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乐
分类:纪·仲夏纪 浏览量:
五曰:乐所由来者尚也,必不可废。有节,有侈,有正,有淫矣。贤者以昌,不肖者以亡。
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畜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
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
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阴,取竹於嶰溪之谷,以生空窍厚钧者,断两节间--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吹曰舍少。次制十二筒,以之阮隃之下,听凤皇之鸣,以别十二律。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以比黄锺之宫,适合;黄锺之宫皆可以生之。故曰:黄锺之宫,律吕之本。黄帝又命伶伦与荣将铸十二钟,以和五音,以施英韶。以仲春之月,乙卯之日,日在奎,始奏之,命之曰咸池。
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惟天之合,正风乃行,其音若熙熙凄凄锵锵。帝颛顼好其音,乃令飞龙作,效八风之音,命之曰承云,以祭上帝。乃令鱓先为乐倡。鱓乃偃寝,以其尾鼓其腹,其音英英。
帝喾命咸黑作为声,歌九招、六列、六英。有倕作为鼙、鼓、钟、磬、吹苓、管、埙、篪、鼗、椎、锺。帝喾乃令人抃,或鼓鼙,击钟磬、吹苓、展管篪。因令凤鸟、天翟舞之。帝喾大喜,乃以康帝德。
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麋各置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瞽叟乃拌五弦之瑟,作以为十五弦之瑟。命之曰大章,以祭上帝。
舜立,命延,乃拌瞽叟之所为瑟,益之八弦,以为二十三弦之瑟。帝舜乃令质修九招、六列、六英,以明帝德。
禹立,勤劳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降通漻水以导河,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於是命皋陶作为夏籥九成,以昭其功。
殷汤即位,夏为无道,暴虐万民,侵削诸侯,不用轨度,天下患之。汤於是率六州以讨桀罪。功名大成,黔首安宁。汤乃命伊尹作为大护,歌晨露,修九招、六列,以见其善。
周文王处岐,诸侯去殷三淫而翼文王。散宜生曰: “殷可伐也。”文王弗许。周公旦乃作诗曰:“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以绳文王之德。
武王即位,以六师伐殷。六师未至,以锐兵克之於牧野。归,乃荐俘馘于京太室,乃命周公为作大武。
成王立,殷民反,王命周公践伐之。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周公遂以师逐之,至于江南。乃为三象,以嘉其德。
故乐之所由来者尚矣,非独为一世之所造也。
白话文翻译
第五种说法:音乐的起源非常久远,一定不可废止。不过音乐有节制的,有奢侈的;有雅正的,有淫靡的。贤明的君主因雅正之乐而昌盛,不肖的君主因淫靡之乐而灭亡。
从前朱襄氏治理天下时,多刮大风,阳气蓄积过盛,万物松散解体,果实不能成熟。于是士达制作五弦瑟,用来招引阴气,使众生得以安定。
从前葛天氏的乐舞,三人手持牛尾,踏足而歌八首:第一首叫《载民》(歌颂百姓),第二首叫《玄鸟》(歌颂祖先),第三首叫《遂草木》(祝愿草木生长),第四首叫《奋五谷》(祈求五谷旺盛),第五首叫《敬天常》(敬畏自然规律),第六首叫《达帝功》(宣扬天帝功德),第七首叫《依地德》(依靠大地恩泽),第八首叫《总万物之极》(汇总万物的终极道理)。
从前陶唐氏(尧)开始治理时,阴气过盛,凝滞沉积,水道堵塞,无法从源头畅通,百姓气机郁滞不畅,筋骨蜷缩僵硬。于是创作舞蹈来疏导阴气、舒展身心。
黄帝命令伶伦制定音律。伶伦从大夏国以西,来到阮隃山的北麓,在嶰溪山谷选取竹子,挑选中空而壁厚均匀的,截取两节之间长三寸九分的竹管吹奏,定为黄钟宫音,称为 “舍少”。接着制作十二根竹管,到阮隃山下,聆听凤凰的鸣叫来区分十二律。雄凤鸣叫有六种音调,雌凤鸣叫也有六种音调,与黄钟宫音相匹配,完全和谐;黄钟宫音是所有音律的基础。黄帝又命伶伦与荣将铸造十二口钟,调和五音,创作《英韶》之乐。在仲春二月乙卯日,太阳运行到奎宿时,开始演奏,命名为《咸池》。
颛顼帝生于若水,居住在空桑,登上帝位后,顺应天地和谐,纯正的风得以流行,风声如熙熙、凄凄、锵锵般悦耳。颛顼喜爱这种声音,于是命令飞龙模仿八方风声创作乐曲,命名为《承云》,用来祭祀上帝。又令鱓(扬子鳄)担任乐师之长。鱓于是仰卧,用尾巴拍打腹部,发出英英的声音。
