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曰:义也者,万事之纪也,君臣、上下、亲疏之所由起也,治乱、安危、过胜之所在也。过胜之,勿求于他,必反于己。

人情欲生而恶死,欲荣而恶辱。死生荣辱之道一,则三军之士可使一心矣。

凡军,欲其众也;心,欲其一也。三军一心,则令可使无敌矣。令能无敌者,其兵之于天下也,亦无敌矣。古之至兵,民之重令也,重乎天下,贵乎天子。其藏于民心,捷于肌肤也,深痛执固,不可摇荡,物莫之能动。若此则敌胡足胜矣?故曰:其令强者其敌弱,其令信者其敌诎。先胜之于此,则必胜之于彼矣。

凡兵,天下之凶器也;勇,天下之凶德也。举凶器,行凶德,犹不得已也。举凶器必杀,杀,所以生之也;行凶德必威,威,所以慑之也。敌慑民生,此义兵之所以隆也。故古之至兵,士民未合,而威已谕矣,敌已服矣,岂必用枹鼓干戈哉?故善谕威者,于其未发也,于其未通也,窅窅乎冥冥,莫知其情,此之谓至威之诚。

凡兵,欲急疾捷先。欲急疾捷先之道,在于知缓徐迟后而急疾捷先之分也。急疾捷先,此所以决义兵之胜也。而不可久处,知其不可久处,则知所兔起凫举死㱪之地矣。虽有江河之险则凌之,虽有大山之塞则陷之。并气专精,心无有虑,目无有视,耳无有闻,一诸武而已矣。冉叔誓必死于田侯,而齐国皆惧;豫让必死于襄子,而赵氏皆恐;成荆致死于韩主,而周人皆畏;又况乎万乘之国而有所诚必乎?则何敌之有矣?刃未接而欲已得矣。敌人之悼惧惮恐、单荡精神,尽矣,咸若狂魄,形性相离,行不知所之,走不知所往,虽有险阻要塞、銛兵利械,心无敢据,意无敢处,此夏桀之所以死于南巢也。今以木击木则拌,以水投水则散,以冰投冰则沈,以涂投涂则陷,此疾徐先后之势也。

夫兵有大要,知谋物之不谋之不禁也,则得之矣。专诸是也,独手举剑至而已矣,吴王壹成。又况乎义兵,多者数万,少者数千,密其躅路,开敌之涂,则士岂特与专诸议哉!

白话文翻译

第二种说法:“义” 是万事的纲纪,是君臣、上下、亲疏关系产生的根源,也是国家治乱、安危、胜败的关键所在。胜败的关键,不必从他处寻求,一定要反思自身是否合于道义。

人之常情是渴望生存而厌恶死亡,渴望荣耀而厌恶耻辱。如果生死荣辱的准则统一,那么三军将士就可以使思想一致了。

大凡军队,希望人数众多;人心,希望思想统一。三军一心,那么军令就可以做到无敌于天下了。军令能够无敌的军队,他们的兵力在天下也将无敌。古代的正义之师,百姓重视军令的程度,比天下万物都重,比天子还尊贵。军令深藏在百姓心中,渗透到肌肤里,深切牢固,不可动摇,没有什么东西能撼动它。如果这样,敌人哪里还值得一胜呢?所以说:军令强大的军队,敌人就弱小;军令信守的军队,敌人就屈服。先在内部实现思想统一和军令严明,那么在战场上就必定能取胜。

大凡兵器,是天下的凶器;勇武,是天下的凶德。拿起凶器,施行凶德,是不得已的事。拿起凶器就必定要杀人,但杀人是为了让好人得以生存;施行凶德就必定要立威,立威是为了震慑敌人。敌人被震慑而百姓得以生存,这就是正义之师兴盛的原因。所以古代的正义之师,士兵和百姓尚未交锋,声威就已经使人知晓,敌人就已经屈服了,何必一定要动用鼓槌、干戈呢?所以善于展示声威的人,在声威尚未显露、尚未通达时,就已幽深玄妙,无人知晓其情状,这就是最高声威的真实体现。

