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见
分类:纪·仲冬纪 浏览量:
五曰:智所以相过,以其长见与短见也。今之于古也,犹古之于后世也;今之于后世,亦犹今之于古也。故审知今则可知古,知古则可知后,古今前后一也。故圣人上知千岁,下知千岁也。
荆文王曰:“苋譆数犯我以义,违我以礼,与处则不安,旷之而不穀得焉。不以吾身爵之,后世有圣人,将以非不穀。”于是爵之五大夫。“申侯伯善持养吾意,吾所欲则先我为之,与处则安,旷之而不穀丧焉。不以吾身远之,后世有圣人,将以非不穀。”于是送而行之。申侯伯如郑,阿郑君之心,先为其所欲,三年而知郑国之政也,五月而郑人杀之。是后世之圣人使文王为善于上世也。
晋平公铸为大钟,使工听之,皆以为调矣。师旷曰:“不调,请更铸之。”平公曰:“工皆为调矣。”师旷曰:“后世有知音者,将知钟之不调也,臣窃为君耻之。”至于师涓而果知钟之不调也。是师旷欲善调钟,以为后世之知音者也。
吕太公望封于齐,周公旦封于鲁,二君者甚相善也。相谓曰:“何以治国?”太公望曰:“尊贤上功。”周公旦曰:“亲亲上恩。”太公望曰:“鲁自此削矣。”周公旦曰:“鲁虽削,有齐者亦必非吕氏也。”其后,齐日以大,至于霸,二十四世而田成子有齐国。鲁日以削,至于觐存,三十四世而亡。
吴起治西河之外,王错谮之于魏武侯,武侯使人召之。吴起至于岸门,止车而望西河,泣数行而下。其仆谓吴起曰:“窃观公之意,视释天下若释躧,今去西河而泣,何也?”吴起抿泣而应之曰:“子不识。君知我而使我毕能,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吴起果去魏入楚。有间,西河毕入秦,秦日益大。此吴起之所先见而泣也。
魏公叔痤疾,惠王往问之,曰:“公叔之疾,嗟!疾甚矣[四]!将奈社稷何?”公叔对曰:“臣之御庶子鞅,愿王以国听之也。为不能听,勿使出境。”王不应,出而谓左右曰:“岂不悲哉?以公叔之贤,而今谓寡人必以国听鞅,悖也夫!”公叔死,公孙鞅西游秦,秦孝公听之。秦果用强,魏果用弱。非公叔痤之悖也,魏王则悖也。夫悖者之患,固以不悖为悖。
白话文翻译
第五种说法:智慧之所以有差别,在于人是有长远见识还是短浅见识。现在与古代的关系,就像古代与后世的关系;现在对于后世,也就像现在对于古代。所以明察现在就可以知道古代,知道古代就可以知道后世,古今前后都是相通的。因此圣人上可以知晓千年之事,下可以知晓千年之后的事。
楚文王说:“苋譆多次用道义冒犯我,用礼法违背我,与他相处就不安宁,但离开他我却能有所收获。如果我不凭自己的身份给他封爵,后世若有圣人,将会因此责备我。” 于是封苋譆为五大夫。“申侯伯善于迎合我的心意,我想要什么他就先为我准备好,与他相处就心安,但离开他我就会有所丧失。如果我不凭自己的身份疏远他,后世若有圣人,将会因此责备我。” 于是送他离开楚国。申侯伯到了郑国,迎合郑君的心意,先做郑君想做的事,三年就执掌了郑国的政事,五个月后郑国人就杀了他。这就是后世的圣人让文王在上世做了好事。
晋平公铸造大钟,让乐工调试,乐工都认为音调和谐了。师旷说:“音调不和谐,请重新铸造。” 平公说:“乐工都认为和谐了。” 师旷说:“后世如有精通音律的人,将会知道这钟音调不和谐,我私下为您感到羞耻。” 到了师涓的时候,果然知道钟的音调不和谐。这是师旷想把钟调试好,为了后世精通音律的人啊。
吕太公望被封在齐国,周公旦被封在鲁国,两位君主关系很好。他们互相问:“如何治理国家?” 太公望说:“尊重贤人,崇尚功绩。” 周公旦说:“亲近亲族,崇尚恩义。” 太公望说:“鲁国从此要衰落了。” 周公旦说:“鲁国虽然会衰落,但拥有齐国的也必定不是吕氏了。” 后来,齐国日益强大,以至于称霸,传了二十四世后田成子占有了齐国。鲁国日益衰落,到仅能勉强存在的地步,传了三十四世后灭亡。
