰就会来投。所以圣明的君主不刻意追求他人归附,而是致力于完善让他人归附的根本条件。

强迫人笑,笑得不快乐;强迫人哭,哭得不动情;用强制的方法治理国家,可以成就小事,却不能成就大业。

瓦罐里的醋变酸发黄,蚊蚋就会聚集,因为有酸味吸引;只有清水,蚊蚋必定不会聚集。用野猫来招引老鼠,用冰块来招引苍蝇,即使手段再巧妙,也办不到。用臭鱼来驱赶苍蝇,苍蝇会越来越多,无法禁止,这是因为用招引它们的方法去驱赶它们。夏桀、商纣就是用驱赶百姓的方法来治理国家,即使刑罚再重、禁令再严,又有什么用呢?

严寒到来时,百姓就会追求温暖;酷暑难耐时,百姓就会奔向清凉。所以百姓没有固定的去处,看到利益所在,就会向那里聚集。想要做天子,对于百姓所追求的利益,不能不仔细体察。如今的世道,寒冷到极点,炎热到极点,但百姓却无处可去,这是因为君主为政公平(“钧” 通 “均”)。想要做天子,昭示给百姓的治国之道,不能与他人相同。如果为政之道没有特色,即使比混乱之政好上数倍,百姓仍然不会归附。百姓不归附,王道就会废弛,暴君就会得逞,百姓就会陷入绝望。所以在当今世道,若有仁人在世,不可不致力于此;若有贤主在位,不可不专注于此事。

贤能与不肖之人不可能混淆不清,就像天命不可更改、美丑不可移易一样。夏桀、商纣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能尽情残害天下百姓,却无法获得贤明的名声。关龙逢、王子比干能以断头之死谏诤君主的过失,却无法让夏桀、商纣获得贤名。名声本来就无法强行分配,必须遵循其内在的道理。

注释:

反舌:指语言与华夏不同的少数民族,“反舌殊俗” 泛指语言、习俗各异的族群。

缶醯(fǒu xī)黄:瓦罐中的醋变酸发黄。缶为陶制容器,醯指醋,此处比喻事物因自身特性招引外物。

蚋(ruì):一种小飞虫,俗称 “黑蝇”,喜聚集在有酸味的地方。

狸(lí):野猫,古人认为野猫会惊吓老鼠,故云 “以狸致鼠” 不合常理。

茹鱼:腐烂的鱼,“茹” 通 “洳”,指腐臭。

取则行钧:“取则” 指为政准则,“钧” 通 “均”,意为公平。全句指君主为政公平,百姓无特别可归附之处。

要领之死:“要” 通 “腰”,“领” 指脖颈,“要领之死” 指被腰斩或斩首,代指以死进谏。

关龙逢、王子比干:关龙逢是夏桀时贤臣,因直谏被杀害;王子比干是商纣叔父,因谏诤被剖心,均为古代忠臣典范。

延伸阅读:

《吕氏春秋・功名》

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功名》,该篇以 “表影”“响答” 为喻,强调 “以德服人” 的重要性,可对照原文理解 “德厚” 与 “归附” 的因果关系,以及 “强令之道” 的局限性。

《孟子・公孙丑上》

儒家提出 “以德服人者王”,与文中 “德厚则蛮夷服之” 的观点一致,可深入理解 “王道” 与 “霸道” 的区别。

《庄子・天道》

道家论述 “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主张顺应自然而非强制,与文中 “强令之为道,不可以成大” 的思想相通。

《韩非子・功名》

法家提出 “功者,难成而易败;名者,难立而易废”,强调 “因势利导” 与 “法术势” 结合,可对比道家、儒家对 “功名” 的不同路径。

相关阅读:

《尚书・大禹谟》

记载 “正德、利用、厚生、惟和” 的治国理念,强调德行是百姓归附的根本,与文中 “人主贤则豪杰归之” 相呼应。

《管子・牧民》

提出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强调顺应民意的重要性,可与文中 “民见利之聚,无之去” 的趋利性分析对照。

《史记・商君列传》

记录商鞅变法 “严刑酷法” 导致 “民不敢议而敢怒” 的后果,印证文中 “罚虽重,刑虽严,何益” 的批判,体现强制之术的弊端。

《贞观政要・仁义》

记载唐太宗 “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的民本思想,与文中 “民无走则王者废” 的警示相契合,展现 “德厚归附” 的实践案例。

《明夷待访录・原君》

黄宗羲批判 “天下为主,君为客” 的专制制度,提出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继承并深化了古代 “民本归德” 的政治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