帝喾命令咸黑创作乐歌《九招》《六列》《六英》。又有能工巧匠倕制作了鼙鼓、钟、磬、吹苓、管、埙、篪、鼗、椎、钟等乐器。帝喾于是让人演奏,有的敲鼙鼓,有的击钟磬,有的吹苓、展管篪。又命令凤鸟、天翟等鸟类随乐起舞。帝喾非常高兴,用这样的音乐来光大天帝的德行。
帝尧即位后,命令质创作音乐。质模仿山林溪谷的声音来歌唱,用麋鹿的皮革蒙在瓦罐上敲击,又拍打石块,模仿上帝玉磬的声音,用来招致百兽起舞。瞽叟(舜的父亲)将五弦瑟改为十五弦瑟,命名为《大章》,用来祭祀上帝。
舜即位后,命令延改进瞽叟制作的瑟,增加八根弦,成为二十三弦瑟。舜又命令质修订《九招》《六列》《六英》,用来彰显圣明的德行。
禹即位后,为天下勤劳,日夜不懈。疏通大河,决开壅塞,开凿龙门,让漻水向下流以疏导黄河,疏通三江五湖,让水流注入东海,以便利百姓。于是命令皋陶创作《夏籥》九章,来彰显治水的功绩。
商汤即位时,夏朝无道,暴虐万民,侵削诸侯,不循法度,天下以为祸患。汤于是率领六州诸侯讨伐夏桀的罪行。功成名就后,百姓安宁。汤命令伊尹创作《大护》,歌唱《晨露》,修订《九招》《六列》,以展现德政之善。
周文王居岐周时,诸侯背离商纣王的荒淫而归附文王。散宜生说:“可以讨伐殷商了。” 文王不同意。周公旦于是作诗:“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以称颂文王的德行。
周武王即位后,率六军讨伐殷商。六军尚未到达,先用精锐部队在牧野击败商军。回归后,在京都太庙献上俘虏和敌军首级,命令周公创作《大武》之乐。
周成王即位后,殷民反叛,成王命令周公率军讨伐。商人训练大象,在东夷为虐。周公于是率军追击,直到江南。创作《三象》之乐,以赞美周王朝的德行。
所以,音乐的起源非常久远,并非只是某一个时代的创造。
注释
朱襄氏:传说中上古帝王,一说为炎帝的别号,以治理风沙闻名。
葛天氏:上古部落首领,传说其乐舞反映原始社会的农牧生活与宗教信仰。
陶唐氏:即尧,因其初封于陶,后徙于唐,故称陶唐氏。
伶伦:传说中黄帝的乐官,被尊为 “乐祖”,《吕氏春秋》载其以凤凰鸣声为基准制定十二律。
黄钟之宫:十二律的首律,宫音为五音之首,被视为音律的基准,象征天地正气。
咸池:古代神话中的乐名,一说为黄帝的乐舞,后成为天神之名。
鱓(tuó):即扬子鳄,古代称为 “鼍”,其鸣声被视为天然乐音,用于祭祀仪式。
瞽叟(gǔ sǒu):舜的父亲,传说为乐官,善奏瑟。
夏籥(yuè)九成:“籥” 为古代管乐器,“九成” 指九章,乐曲通过九次变化达到高潮,象征禹治水的艰辛与成功。
三象:周武王灭商后,周公为纪念其功德而作的乐舞,“象” 有 “象成武功德” 之意。
延伸阅读
《吕氏春秋・古乐》
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古乐》,该篇系统追溯了上古音乐的起源与发展,以 “圣王因势利导作乐” 为脉络,可对照原文理解音乐与氏族社会、自然崇拜的关联。
《周礼・春官・大司乐》
儒家经典记载周代乐官体系及乐舞制度,如 “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可与文中 “以祭上帝”“以昭其功” 的音乐祭祀功能相印证。
《山海经・大荒西经》
记载 “夏后开(启)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体现上古音乐与神话的交织,可对比文中 “效八风之音” 的自然崇拜元素。
《乐纬・动声仪》
汉代纬书提出 “乐者,天地之明证,五行之正声”,将音乐与五行、节气对应,可深化对文中 “黄钟之宫,律吕之本” 的宇宙观理解。
相关阅读
《尚书・益稷》
记载舜与皋陶讨论乐舞的功能,如 “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展现音乐在祭祀中的通神作用,与文中 “以祭上帝” 的仪式感相通。
《礼记・郊特牲》
记录周代郊祭礼仪,如 “奠酒而荐腥鱼,玄酒以祭,贵其质也”,与文中 “朱弦疏越”“大羹不和” 的质朴祭乐理念一致,体现 “反本修古” 的祭祀精神。
《史记・乐书》
司马迁论述 “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列举《大武》《咸池》等乐舞的政治象征意义,可与文中 “以嘉其德”“以昭其功” 的音乐叙事功能对照。
《汉书・礼乐志》
收录汉代乐府诗及乐舞考证,如 “《武德》舞者,执干戚以象天下乐己行武以除乱也”,可视为对上古 “武舞昭功” 传统的延续。
《梦溪笔谈・乐律》
宋代沈括考辨 “十二律相生之法” 与上古乐调,如 “黄钟长九寸,三分损一为林钟”,从声学角度诠释文中 “断两节间,其长三寸九分” 的律管设定,展现古今乐律的传承与演变。
发表评论(人工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