吴起治理西河之外的地区,王错在魏武侯面前诬陷他,武侯派人召回吴起。吴起走到岸门,停下车子回望西河,眼泪一行行流下。他的仆人对吴起说:“我私下观察您的心意,看您放弃天下就像丢弃鞋子一样,如今离开西河却哭泣,为什么呢?” 吴起擦去眼泪回答说:“你不了解。君王了解我而让我竭尽才能,西河可以凭借它成就王业。如今君王听信谗人的议论而不了解我,西河被秦国攻取不会太久了,魏国从此要衰落了。” 吴起果然离开魏国进入楚国。过了一段时间,西河全部归入秦国,秦国日益强大。这就是吴起预先见到而哭泣的原因。
魏国的公叔痤病重,魏惠王去探望他,说:“公叔的病,唉!病得很重了!国家该怎么办呢?” 公叔回答说:“我的御庶子公孙鞅,希望大王把国家大事交给他处理。如果不能任用他,就不要让他出国境。” 惠王没有答应,出来后对左右说:“这难道不可悲吗?凭公叔的贤能,如今却对我说一定要把国家交给公孙鞅治理,真是糊涂啊!” 公叔死后,公孙鞅向西到了秦国,秦孝公任用了他。秦国果然因此强盛,魏国果然因此衰弱。不是公叔痤糊涂,而是魏王糊涂啊。糊涂的人的毛病,本来就是把不糊涂的人当作糊涂的人。
注释
长见:长远的见识,文中指对历史规律和未来趋势的洞察。
荆文王:即楚文王,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姓芈,名赀。
苋譆(xiàn xī):楚国大夫,以敢于直谏著称。
申侯伯:楚国大夫,善于阿谀奉承,后在郑国被杀。
不穀:古代王侯的谦称,相当于 “我”。
师旷:春秋时期晋国乐师,字子野,精通音律,目盲而聪于耳。
师涓:春秋时期卫国乐师,传说能谱曲演奏。
吕太公望:即姜子牙,辅佐周武王灭商,封于齐,为齐国始祖。
周公旦:周武王之弟,辅佐成王,封于鲁,为鲁国始祖。
吴起:战国时期军事家、政治家,曾为魏国镇守西河,后入楚变法。
王错:魏国大臣,曾诬陷吴起,导致其离开魏国。
公叔痤:魏国宰相,公孙鞅(商鞅)的主公,病重时向魏惠王推荐商鞅。
延伸阅读
《吕氏春秋・长见》
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长见》,该篇以 “长见与短见” 为核心,通过楚文王、师旷等故事,阐述 “审知古今则可知未来” 的哲学思想,可对照原文理解战国时期对历史规律的认知。
《史记・周本纪》
记载周公旦制定礼乐制度,与文中 “亲亲上恩” 的治国理念相呼应,展现西周宗法制的政治实践。
《商君书・更法》
记录商鞅与甘龙、杜挚的辩论,提出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与文中商鞅变法使秦国强盛的史实相互印证。
《淮南子・览冥训》
提出 “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强调把握时机的重要性,与文中 “长见” 的时间观形成互补。
相关阅读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记载子产铸刑鼎,遭到叔向反对,体现春秋时期改革与守旧的思想交锋,可与文中吴起、商鞅的遭遇对照。
《新序・杂事》
收录 “邹忌讽齐王纳谏” 的故事,与楚文王任用苋譆的行为共同展现贤明君主纳谏的重要性。
《贞观政要・纳谏》
唐太宗谓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继承了文中 “审知今则可知古” 的历史观。
《聊斋志异・仙人岛》
蒲松龄通过虚构故事,讽刺短见之人,与文中 “智以长见与短见相过” 的思想形成文学呼应。
《日知录・周末风俗》
顾炎武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风俗变迁,指出 “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战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可与文中齐、鲁两国的兴衰相互印证。
发表评论(人工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