大凡用兵,贵在急速捷先。达到急速捷先的方法,在于知晓缓徐迟后与急速捷先的区别。急速捷先,这是决定正义之师胜利的关键。而且作战不能久处一地,知道不能久处,就知道该像兔子跃起、野鸭起飞那样迅速奔赴决战之地。即使有江河之险也能跨越,即使有大山阻塞也能攻陷。集中精气,专一精神,心中没有杂念,眼中不看他物,耳中不听杂声,一切都专注于军事行动。冉叔发誓必定要杀死田侯,齐国上下都感到恐惧;豫让发誓必定要杀死赵襄子,赵氏家族都感到害怕;成荆与韩主决一死战,周人都感到畏惧;又何况是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果真有必战的决心呢?那还有什么敌人不能战胜呢?刀刃尚未相接而胜利的愿望就已经实现了。敌人恐惧惮怕,精神涣散,全都像失魂落魄一样,形体与本性分离,行动不知去往何处,逃跑不知奔向何方,即使有险阻要塞、锋利武器,心里也不敢据守,意念中也不敢停留,这就是夏桀死于南巢的原因。如今用木头击打木头就会折断,用水泼向水就会散开,用冰投向冰就会沉没,用泥涂在泥上就会陷下去,这就是缓急先后的态势。

用兵有个大要,知道谋略在于攻敌所不谋、禁敌所不禁,就掌握了这个要诀。专诸就是这样,独自手举宝剑冲上去,就成就了吴王阖闾的功业。又何况正义之师,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密设路径,开通敌人的通道,那么将士哪里只是和专诸一样呢!

注释

过胜:过,失败;胜,胜利。指胜负。

一:统一。

至兵:指正义之师、最好的军队。

捷于肌肤:捷,通 “浃”,渗透。指深入肌肤。

诎(qū):屈服。

谕:知晓,明白。

窅(yǎo)窅乎冥冥:窅窅、冥冥,均指幽深玄妙的样子。

兔起凫举:像兔子跃起、野鸭起飞一样,形容行动迅速。

㱪(kēng):同 “坑”,死㱪之地指决战之地。

冉叔:人名,事迹不详,疑为勇士。

豫让:春秋末期晋国人,为报智伯之仇,多次行刺赵襄子。

成荆:古代勇士,事迹不详。

专诸:春秋时期吴国人,受伍子胥推荐,刺杀吴王僚,帮助阖闾夺得王位。

延伸阅读

《吕氏春秋・论威》

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论威》,该篇主要论述了 “义” 在军事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 “义” 来树立军威、取得战争胜利,可对照原文深入理解古代军事思想中 “义” 与 “威” 的关系。

《孙子兵法・计篇》

兵家经典,提出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强调上下一心的重要性,与文中 “三军一心,则令可使无敌矣” 的思想相通。

《孟子・公孙丑下》

提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强调道义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与本文以 “义” 为核心的军事思想一致。

《尉缭子・战威》

强调 “夫勤劳之师,将必先己”,指出将领以身作则对树立军威的重要性,可与文中 “必反于己” 的观点相互补充。

相关阅读

《尚书・泰誓》

记载武王伐纣时强调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将战争的正义性归于民意,与文中 “义也者,万事之纪也” 的思想相呼应。

《战国策・燕策三》

记载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体现了勇士的决心和勇气,可与文中冉叔、豫让、成荆等人的事迹对照,理解古代 “士为知己者死” 的精神。

《史记・刺客列传》

收录了专诸、豫让等刺客的事迹,详细描述了他们的行刺过程和精神世界,可与文中相关内容相互印证,深入理解古代刺客文化。

《贞观政要・征伐》

唐太宗强调 “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体现了对战争的谨慎态度,与文中 “举凶器,行凶德,犹不得已也” 的观点一致。

《明夷待访录・兵制》

黄宗羲提出 “兵为民卫,非为君卫”,将战争的目的归于保护百姓,发展了文中以 “义” 为核心的军事思想。